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1858—1919)是美国第26任总统(1901年9月至1909年3月)。西奥多·罗斯福原为副总统,因总统麦金利(MicKinley)被暗杀而于1901年9月接任总统职位,并于1905年3月当选连任。在任期内,西奥多·罗斯福在保护自然环境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开拓性工作,对美国人确立“环境意识”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西奥多·罗斯福总统的“环保”政策,对美国人环境道德观乃至总体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至今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美国总统和国会在对中国政策上的互动,表现为在制定中国政策问题上,既有矛盾和冲突又有合作和妥协.总统的决策影响着国会,国会的决策同样影响着总统.总统和国会在处理台湾问题上都制定了正式和非正式的机制.在中美关系的经贸问题上,总统和国会合作多于冲突.在中美关系人权问题上,总统和国会目标一致,那就是给中国施压,批评中国的人权状况.美国国会内部的党派区分并不能完全决定美国国会的对华政策.美国对华政策一直受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并随美国国内政治的波动而波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总统和国会在对华政策上演"双簧",也不要认为国会总是和总统过不去.  相似文献   

3.
刘磊 《人文杂志》2013,(6):96-103
美国国会情报授权是指国会相关情报委员会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规则和程序,对其所管辖范围内的情报机构、情报政策项目或活动进行年度立法审议,通过立法授权支出的决策行为。美国国会委员会"先授权后拨款"的立法传统、1970年代以来美国国会与总统争夺情报领域的决策权等因素,共同导致美国国会在70年代中期建立起以参众两院情报委员会为中心的现代情报授权制度。此后美国情报活动的授权一直是通过国会情报委员会审议和批准独立的年度情报授权法案的方式进行。尽管存在着结构性的制度缺陷,但在"9·11"事件后总统情报决策权力膨胀的背景下,情报授权制度成为国会监督和制约总统行政权力扩张、维护美国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陆演炜 《兰州学刊》2010,(Z1):28-30
美国宪法基于分权制衡的原则将美国的对外决策权分别授予了国会和总统,因此,国会和总统对于对外政策主导权的争夺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美国的对外政策可以分为危机型政策、结构型政策和战略型政策三种。在前两种政策类型中,总统和国会分别拥有对外政策的主导权;在战略型政策中,国会和总统平分秋色,共同享有对外政策的主导权。在可预见的将来,总统和国会对于对外决策权的争夺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5.
试论战后美国总统与国会的外交权之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美国总统和国会的外交权之争源于美国宪法有关外交权规定的模糊性,并随宪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增添新的内容。二战以来,总统和国会的外交权之争渐趋激烈,成为触及美国宪政制度核心的一个问题。本文初步考察了总统外交权一度膨胀和70年代国会外交权复兴的原因及其对外交政策决策过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总统和国会的这种权力之争在今后还将以或激烈或缓和的形式一再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法律公布更加复杂,程序法定化,既有前置程序,意在使立法决策者受到制约。如美国总统可对国会行使立法否决权,法国总统可行使复议请求权和提请公民复决权,我国国家主席宜应有复议请求权。法律公布不是简单地公布了事,还要有后置程序,要提供便利查询点,要进行法律答复等。  相似文献   

7.
1913年,美国国会通过新关税法,大规模、大幅度下调了进口商品关税,平均税率接近历史最低水平,超乎两党和民众预期。但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共和党1920年大选获胜后制订了新关税法,1913年关税法一直没有得到实施的机会。因此,1913年关税改革立法没有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这场关税改革立法的历史意义重大。一是立法期间发生了美国国家权力分配的重大变化,奠定了此后美国政府总统与国会的关系;二是1913年关税法中的所得税条款开启了美国联邦财政的新时代;三是威尔逊利用这场改革第一次践行了以总统为权力核心的责任政党政府理论,对后世美国总统执政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由于内因与外因的交相作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总统外交权力相对削弱,国会外交影响显著扩大.尽管这一变化并未根本改变总统主导外交政策的局面,但国会的积极介入还是对冷战后的美国外交政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因素主导了美国的难民政策。美国难民政策批评家认为,美国政府更支持共产主义国家或其他与美国有分歧的国家的逃难者。1980年的难民法是为了将其过程去政治化,但80年代末期关于苏联逃亡者的争端表明,该立法一直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总统与国会借助各种特权大量接收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难民。充分显示了美国难民政策的政治性和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10.
1787年美国宪法在强化联邦政府权力的同时,为防止行政或立法部门权力专横而导致暴政,又实行立法、行政及司法三个部门分权与互相制衡的体制。随着社会的变迁,美国分权体制不断发生演化,大致经历了权力相对平衡、国会居权力主导地位和总统居权力主导地位三个时期。分权体制对防止专制暴政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不应过高评价,因为它仅是美国法治制度的一部分,还有其他一些原则和体制与其同声相应,相辅相成,并且它本身也存在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11.
历届美国总统,在任期间几乎都收到国内外各层人士馈贈的精美礼品,其中不乏别出心裁之作。 罗斯福总统在任期间,一位痛恨纳粹法西斯的美国公民送给他一个塑料牙签筒。这个牙签筒被塑成希特勒的模样,只见  相似文献   

12.
美国是联邦共和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总统制,为世界第一个采用分权的资产阶级国家。美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属国会,行政权属总统所领导的政府,司法权属司法机关。三者职能不同,各自相对的独立行使职权,互相制约,保证权力平衡。 美国宪法分权原则的思想,渊源于欧洲17世纪、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的三权分立学说。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霍布斯、洛克等从反对封建专制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产物,危机导致战后东西方关系进一步恶化,加快了德国的分裂和欧洲冷战格局的形成.对作为事件主要当事国的美国来说,危机的进程和结局对其1948年的总统选举和国会立法、冷战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大西洋联盟政策以及对德政策等内政外交的诸多方面,均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国际竞争力:现代企业战略的核心徐明华,盛世豪一、国际竞争力研究的概况及其内涵最早关注国际竞争力问题的是美国。早在1978年,应白宫和参议院的要求,美国技术评价局就开始了美国竞争力的研究。1979年,美国总统签署的贸易协定(草案)明确规定:总统应向国会...  相似文献   

15.
本世纪初,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开始于地中海时代;接着是大西洋时代,现在它进入了太平洋阶段。”英国著名历史学家A·J·托因比在1974年也曾预言:世界的重心将从大西洋摆向太平洋。美国前驻日本大使迈克尔·曼斯菲尔德则明确认为“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美国国务卿舒尔茨在1985年2月的一次讲话中谈到,“里根总统同罗斯福总统一样,满怀热情地对待太平洋出现的大量机会。……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意识  相似文献   

16.
以“复兴美国经济”标榜的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被美国报界冠之以“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这一新名,以示其与罗斯福实施新政以来的传统的美国经济方针的不同。里根总统执政已有一年多,“里根经济学”究竟是否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复苏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教育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现代化的含义如何理解现代化这一概念,早在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向国会提交的预算咨文中首次作了阐释: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单纯的由GMP(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①。这一观念引来了许多人的质疑和批评,也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化标准问题的思考。1960年欧美和日本学者在日本箱根举行关于“现代日本”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讨论为何日本能如此迅速地获得现代化。1965年普林斯顿大学的日本学者马里厄斯.詹森编著了《日本对现代化态度的变化》,该书总结了此次会议的成果,把现代化的标准归结为都市化、工业化、民主参与政事、信…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柏林危机是冷战爆发后美苏首次面对面的直接对抗.美国的应对决策体现了从富兰克林·罗斯福执政之初开始的危机事件应对机制由"国会主导"向"以总统为核心"的转变,总统哈里·杜鲁门通过对"是否坚守西柏林"以及"如何发挥核武器的效用来回应苏联行为"等问题的处置,彰显了这种核心地位.同时,美国国内"反苏"的舆论环境和政治境遇、党派关系以及总统部属等诸因素也有效地维护了总统在决策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9.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正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他在就职典礼上,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演说,郑重而明确地宣告,本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将坚定地奉行“睦邻的政策”。关于“睦邻政策”的评论,国内学术界意见历来存有分歧,而多以贬为主。比如认为,“罗斯福的‘睦邻’政策,是美国在罗斯福执政前期用以欺骗拉拢拉丁美洲各国的政策”。在前些年出版的美国史著作中,认为“‘睦邻’政策的实质是在伪装‘平等’、‘不干涉’的口号下,以迂回的方式向拉丁美洲继续扩张”。“美国对拉丁美洲提出睦邻政策。实际以‘睦邻’为幌子,对拉丁美洲进行粗暴干涉。”上述这些对罗斯福“睦邻政策”持完全否定态度的观点,论据是不是充足,是值得商榷的。本文仅就“睦邻政策”产生的背景,简要实施经过及其历史意义,略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帮助是中国在中日战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而美国之加入,系因日本偷袭美国在夏威夷的珍珠港所致。在此之前,美国对华之被侵略,同情多于援助,或口惠而实不至,甚至其“中立法”对华殊多不利。直到1939年,才有实质而较大数额的援助。此前,美国总统罗斯福置身于美国经济之重建,关心欧洲的国际政治,国务卿赫尔则对远东事务不熟悉。远东政策委诸远东司司长洪恩贝克,另有咨询的驻日大使格鲁及驻华大使詹森。有关抗战前期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前述三位外交官员的英文著作不少,但中文著作却寥若晨星,本文初步勾勒此三人此期内对华的意见作为,并略述其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