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雷望红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0-96
在城镇化发展的推动下,撤村并居成为地方政府改善村庄面貌的一项重要举措。山东J村的经验表明,在撤村并居实践过程中,老年人群体的利益和感受被忽视。撤村并居推动了乡村社会空间商品化、劳动力市场化和村庄阶层结构化的进程,导致老年人在社区转型中无力购买合适的居住空间,从而被排斥到小区的边缘空间。老年人来自于年轻人的社会支持减少,老年人群体内部之间的社会参与弱化,形成了老年人与年轻人、老年人同辈群体内部的交往区隔,最终导致老年人精神世界边缘化。政府在推动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老年人的社会权益,注重维护老年人的精神世界,避免为老年人的生活世界树立生存藩篱。 相似文献
2.
于光君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23(3):43-47
合村并居并不是简单地拆旧村建新村,而是一个政府通过制定新的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权威性分配的过程。公共政策与性别利益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然而,性别利益往往被排除在公共政策的视野之外。通过对德州市合村并居中的公共政策进行考察,发现公共政策存在普遍的性别盲点。应积极推进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建立性别平等机制,保证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政策和方案得到实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土地双置换正逐渐成为东部沿海地区推进城镇一体化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的一种新模式。土地双置换主体是村民,其土地双置换的成功与否关键是村民是否能够很好的适应置换后的新环境。结合江苏省无锡市土地双置换的实施状况,对农村土地置换实施的基本情况、村民的适应性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探讨增强村民拆村入社适应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村转居"转型社区以其自身的特点给独居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也有诸多不足。结合对合肥市文忠苑社区的调查点分析,探讨转型社区独居老人生活的利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合并已成为乡村治理单元变革的必然趋势。而“合并村”能否通过有效选举产生适合的治理主体,是其实现善治的关键所在。从作为典型“合并村”的湘中L村来看,合并带来的村庄社会结构变化、选举社会基础弱化、选民利益冲突加剧等问题,已严重影响换届选举的开展。但L村多措并举,成功消解了上述不利因素,实现了有效选举。L村的实践经验可为“合并村”实现有效选举提供启示:应采取促进村庄集体经济发展、提升村民政治素养、增强村民文化认同感等长期措施夯实选举基础;同时,通过树立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制定详细的选举规则等短期方式破除选举困境,实现有效选举。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嵌入式”异质型社区,移民社区原有的文化特质(结构、功能等)不可避免地会与迁入地社区发生文化互动、冲突,其“嵌入”也必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三峡外迁移民区即是这种类型的异质型社区。从发展趋向看,移民社区最终要与迁入地社区达到相当程度的整合。移民社区的整合问题包括移民社区的内部整合、移民社区与迁入地社区的整合。对此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将有助于移民社区的发展和迁入地社会的稳定。以丰峡村作为对象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对该社区的研究,总结出两种文化融合的规律,探寻两种社区的整合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发展最大的制约就是农业人口太多,根本的出路在于城市化,基于当前的政策现实,小城镇是最合宜的选择。小城镇的容纳能力不足必然要求小城镇的建设,合村并居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实现方式。对于正处于实验试点阶段的合村并居,不但必要而且切实可行。农村劳动方式、谋生手段、生活要事的完成方式、家庭规模的变化、家族观念的弱化、对便利优质教育的需求、土地闲置以及土地政策处置权的模糊都有利于合村并居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周健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2)
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应当是城市社区物理空间与人际互动空间的结合.目前,上海市城市社区公共空间中冲突的表现主要有:私人空间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影响,市场经营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影响,管理机制对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影响等.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冲突消解的实现途径,是构建人际互动机制,主要包括:构建以多方联席会议为轴心的多种形式的协商机制;听证会走进社区,既协商又决策;开辟"网上居委会",构建网络公共空间中的协商渠道等等. 相似文献
9.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
在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县级政府作为重要资源的掌握者,应主要定位于规则制定、支持培育、监督管理等多重职能作用上。通过对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县级政府职能的实证分析,发现政府主导提供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项目与居民需求偏好存在一定偏差;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支持培育比较匮乏;绩效评估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县级政府职能,应着力构建三大机制:准确表达民意的公共信息采集机制、对社会组织的多元培育机制、科学高效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熵值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山东省2008—2018年相关数据为样本,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社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四个维度入手,界定了13个影响新农村合村并居建设发展的指标,以此探索居民体验与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及村落空间形态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地区合村并居建设发展模式评估模型,并计算该地区合村并居建设发展质量综合指数。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人口密度、社会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四个方面权重占比及分配各不相同,而且聚居型的发展模式并不适合所有地区,说明在实施合村并居的过程中要杜绝“一刀切”“齐步走”现象。因此,根据合村并居建设发展质量综合指数和Moran’s I系数的不同,本文将合村并居建设模式划分为零社区发展、旧村升级分散发展、乡村聚居大社区发展三种大模式;同时考虑各地区在经济、人口、公共服务和生态方面的发展差异,进一步地划分为乡村经济主导发展、人才吸引保持发展、乡村公共服务建设发展、现代乡村健康环保发展四种小模式,为我国新农村合村并居建设提供更多有针对性的发展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1.
依据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建立分层线性模型,研究发现: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对非户籍人口市民化意愿产生了明显的提升作用;以体育健身场所为代表的社会交往空间对心理市民化意愿和行为市民化意愿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以卫生室、幼儿园和图书室为代表的公共服务空间的营造显著提升了非户籍人口的制度市民化意愿;社区治理水平是影响非户籍人口市民化意愿的社区软性力量。要建设包容性共享社区、提升流动人口市民化意愿,需要营造社区公共空间和优化规划管理,通过建立更加多元、精细和富有弹性的营造体系,实现社区公共空间由"排斥性粗放增长"向"包容性共享发展"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冯雪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5):75-80
维吾尔族婚居模式普遍为从夫居。A村维吾尔族婚后的居住类型以从夫居为主,同时存在少量的从妻居和独居制。近年来,婚居模式已发生了一些变化,从妻居略有增加,但不是入赘,这种情况多见于再婚。在相应居住模式下,从维系婚姻及女性视角,探讨维吾尔族妇女婚后主要的家庭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 相似文献
13.
14.
结合对我国中部地区Z村的调查,从伦理学视角对精准扶贫实践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工具理性超越价值理性是导致精准扶贫基层实践困境的重要原因。工具理性的形式合理性导致了在农村场域中扶贫干部与贫困户关系松散的境地。政策的效率优先逻辑弱化了政策的公平属性,考核的数字化挤压了扶贫干部的工作成效,政策的形式合理性以及政策的工具化认知,致使精准扶贫陷入实践困境,出现了地方政府、村干部与贫困户共谋和贫困户对政策的福利依赖,精准扶贫实践困境进一步凸显。在此基础上提出,在国家政策嵌入到农村社区网络的过程中,谨防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僭越,弱化工具理性是精准扶贫高效实践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农村社区治理良性运作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16.
李学斌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
南京市建邺区“一委一居一站”模式改革是对2005年以来居站分离改革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它着力于解决我国社区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一系列瓶颈问题,力图构建政党、行政、自治三重权力分工协作的社区治理网络.这一改革模式采取街道社区一体化改革方案,强化社区基层力量,加强社区党建,增进服务民生,恢复社区居委会自治属性,有效履行了政府基层行政管理、社区服务和社区自治三大功能.但同时,“一委一居一站”模式下社区居委会面临多重挑战,需要重新进行职责定位. 相似文献
17.
城郊村的城市化进程已步入由量向质的跃迁阶段,重建已经完成“撤村设居”的城乡结合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系统成为当下重要议题。J市南村以政府采购矿泉水供应解决井水污染事件的过程,为建构可行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供了现实回应和理论启示。传统村落秩序的衰落,带来集体意识的崩解,城乡结合部社会个体化过程在加剧,原初“立公灭私”的公共性正蜕变为“活私开公”的公共行为选择。J市南村村民追寻井水污染原因的过程,展示的正是以“活私开公”方式再造城乡结合部的“新公共性”。以“新公共性”的形成作为导引,村民和社区治理者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真诚性、可理解性”的交往理性作为互动基础,共同营造了以“开放性、公开性、监督性”为特征的社区公共领域,培育和壮大了社区共同体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19.
城市化进程一方面给城市多民族社区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另一方面也对社区的形态、文化、功能等方面形成了冲击。城市多民族社区因为缺乏内生的应对能力,发展呈现出"脆弱"的状态。培育社区认同,应当是城市多民族社区摆脱发展"脆弱性"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对甘肃省合作市多民族聚居的Z社区的实地调查来看,社区认同缺失是城市多民族社区普遍遇到的问题,因此,应当培育城市多民族社区的社区认同,以期真正实现城市化与城市多元治理,实现城市的稳定与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公平与效益的博弈——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调查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提高教育效益和质量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自始至终都是公众颇为关注的热点问题。10年以来,撤点并校作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一直延续,引起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从公平和效益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以近两年来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的第一手调查资料为依据,进行理论创新,建立理论模型,对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进行剖析和反思,揭示如何处理教育公平与效益的关系,并探讨当前教育政策中的前瞻性和持续性问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