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壤塘曲尔基寺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中壤塘地处农牧区交界处,物产丰富,背倚壤跋拉山,面临则曲河,地势开阔、平坦。山麓上座落着我国藏区其它地方业已消失的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三大道场,即曲尔基、藏哇和策卜居三大寺院。在三所寺院中以藏哇寺规模为最,据称有僧人一千余名,而历史悠久,影响广范则以曲尔基寺为最。解放前夕,曲尔基寺的信徒仅限于四川嘉绒部分地区、青海果洛玛尔曲河流域、乔科牧区和壤塘县内  相似文献   

2.
中壤塘寺庙位于四川省阿坝州壤塘县中壤塘乡政府所在地的东头,北依壤巴娜山,似金虎横卧;南临自东向西北境蜒流淌的则曲河,形如青龙游于前。中壤塘寺庙由藏洼、确基、藏迪、泽曲四大寺所组成,是我国目前藏传佛教觉囊派的根本道场,素有“小西藏”之称。觉囊派的正式形成是以13世纪末叶更邦·图杰尊追大师在西藏拉孜县那加吉祥山腹地建成觉囊寺为标志,其渊源可以追溯到12世纪初叶解开他性宗金刚乘斯芬克斯之谜的域摩·弥觉多吉上师那里。据记载,弥宽多吉上师宿智颖悟,通达一切显密诸明,他在详学《时轮根本续》的疏解要门以及《集密》…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安多藏区寺院林立,现存藏传佛教寺院以清代寺院为主,有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和觉囊派等.寺院类型也较为复杂,有一般性寺院,也有形成区域性政教合一统治的寺院.形成过区域性政教合一统治的藏传佛教寺院与地方信众通常结成牢固的供施关系,在“供”与“施”的交换模式中将社会生活编制在一张无形的权力文化网络中,对所在地区的宗教、文化、政治、经济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毛生武  苏尕藏嘉 《中国藏学》2023,(6):166-177+219
安多地区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是藏传佛教寺院空间格局形成的必要前提,而西藏文明东向发展与中原文明走向一体,藏传佛教“主向北上”“逐步东渐”和历史时期中央政权扶植政策渐趋强化,及西藏地方和安多地区政教合一等复杂社会历史影响,是这种历史演变和现状格局形成的主导性因素,显示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大势。文章结合安多地区藏传佛教寺院时空数据库数据及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认为寺院总体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和相对聚集性特点,东部形成一个极高密度区和一个高密度区,寺院之间空间冷热点区域差异比较明显,东西梯度式变化。格鲁派寺院分布范围最广,宁玛派寺院形成青海—甘肃、青海—四川两条分布带,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和苯教寺院多分布于四川、青海、甘肃三省交界带。从历史来看,宋代佛教本土化形成,元朝快速“北传东渐”,明代格鲁派“脱颖而出”,清代格鲁派形成格局性覆盖。  相似文献   

5.
甘南夏河是安多藏区的宗教、文化中心,以藏传佛教著名黄教寺院拉卜楞寺为中心,这里云集着各个教派的大小寺院,也是藏传佛教觉姆寺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据笔者调查,目前在拉卜楞寺周边建有三所觉姆寺.本文在对其中两所女寺尼僧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尼僧群体的出家原因和不同原因所占的比例,并由此认为,安多藏族女性剃度出家原因已经从生活所迫为主演变为自愿选择为主,同时探讨了该现象形成的社会与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6.
觉囊派是藏传佛教史上一个特殊的教派,主张"他空见",在佛教思想方面与藏传佛教其他教派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本文在研究觉囊派教法"他空见"的基础上,对该派与其他教派之间在见解方面的差别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觉囊派在藏传佛教史上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西宁大佛寺     
西宁大佛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教场街东南端,东、西面与青海省人民政府、西宁教场街甜食馆等毗邻,南面隔西大街与青海省农林厅办公楼相对。它建于公元990年(宋淳化元年),是藏传佛教的古刹,为藏传佛教后弘期复兴的圣地。过去,曾是西宁市城内的佛教四大寺院之一,建寺时间之早,名声之大,远在西宁市的宏觉寺、经塔寺、专经寺之上。据史书记载,公元838—842年,西藏藏王朗达玛实行了封闭佛寺,破坏寺庙设施,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经济视角来调查与研究西藏墨竹工卡县藏传佛教宗教经济活动。通过对宗教经济与寺庙经济的比较以及不同宗教经济理论研究的比较,并结合西藏藏传佛教宗教活动所具有的高比例信众、高垄断地位和高度政府参与等区域特征,构建了西藏藏传佛教宗教经济活动研究的框架体系,此体系包括宗教需求、宗教供给、宗教交易与宗教市场规制。在此框架体系指导下,通过墨竹工卡县三个寺院、一个村庄和若干驻寺干部的调研访谈,得出当前西藏藏传佛教宗教经济活动在需求、供给、交易和规制领域都存在的若干特征。  相似文献   

9.
郑堆 《中国藏学》2002,(3):3-17
本文以西藏萨迦寺为例,就政教合一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藏传佛教寺院管理所包含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入寺管理、学经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寺院管理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通过对两种制度下的萨迦寺寺院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本文总结出了"萨迦模式"的寺院管理特点,为新时期藏传佛教寺院管理工作和藏传佛教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实践和理论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藏传佛教教派(五)觉囊派觉囊派是藏传佛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主要分布在今四川、青海交界一带,觉囊派的渊源,据《觉囊派教法史》记载,可追溯到无著论师。认为无著论师“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他空大中观的见修”。他空思想传入藏区后,许多人便热衷他空思想的修习和宏传。大...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各派的判教大体上分为两个系统:第一个是由《解深密经》"三时判教"所激发出来的判教系统,这包括宁玛派、觉囊派和格鲁派;第二个是比较独立的萨迦派的判教系统。文章对藏传佛教各派的判教观作了一个较为详细的解析,并进行了简略的比较。  相似文献   

12.
觉囊教派起源于域摩弥觉多吉。其生卒年不详,大约是生活在公元十二世纪初叶北宋时期。此人原系一在家的瑜伽行者,后出家,改名为召巴吉波,曾向多人学“时轮金刚法”和“密集”等法。后修法获得证悟,悟解了后被觉囊派奉为其教义核心的“他空”之义,并著书阐述,创立了“他空”的见解。域摩弥觉多吉的五传弟子衮邦突结尊追(1243—1313)在今西藏日喀则西拉孜县东北建立了觉摩囊寺,简称觉囊寺,这一教派即因此而得其派名。到衮邦突结尊追的再传弟子笃补巴喜饶坚赞,该派才兴盛起来。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青海省境内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为例,对藏传佛教主寺和属寺的传统称谓、主属寺关系中的几组模式、主属寺系统形成的内在原因等,进行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认为"教"和"人"的因素是其内在的原因或动力,这种内在因素与包括政治、经济等外在因素结合在一起,成为格鲁派主属寺关系在青海境内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洲塔 《中国藏学》2005,(2):81-88
韩达垅寺是甘青交界的积石山县境内早期藏传佛教著名寺院,自创建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曾为西藏扎什伦布寺的属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现根据调查所得及相关藏文史料,对该寺的创建历史、活佛传承、主要建筑等进行简要考证.  相似文献   

15.
桑浦尼乌托寺(以下简称桑浦寺)是藏传佛教发展初期的一座重要寺院,它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发展史上,尤其是在藏传新因明学的开创和传播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文章通过大量而详实的文献资料,以桑浦寺在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兴衰为主线,通过研究寺院历史发展的特点,对它的兴衰过程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史达 《西藏研究》2006,(1):46-52
觉朗派是在藏传佛教历史以及西藏和其他藏区历史上产生过相当大影响的派别。“他空见”是觉朗派的独特教义。“他空见”不是印度外道思想,而是正宗的佛教如来藏义理。觉朗派用大乘有宗的“三性”来解释“他空见”:1、遍计执性:事物和概念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 但人们认为概念表达了事物本身。2、依他起性:一切现象为阿赖耶识种子的变化。3、圆成实性: 去掉遍计执他就能显出诸法的圆成实性。觉朗派在许多方面对佛学提出了新的解释,对藏传佛教的主流思想中观应成派见提出了挑战和质疑,丰富了藏传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17.
试论多布巴的《了义山法海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布巴喜饶坚参是14世纪著名的觉囊派大师,在藏传佛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广引教理证成,遂立他空胜义见宗”。在主持觉囊寺期间修缮寺庙,建塔立像,使觉囊派出现了创宗以来的第一次兴盛局面,赢得了地方势力的支持.他的代表作《了义山法海论》无论从深度、广度以及内容的丰富、语言文字的精炼来说,在整个觉囊派历史文库中都是无与伦比的.在今天看来,这本书对中观他空思想、乃至觉囊派历史的研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著作.下面就多布巴的生平事迹和《了义山法海论》的基本思想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扎藏寺是青海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从有僧人活动到形成正规寺院,历史久远;该寺以蒙古族为主要僧源,清代以来产生过重要的社会影响;原住持活佛扎藏曲结,封有“诺们汗”名号,至今历七世.  相似文献   

19.
大度民寺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度民寺是西夏京畿的一所皇家寺院 ,今天宁夏银川市郊的高台寺遗址可能和它有关。在西夏仁宗执政的乾年间 ,这所寺院中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兼习 ,党项国师与吐蕃国师并存 ,可以视为 12世纪末期西夏佛教状况的缩影  相似文献   

20.
香巴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教派之一,由凯珠·琼布乃觉创建.尼古玛、苏喀斯迪二人在该教派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派因其根本道场雄雄寺在"香"地,其教法以口耳方式相传,故称香巴噶举派.在该派的发展早期,曾出现过"七宝法统"的传承;其后,分裂成以香敦大师修建的甲寺、凯尊·循努珠修建的桑顶寺为标志的甲巴、桑顶两大世系.再之后,该教派又出现了以汤东杰布和觉囊·多罗那他为代表的两个较为重要的世系.香巴噶举派由于其始终未能掌握地方政权,也未能与地方势力之间建立适当的关系,其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衍生出诸多支系,再加之自身组织涣散,没有形成一套系统、实用的传承体系,因此,随着岁月的流逝,香巴噶举派走向了没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