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深受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现代大学书院制为人才培养改革注入了活力,有利于高校培育办学特色,提高培育质量。书院教育以文化活动和文化平台为载体,拓宽师生间的沟通渠道,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
刘湘玉 《南都学坛》2006,26(3):103-105
“以生为本”是高校办学的第一理念。近年来,南阳师范学院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解决好学生生活、学习和发展问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优化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了学院管理水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培养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的三个重要问题:一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坚持“以生为本”的办学思想;二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本在于变革教育模式;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从科技发展、社会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出发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应成为中国当代校长共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要求,是高校适应社会需要、促进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发展能力的必然途径。从就业的视角来分析,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科高校必须在坚持"以生为本""、可持续发展"和"打造品牌"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策略设计,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营造丰富的校园文化;同时,建立以专业为支点的就业工作的联动机制,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发展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合作教育是美国高校成功的一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美国合作教育的典范高校——凯特林大学独特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从延伸办学边界、更新教育理念和改革教学模式等方面,对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芳放 《南都学坛》2007,27(4):119-120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新理念。确立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营造更富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创新的具体体现,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才教育。  相似文献   

7.
加拿大高校的办学体制体现了鲜明的"以生为本"的育人宗旨,从行政管理体制到教学管理及其运行机制,从人才培养模式到后勤保障体系,从决策层到制度层到管理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话语权、知情权、选择权和发展权,关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少做法为我国高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结果,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管理的模式、人员素质、方法及手段等提出新的要求,文章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探讨了高校如何通过重塑教学理念、制定“以生为本”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多样化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教学管理的变革,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9.
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丁在2008年2月14日《光明日报》一篇题为“以科学发展观引领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文章中指出,高校发展必须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对于我们办学来说,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优秀人才;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建设和谐校园。“以育人为本”,源于“大学之道在于育人,而非制器”。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也是大学存在价值的集中体现,这是自大学诞生以来永恒的主题。尽管长期以来就如何培养人才有着不同的理念和众多的流派,但为社会发展、科学进步塑造精英却是大学长期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彝文系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昌学院彝文系筹建于1988年,1989年秋季开始招生。在十九年的办学历程中,紧跟改革开放的步伐,坚持以生为本、以师强系的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推行“学分制”、“导师制”,注重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构建巩固彝族母语、强化彝汉双语、拓展彝英汉三语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1.
美国高等教育中贯穿着以生为本的理念。本文结合美国的大学、尤其是马里兰大学中关于本科教育在招生制度、课程设置、学分制、教学改革和评估认证制等方面的指导思想与现行做法,比较分析我国高校的现状,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对以生为本创新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出若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本。校企合作实践教育是高校坚持'以本为本'、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有效路径。高校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培养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积极搭建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推行校企合作实践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实践教育理念的基础之上,以安徽财经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对坚持'以本为本'及校企合作育人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实践教育模式及保障机制加以探索,提出了'三阶段'模式和'四保障'机制,以期为推进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产教融合是新时期省属高校音乐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有其独特的现实意义和运行机理.依据OBE教育理念遵循的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三个基本理念,提出构建省属高校音乐舞蹈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思路: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过程中加强“教育”和“产业”的融合.同时探索省属高校音乐舞蹈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现路径:制定与学习产出目标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反向设计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对产教融合质量监测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学院以特有的办学理念强化教学质量,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确立了自己的特色地位,并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学院坚持“面向需求.持续创新”的办学理念,贯彻“强化基础、提高素质、注重能力、突出特色“的办学思路,在办学实践中,强化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突出专业技能特色.培养知识结构完善、富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和复合研究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5.
作为教育信息化时代新技术与教育改革融合发展的共生产物,微课在教育领域备受关注。高校微课的快速发展对教师教学活动层面产生了一些影响,但对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助推力,且存在实践成效不够显著、系统的价值思考不够深入、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关注不够充分、理论支撑体系不够成熟等不足之处。因此,在成果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下反思高校微课的目标定位、价值取向、教学设计和效果评价原则,应“以生为本”“以学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成功发展为取向,坚持成果导向反向设计原则及多元化、可迁移性的评价原则。  相似文献   

16.
办学理念与治校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办学理念,是学校领导者源于办学实践活动而形成和概括的用以指导学校教育、管理和发展的理性认识。肇庆学院依据发展要求、历史传统、校园文化、权威指导、高教形势等5方面,创立“突出特色、以质立校、以生为本、崇尚创新”办学理念,并以这办学理念指导治校实践,不断增强办学的综合效益和社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坚持教育策划 实现办学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鲜明的办学理念是高校经过长期实践和理性思考,且符合学校发展实际所形成的办学追求、办学精神、办学绩效的凝炼.凡是名校必有其独特的办学理念.鲜明办学理念的实现需要坚持教育策划.通过不懈地教育策划和实践,创造性地把办学理念融入学校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和行为中,使其成为推动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精神财富,是高校在改革与发展中明智而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美国大学通过通识教育模式,使理工类学生兼具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通过探讨美国理工科大学MIT(麻省理工学院)和CIT(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可以给我国高校理工科的发展带来启示:应结合学校实际建立相适应的文科;坚持一流标准,提高师资层次;重视基础文科建设同时培植特色文科;加强师资阵容,引进学术大师等。  相似文献   

19.
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介绍了美国大学的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指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具体落实到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优质的学生管理与服务体系、营造浓郁的育人环境与校园文化氛围等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人才培养特色是办学特色的基本体现,办学特色生成与发展,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中、在人才培养上进行不懈探求。人才培养模式承载着不同高校的特色性“质量标准”,体现出特色性“核心技术”。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争创特色是地方高校特色发展的理性路径。可以从理念重建、目标重塑、过程优化、管理评价制度创新等方面创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生成人才培养特色,实现地方高校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