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唐代官方统治者着意塑造贤良淑德、贞孝节烈的理想女性形象,在礼仪制度、律令格式、伦理道德的规范和约束下,为女性设定了固有的生存空间和秩序,同时干政乱政、骄悍淫妒的女性形象和狎妓宠妾的社会风貌在唐代文本中亦展露无遗。侠女异类和出世于佛道的尼冠等多形态女性形象也是唐代女性的另一弹性存在。唐代社会实态中多元差异化的女性存在反映了对理想女性形象的冲击和调适,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张力。整体而言,唐代早期对妇女形象持宽容开放自信的态度,唐代晚期女性形象渐趋保守变形。宗教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为理想女性的德操提供了疏解路径。不同书写体系和文本记载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各有偏重。凡此种种构成了唐代多元差异化存在的女性生存空间和场景,充分体现了社会文化中温情与秩序的共存、冲突和调适。  相似文献   

2.
作为绚丽多姿的飞天艺术的杰出代表,唐代敦煌飞天是宗教偶像与女性形象的合而为一,是对女性形象成功塑造的典型,独特地展现了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女性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唐代诗词中的女性形象分为玩偶型、受伤型、美人型三类,并阐述女性形象的审美变化及其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4.
唐代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里程碑。唐人塑造的一系列著名女侠形象,如聂隐娘、空空儿、红线等,不仅丰富了文言小说人物的画廊,而且被当作开宗立派的祖师爷,写进了后世的武侠小说。唐代女侠小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层面。小说中的女侠形象既是唐代任侠风气下现实侠义女性的艺术投影,又是宽松开放的环境下女权意识强化与自由人格张扬的产物。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北朝尚武骑射风俗与胡风浸染下的妇女生活为唐代女侠形象提供了艺术原型,唐女侠的奇术异能还与佛道文化的传播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论唐传奇中女性形象的升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唐代传奇中女性形象的升华轨迹不仅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男尊女卑"的社会意识已经开始的意义深远的动摇还可以倾听到唐代男性带动女性走向解放的步伐,对认识唐传奇中女性命运在中华民族妇女解放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太平广记》里的女仙可分为神女、仙女、民间女三种。从女仙的嬗变过程中 ,可看到唐代妇女前后地位的变化。从形象塑造中 ,可看到唐人对女性既崇拜又远离的心态 ,也可看到唐代妇女异于其他时代妇女精神面貌 ,从而明白唐代崇尚道教的原因即老子的崇阴思想 ,契合了唐代“女主”的传统 ,而“女主”的传统又强化了老子崇阴思想  相似文献   

7.
唐传奇塑造出了一系列性格迥异的男性形象,较为全面地反映出了唐代独特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现状。唐传奇中男性形象真实、复杂,拥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既有着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英雄梦想,又有着坚守道义、慷慨轻死的文人风骨;既扶危济困、行侠仗义,又尊重女性,崇尚美好。  相似文献   

8.
赵莉 《南都学坛》2008,28(5):72-75
女冠是唐代一个特殊的女性群体,她们的生活、思想与传统闺阁女性大不相同,她们的地位较之世俗女性有所改善,可以以独立人的身份(如作为道师、道观主持人)接人待物,应酬世事,其生活的自由度较之传统女性高。女冠特殊的生活使她们广泛自由地与文人名士交往,一起宴饮、集会、郊游、酬唱,唐代文人的文才风流、浪漫情趣大大触发了她们的创作热情。作为创作主体,女冠们不仅写出了别具特色的赠答诗,而且也写出了不同于传统特色的爱情诗。同时,特殊的地位、频繁的社交,形成了女冠见多识广的人生阅历、与众不同的心理框架和洒脱旷达的思维方式,这使女冠们对世态人情、爱情婚姻、社会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较之世俗女性更深刻,表现出一种超越时代的女性意识,为唐代文学添写了绚丽的一笔。作为创作客体,女冠的身份行为也影响了男性文人的小说创作,使他们改变了以往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传统,为唐代文学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女冠的创作在唐代文学中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镜花缘》是李汝珍呕心沥血创作出的一部以女性为主角,关乎女性问题的小说,书中叙述了由“百花贬谪为百女和复唐 灭周的两重因缘关系”[1]2构成的奇幻故事,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女性形象,构筑出一个全新的女性世界。作者大胆赞扬女性的才 华,否定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思想,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重新定位,反映出作者较为进步的女性意识。其中 作为“笑靥花”谪世的孟紫芝以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闪耀着女性解放意识的光辉。  相似文献   

10.
随着唐代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开化,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唐传奇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丰满生动,从中可以看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反对封建婚姻制度争取婚姻自由;其二,争取社会地位的平等;其三,要求参与政治,分享政治权利。  相似文献   

11.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唐五代女冠大都风流放荡,这种看法有偏颇。女仙故事是折射现实的一面镜子,较为全面地考察此期女仙故事,可以发现道书与文人作品中的女仙形象迥异,大量描写多情女仙的文人作品导致了学者对唐五代修道女性的误解,而道书中比比皆是的清修女性的形象则被忽略了。事实上,此期修道女性中风流人物只占少数。  相似文献   

12.
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时间顺序,简要论述唐诗中各类女性的形象及其变迁,指出:初唐女性题材诗歌以描写宫廷女性的上官体、历史美女题材为主;盛唐时期,除宫廷女性题材、历史美女题材继续大行其道以外,思妇、怨妇、弃妇、征妇、勇妇题材盛行起来;中唐时期,由于战争频仍,有关思妇、怨妇、弃妇、征妇的诗歌题材更多更广,贞妇烈女及妓女题材也有所表现;晚唐诗人不仅关注女性的外貌之美,更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有唐一代,除男性诗人关注女性,写下了有关女性题材的大量优秀诗作以外,不少才华横溢的女性诗人从关注自身的角度出发,也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行状这一唐代官员身后最早形成的记述其一生功过事迹的文体在谥议、神道碑、国史本传中的层层演变,展现了国家出于政治目的对于官员死后形象的刻意塑造.而这一君臣之间的互动过程,造成了流传至今的史料丰富的层次性,而在这些多层次的史料的罅隙间散落着更为真实的历史细节.  相似文献   

14.
唐代的乐舞之娱,遍及宫廷和民间。唐代帝王之中,不少艺术修养极高,他们不只是乐舞的欣赏者,也是乐舞的实践者和创新者,在这种氛围中,宫廷内外,一批优异的乐舞脱颖而出。除宫廷乐舞艺人外,唐代的官府、军队亦有乐籍歌舞艺人,王公贵族、豪门官宦,蓄养能歌善舞、年轻貌美的私伎成风。在唐人的生活中,凡是官宦富室、文人士子等欢会酒酣之际,必有乐舞,寻常乡闾也濡染歌舞风习。在开放的政治文化政策下,唐代乐舞亦积极吸收外来元素,缀染上浓重的域外文化的色彩。歌舞的美好和欢娱,带给唐人相当大的精神享受和生活满足,也使他们的生命浸润着艺术的芬芳。  相似文献   

15.
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至唐代体制逐渐完备。从此,文人与科举之间就产生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丝。唐传奇作品多取材现实生活,涉及爱情、历史、政治、豪侠、梦幻诸方面,全方位地展现了唐代的社会生活。本文拟通过唐传奇作品来探讨唐代科举制度影响下的文人心态。  相似文献   

16.
崇经活动是唐时民众世俗佛教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当时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刚经》在其中的突出地位值得关注。本文对唐朝民众崇敬《金刚经》活动的主体、形式、轨仪、目的与经书的关系、时代背景等方面作了初步分析,指出是禅宗的兴起促成《金刚经》在民众中的流行,并影响推动其他佛经的民众崇持活动,最终使崇经这种古老的佛教信仰形式成为唐时民众世俗佛教生活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因此,禅宗不是阻碍佛教世俗化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士的游说对后来的唐代士人的政治生活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唐代士人的行卷与战国士人的游说都是人才的自我推销 ;游说所表现的挑战精神强烈地表现在行卷的每一环节。行卷是对游说的一种深层的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18.
《太平广记》中的狐可以分为雌狐、雄狐和佛形狐三类。雌狐意象经历了一个由瑞兽到妖兽,从美人狐到人性狐的变化过程;雄狐有邪恶之兽与博学书生之别;佛形狐是唐代特有的文学形象,反映出唐代崇佛的风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有关天台山道教的唐诗进行价值层面的探讨,分析了其价值的主要体现:记述了诗人与道士的交往,为研究唐代诗人的生活和创作提供了新的领域;记述了天台道教的实践行为,为研究天台道教提供了珍贵资料;体现了对人生价值的高度重视,强化了人的生命意识;表达了对自然万物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在和谐;反映了时代精神风貌的变迁,具有一定的历史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