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文本创作的重要修辞手段之一的重复在《小城畸人》中的具体表现之一是其中的词汇重复。“田野”、“玉米地”等同样语义同一形式的词汇所重复表达的意象使得《小城畸人》整书在主题和结构上取得了统一,使读者一再感受到相同的意象带来的独特的艺术效果,强化了生活在温斯堡小城的人物之间冷落寂寥、疏离隔膜的情感,深化了全书关于爱的失落、...  相似文献   

2.
《小城畸人》中的表现主义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论文通过对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的文本解读,分析了表现主义手法在该小说中的运用,阐明了表现主义在《小城畸人》中突出地表现在营造幻象、虚拟现实、运用重复意象来营构象征、在故事结尾将表现人物生命冲动的瞬间定格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小城畸人》中,舍伍德·安德森生动地描写了一群心灵扭曲、生活压抑的女性"畸人",揭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中西部由手工业向资本主义工业转化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男女关系的变化。结合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从《小城畸人》反映的女性的社会生活、赋予的女性的社会角色和折射的艺术家身边的女性三个方面,系统分析其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可剖析出舍伍德·安德森男权本位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是一位基督徒,其成长经历深受《圣经》的影响,作品《红字》中流露出了作者的《圣经》情结,在故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塑造方面借鉴了《圣经》原型,故事情节方面也巧妙化用了《圣经》典故,并将《圣经》中的U型叙事模式予以灵活展现,整个故事无疑体现了《圣经》文学元素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犹太教"的观念出发,盖革重新审视了《圣经》和《塔木德》。他认为,《圣经》作为天启的宗教真理是犹太民族创造性的产物,体现普世伦理,同时,也强调《圣经》的历史性和文本的流动性,即因时而变的犹太宗教生活影响并修正了《圣经》文本。他认为,《塔木德》在诠释《圣经》,推动犹太教更新方面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塔木德》在诠释经文上的僵化、矛盾和非科学性。盖革承认犹太经典的价值,但否认其决定现代犹太教权威的作用,认为人们可以根据当下需要自由地对经文进行诠释。盖革对犹太经典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服务于犹太教改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小城畸人》中结构语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舍伍德.安德森的成名作《小城畸人》是美国现代主义小说的里程碑,立足于格雷马斯结构语义学观点,对文本中人物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以及频繁出现的二元对立意象进行解读,旨在颠覆畸人故事的荒诞怪异,建构其阐释真理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弥漫着《圣经》气息的《简·爱》在文本及作者的宗教意识方面饱受争议.以叙事结构角度解读《简·爱》,指出简与罗切斯特的爱情经历了"失乐园"到"复乐园"的演变,是对《圣经》结构的完整模仿;但是伊甸园场景、简的出走和回归却又颠覆了《圣经》的原型意象,折射出文本和小说作者矛盾的宗教观.矛盾的原因在于文本中蕴涵了浓厚的女性意识及个体本位主义价值观,这种女性意识与"神学"密切相连,进而造成了文本复杂的圣经情结.《简·爱》是"女性主义神学"的艺术化展现.  相似文献   

8.
作为西方文学艺术宝库的《圣经》,不仅本身具有独特的叙事技巧,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作家福克纳的创作。福克纳在其代表作之一《去吧,摩西》中就运用了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圣经叙事技巧。从叙事学空间背景、叙事整体性和隐喻的运用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福克纳《去吧,摩西》中的圣经文学元素,福克纳在模仿和借鉴圣经叙事技巧的同时,更多地是在其基础上有所发挥和有所深入。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将现代都市小说家六六的小说《蜗居》中的主要人物宋思明与美国20世纪早期著名的现代主义小说家舍伍德.安德森(1876—1941)的名著《小镇畸人》(Winesburg,Ohio,1919)中的重要人物哈德曼牧师相比较,以他们所谓的阿喀琉斯之踵为原点,探讨各自文化潜质中迥然不同的现代因素,通过较为细致的文本解读,诠释中西文化中罪感与耻感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蜗居》与《小镇畸人》的文学伦理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美国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基督教在其政治、社会、文化及国民心理中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圣经》作为基督教经典,对美国政治文化影响深远。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中包含很多《圣经》内容和对《圣经》文体形式的借鉴,其本身就是为演说服务的。文章从文本类型理论出发,简要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词中《圣经》文本的文本类型和主要语言功能,探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圣经》文本的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用柏拉图的"洞穴理论"来解读和评论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文章首先讨论了柏拉图在"洞穴理论"中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分析对于理解和评价<小城畸人>有怎样的帮助,然后论述柏拉图对于真理的探求是如何在<小城畸人>中得以重现的.最后,文章分析了安德森的<小城畸人>在创作目的上与"洞穴理论"存在的差异,并通过这种差异探讨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生活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2.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享有盛誉、承前启后、影响深远的现代作家,《小城畸人》是其代表作。在《小城畸人》的《手》、《思想者》、《死》、《成年》等故事中,安德森成功地使用了“手”的母题,刻画了一批令人难以忘怀的畸人形象,剖析了世纪之交美国中西部小镇居民的复杂心理状态,表达了他对手的钟爱和对手工业传统的眷恋,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风貌和生活的本质。该作品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国现代著名作家舍伍德· 安德森在其代表作《小镇畸人》中刻画了一个由农业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的美国西部小镇,镇上的人们行为怪异,被称为畸人,伊莉莎白是无数畸人中的一个. 借助关于疯癫形成的社会机制的理论,结合女性主义的观点,通过解读伊莉莎白在少女时期、婚姻中以及生命最后阶段的爱情,分析伊莉莎白因爱而畸的外部社会原因,警醒当代的人们关注女性的情感世界,保障女性在变化的社会机制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哲学家诺埃尔·卡罗尔所提出的电影悬念理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意义.卡罗尔从一般意义上的叙事性联系的刻画,过渡到对叙事性悬念的刻画,阐明了观众欣赏叙事作品中的"期待"的性质.这一理论在今天的人工智能叙事中已经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美国当代作家舍伍德·安德森成名作——《俄亥俄州的瓦恩斯堡》确立了他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斯坦贝克等都受过他的很大影响。这部作品揭示了美国社会小镇人们在手工业文明向机械文明过渡的转型时期的生活状态,不失为美国工业时代下小镇生活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16.
运用存在主义的"自欺"和"自由"等理论,联系《小城畸人》中作者对于"真理"与"畸人"的态度,分析畸人形成的两个阶段:从"自欺"到"自抑";通过俄亥俄州温士堡小城的象征意义和主人公乔治.威拉德的最后离去,指出乔治的离开预示了一个新的畸人的形成。该小说集所揭示的主题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弗莱在论述圣经叙事模式时留下了诸多空白之处,尤其在U型模式的优越性及其承载的圣经主题寓意方面。实际上,圣经叙事采用U型(而非环形)模式是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圣经的性质(追求超越感和线性时间历史观)和叙事准则(意识形态控制其叙事)决定了其叙事模式,而反过来U型(及倒U型)叙事模式在深层次上传达并实现了作品的宗旨和主题寓意:信念和盼望等精神力量的宝贵以及对善恶冲突论的基督教式诠释。  相似文献   

18.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也是圣经文学中运用非常广泛的一种常规叙事手段。文章通过探讨圣经文本中单物单喻、单物多喻、单喻多物等多元隐喻模式,对圣经文学,尤其是福音书中耶稣传道时所采用的各类隐喻语言进行分析,揭示对圣经的隐喻性解读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和修辞学意义,更是符合人类思维模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认知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