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电视纪录片是一种特定的体裁或形式,是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历史事件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的电影或录像节目、纪录片直接拍摄真人真实,不容许虚构事件,基本的叙事报道手法是采访、摄影,即在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用挑、等、抢的摄录方法,纪录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 一、人物纪录片必须展现真实环境中的人 可以说,“原汁原味”的生活,是纪录片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丰富多彩的生活层面,给纪录片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人物纪录片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在中国以往的岁月中,由于受到政治思潮的冲击,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人物类纪录片创作的性状分析入手,以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模式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论证大量优秀样片,对三种人物类纪录片的叙事特征及其对叙事结构的不同需求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和解读,对人物类纪录片在实际创作中,如何有针对性地完成叙事结构构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为人物类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曹操为样本,概述了曹操历史形象的变迁,浅析了这个变迁背后中国社会思潮的转变,并由此引出了对"历史史料"与"历史真相""、史料背后的思想"等一些历史哲学方面的浅思。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体育赛事在河南举办,河南体育对外宣传翻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体育对外宣传翻译水平良莠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效果甚至有损河南体育形象.文章通过对目前河南省体育对外宣传书籍、期刊、杂志和网站等大量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提出体育对外宣传翻译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功能理论中的目的论(Skopos理论)为指导,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法,以期促进河南省体育对外宣传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动画片的角色设计是充分传达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以及强烈深刻心理印象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弘扬河南历史悠久的文化,向全国乃至全世界传递河南发展变化与进步的正能量,文章选用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河南本土的女性角色作为动画角色进行设计,一位是三国时期的倾国佳人小乔,一位是为了保卫国家替父从军、在战场上与敌方英勇搏杀的巾帼英雄花木兰。文章利用动画的形式对其进行了全新的造型设计,并利用这些具有河南本土文化的角色形象来对河南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为改变与颠覆以往河南人的负面形象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摘 要:《中国建设》杂志坚持实事求是的办刊原则,将宏大叙事与微小叙事相结合,广泛采用新旧对比的写作手法和借助外宾的表达方式,从政权、民生、文化三个层面构建出新中国的国家形象:政府与人民休戚与共、水乳交融的政权形象;百姓生活日益改善、妇女地位不断提升的民生形象;传统文化守正创新、文教事业不断发展的文化形象。其构建新中国国家形象的外宣实践,为新时代对外宣传与国家形象构建工作提供了珍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父子PK     
孙元军 《可乐》2011,(4):74-75
邻居是河南人,开了一个自行车修理铺,发誓要把儿子培养成才,有空就辅导儿子。语文,因为有拼音和音调在,铁证如山,普通话没费多大劲就战胜了河南口音;到了英语,盛气凌人的爹拿着书本质问:"老虎用英语咋念?""Tiger。"儿子怯懦地发出声。"洋车子?大点声!"  相似文献   

8.
中国独立纪录片作者在拍片之初呈现出一种游离于体制边缘的激进姿态,并借鉴"真实电影"或"直接电影"的叙事模式来对抗主流专题片中权威的"上帝之声"。然而,独立纪录片作者"主体性"的缺失以及过度依赖拍摄客体的"言说"却让中国独立纪录片面临着自身不可避免的缺憾。经过自我反省的中国独立纪录片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表现出对"回到自身"的渴望以及对"个人化的写作、自由的表现"的诉求。中国独立纪录片呈现出多样化、多声部的发展态势。中国纪录片的声音也由"上帝之声"演变为一种"自我指涉"的内心独白。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拍摄了一大批少数民族影像。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以质朴、直观的影像方式书写了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状况,但其概念的形成和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却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并与纪录影像本体、新时期学术话语、影像人类学等问题交织到了一起,专家学者通常从文化、作者、题材等方面同时对概念进行限定。其实只要主题和题材是以反映少数民族生活为主的纪录片都可划归为"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以符合中国各民族聚居、杂居的现实状况和促进少数民族纪录片发展需要。研究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不仅是一个影像专业问题,更关涉到少数民族文化进步、民族和国家形象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从《辉煌新疆》的创作来看,文献纪录片首先应当广泛地进行素材搜集和整理工作,力求最大限度地占有并挖掘历史资料;其次是要注重叙事结构与叙事内容的关系处理;另外在纪录片创作中要充分运用富有个性化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加充分地挖掘被拍摄对象的价值和内涵。  相似文献   

11.
纪录影像是引导人们直接进入现实的工具,具备建构文化形象的能力。“中国梦”作为近几年主流媒体主张并强力宣传的文化符号,其纪录影像作品取得了一定的传播成效,但也暴露出诸如创作观念保守、叙事模式单一、视听语言程式化等问题。本文结合当下“中国梦”纪录影像传播中的具体实例,从更新创作观念、讲究叙事技巧、巧用影像语言等方面探寻纪录片文化形象建构与传播策略优化等论题。  相似文献   

12.
西部文学中手艺人生活方式的叙事在历史叙事方面具有丰富西部文化记忆、承继西部传统工艺的价值;在现实叙事方面具有弘扬西部工匠精神、促进西部文化旅游宣传的意义.叙事价值见之于手艺人传统生活方式样貌与变化、传统手艺发展观念及生活态度的变化、作家历史意识的反映、传承乏力与记忆传承、"工匠精神"等诸多方面.西部工匠精神与叙事的展演...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是以儒士身份参与政治、军事斗争而最终走向悲剧结局的典型谋士形象,无论是小说形象还是历史人物,他都极具人格魅力而在知识分子心里产生深远影响。儒士文化性格、"道"与"势"的矛盾关系、儒士文化习性都促使悲剧文化心态的产生,对儒士文化的反思可得出悲剧的必然性源于儒学的"形而上"与"形而下"距离过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基于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借助多模态话语分析软件Elan 6.0对中国日报推出的系列纪录片《发现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中人物的态度意义进行多模态分析,旨在探索其态度意义多模态构建方式,揭示其建构的国家经济形象。研究发现:该纪录片中的态度意义以正面鉴赏、正面判定为主,多由诱发条件与态度表达共同建构,体现了多模态资源的协调与互动,可引发观众的正面评价,塑造中国开放、多元、创新、高效、科学发展的经济形象,有助于我国国家形象的对外建构和宣传。  相似文献   

15.
依据后现代历史叙事学的眼光观照金圣叹的史传文评点,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其评点中蕴含的叙事思想。金圣叹在评点中肯定了"文"对历史事件的加工、重构和渲染,强调了"文"在史传叙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文人通过"文"参与历史评价、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主体精神,揭示出作为文人的史传叙事应具有的观念:文人不只是客观地"再现"一个过去的世界,更是借助历史叙事投射出他对未来世界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常州博物馆历史文化陈列简介的英文翻译为例,从英文选词、句子结构处理、文化信息处理三个方面分析了历史文化对外宣传资料英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策略和方法,希望对历史文化对外宣传资料英译工作有所帮助,进而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国际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三言"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了市井文化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趋向。在文人参与到小说创作中之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明显地具有了文人的叙事意向和审美趣味;但是多变的人物命运,曲折的故事情节又是"三言"中的女性形象深受市井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大团圆的结局既迎合了市民的审美趣味,又张扬了惩恶扬善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8.
"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三个源头在河南,和黄帝故里(《归藏》易源头)可以合称为"易"的四大地望。"易学"是传统学术的重要部分,其发展和完善的几个高峰,都发生于河南。历史上,活跃在河南的学者对易学发展具有开创性的贡献。离开河南,就没有"易学史"可言。要弘扬易学文化,河南积淀有历史文化的前提和优势,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19.
"河南人到底得罪了谁?"这成为笼罩在每一个河南人心头的梦魇,反观河南人被妖魔化的十年之痛,媒体都做了些什么,值得反省和深思。本文试图从新闻真实性的角度探析妖魔化河南人的动因和背景,以求解重塑河南形象之法,助力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典范之作,在人物刻画与叙事技巧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记言与记事的巧妙结合,兼顾历史性与文学性;极度的讽刺夸张,对中国传统的叙事文学既有继承,又有突破;运用对比、烘托手法,突出人物状貌及性格,烙上鲜明的时代印记;通过传神的细节描写,于细微处见精神,表现人物的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