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低碳生活是人类应对气候变暖的行为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总体经济规模已经进入世界前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迅速增长的高碳消费,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气候变暖,生态环境的恶化不断地向我们发出了严重的警告.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维系我们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生活与我国正在推进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向是一致的.低碳生活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模式,使人类在环境系统中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的公平.  相似文献   

2.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选择.引导消费者消费行为,促使消费者消费低碳化,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消费的必然要求.实行低碳消费,坚持适度、可持续、和谐等生态伦理原则,加强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合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生态伦理与绿色消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深层意义上说,生态危机源于人类的心态危机,即人类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望,因而环境保护在本质上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解除生态危机,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是从生态伦理层次上转变人们的消费道德观念,而绿色消费则是人类对自身消费行为进行深刻反思后的理性选择,它将人类的消费行为限定在不破坏生物圈的良性循环之内,因而包含着深刻的生态伦理意蕴.它一方面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伦理价值取向,有利于提高生命质量,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消费公正,体现更广泛意义的人类大同理想.  相似文献   

4.
乔乐林 《南都学坛》2012,32(3):127-129
当前我国建构低碳消费伦理面临着经济模式的制约、主体意识不足、监督机制不健全、政策法律支持不够等诸多困境。为此,建构低碳消费伦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加强教育与引导,转变消费观念,为低碳消费伦理建构提供内在动力;确立低碳消费伦理原则,为低碳消费伦理建构提供理念支撑;健全低碳消费伦理规范体系,为低碳消费伦理建构提供机制依据;出台低碳法律法规,为低碳消费伦理建构提供政策法制保障;突破资金、技术和人才瓶颈,转换发展方式,为低碳消费伦理建构解除外部羁绊。  相似文献   

5.
传统消费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已经开始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可持续消费是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延伸与深化,该模式既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又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实现消费"可持续性"与"发展性"的双赢,就是可持续消费的本质内涵所在。可持续消费是人类的理性选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低碳生活是通过降低、减少日常生活中的碳(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量从而实现低耗能、低开支、低污染目标的新兴生活方式,它的提出是人类理性反思的结果。低碳生活具有浓厚的伦理意蕴,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态正义是低碳生活的伦理依据;第二,生态消费是低碳生活的伦理诉求;第三,生态良知是低碳生活的伦理保障。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消费模式直接关系到地球的承载力,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消费者的消费足迹直接体现为碳足迹,人类碳足迹影响到地球的承载力。当碳足迹超出地球的承载力时,就会带来灾难性的结果—地球的崩溃。从法律规范的角度考量,无论是绿色消费还是生态消费,都具有法律调节的不确定性。低碳消费作为与低碳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新型的消费模式,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符合环境正义的价值取向。低碳消费是后工业社会消费者低碳消费理念与低碳物质资料及劳务相结合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8.
生态消费是指人类的消费活动与自然相和谐,取之于自然而不破坏自然,作用于自然而不损害自然,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保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持社会永续和谐发展。从内容上看,生态消费能够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经济社会发展三者的和谐共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从理念上讲,生态消费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消费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消费指导思想;从原则上看,生态消费体现了物际公平、人际公平、国际公平的原则,成为和谐社会发展重要条件;从目的上看,生态消费满足了人们的生态需要,实现了消费从工具到目的的转换,是人类三元需要有机结构体系循环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内驱力。生态消费是社会和谐发展的自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建设低碳消费模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国外已采取多种措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消费模式是推动低碳生产发展的根本力量。中国建设低碳消费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对低碳消费模式的引领作用,其次要大力强化企业、社会组织对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的推动作用,最后要全面提高居民对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10.
低碳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涵.实行低碳发展,要重视消费模式对生产方式的引导作用,大力推行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消费模式,其主要着力点是:引导、促进消费主体树立正确的消费伦理观念;充分发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对低碳消费的驱动作用;加大低碳产品供给;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不仅阐述了消费在整个社会生产方式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对私有制下利己性消费导致人本质异化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批判,并提出了一种属人的消费观念。理清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助于化解中国社会转型期间消费领域中出现的一系列不和谐因素,而且能够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低碳消费是当今人类为应对资源环境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型消费方式,具有低碳、环保、节约、健康、公正等特点。福建省发展低碳消费有一定的基础,但也存在着配套政策体系不完善、居民低碳消费观念不强、低碳消费能力不足、低碳产品供给能力不够等问题。因此,构建福建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加强低碳消费教育宣传、提升居民低碳消费能力和低碳产品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3.
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具有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其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亟需以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为指导重构当代大学生消费观。一是要扬弃消费主义物质至上的观念,确立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相平衡的全面消费观;二要抛弃消费主义消费至上的观念,确立“生产确立人的本质”的人本消费观;三要摒弃消费主义个人利益至上观念,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消费观。  相似文献   

14.
和谐经济学初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支持工业文明的种种形态的失衡经济学与和谐文明不兼容,只有和谐经济学才能成为和谐文明时代和谐发展视野下的主流经济学。和谐经济是将和谐主线贯穿于生产、分配和消费诸环节以及诸环节之间的经济形态;以和谐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就是和谐经济学。作为和谐经济初始环节的和谐生产,是低耗高效型的适度生产模式;作为和谐经济中间环节的和谐分配,是体现和谐正义的分配;作为和谐经济末端环节的和谐消费,是理智、适度、合生态性消费;而作为使和谐生产、和谐分配、和谐消费诸环节平衡并有机衔接的和谐循环,则是宏观经济和谐的必要条件;追求内部经济性和外部经济性的和谐统一,和谐经济学的宽广视界。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是人类文明进入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及持续发展的伦理需要。简而言之,就是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造福于人类社会,达到自然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它涵盖着运用“和谐”这一自然规律范畴来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责任”这一社会规律概念来理顺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从而解决人类对生态与社会两大系统中的关系认识及其行为准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消费模式是群体意义上的消费方式和消费性质,它作为一种现实的社会构成既是社会的产物,又影响着社会的协调发展。消费模式主要受到社会阶层、社会价值观、大众传播媒介、组织制度以及人口特质的影响所构成。消费模式作为一种类似于制度的社会构成对社会成员的消费行为起着引导和规约的作用,必然产生相应的社会影响。由此营造出的一种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对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最终环节,也是一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和谐消费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不和谐的消费则危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唯有在人们的思想上真正建构起和谐的消费观,才会有和谐的消费行为,从而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贫困是长期困扰人类生活的顽疾,扶贫政策则反映了政府对于贫困问题的分析和认识程度,并且直接影响扶贫的实践和成效。妇女的就业状况对西部贫困地区整体的就业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消费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人们对消费价值的感知,可见顾客消费价值的多少是消费者评价消费质量的前提。因此探讨消费质量问题应基于顾客消费价值,可以通过引导新的消费理念来指导消费者的消费行为;通过提高消费品质量来增加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产品价值和服务价值;营造良好消费环境以增加环境价值来全方位地提升消费质量。  相似文献   

20.
消费伦理的现状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从消费行为的价值取向看,消费伦理价值观已从传统节俭的消费观转向奢侈的消费观;从消费文化的角度看,消费伦理已从物的消费转向符号消费。但在两者走向中都隐蔽着人的消费异化和消费殖民化的实质,要扭转这种现象必须坚持生态化适度性原则、和谐原则和以人文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