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1937年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继“九·一八”事变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继续和发展,是中华民族奋起全面抗击日本侵略战争的起点。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终于战胜侵略者,取得了近百年中国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的这次疯狂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灾难。日本人民在这次战争中也深受其害。  相似文献   

2.
68个春秋过去了,历史的风雨怎能吹熄我们心中卢沟桥的连绵烽火,和平的歌声又怎能隐去“七七事变”呼啸的枪声?抗战八年,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浴血反击的八年,也是铸就伟大民族精神的八年。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  相似文献   

3.
论老舍的抗战文学创作甘海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中国伟大抗日战争的序幕。老舍先生,一个既普通又伟大的中国作家,以自己的生命融铸于抗战斗争中,使作家的职责和文学艺术的价值得到了最神圣的体现,成为文化战线上千百万抗日志士的杰出代表。193...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卢沟桥事变"80周年。在这一时间节点,中国日本研究学术团体纷纷以年会形式举办研讨会,对日本视域中的东亚问题、日本社会转型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以及中日经贸合作进行深入研讨。中华日本学会2017年年会暨"日本视域中的东亚问题"学术研讨会2017年10月21—22日在长春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华日本学会、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大历  相似文献   

5.
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自鸦片战争之后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为赢得这场战争的彻底胜利,中国付出了极大的民族牺牲,为世界人民最终战胜法西斯侵略者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因此,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回顾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深重灾难,研究中国抗日战争所蒙受的惨重损失,对于以史为鉴,珍惜和发展中日两国之间的和平友好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因日本侵华而遭受了巨大的物质财产损失 抗日战争时期因日本侵华造成的损失,主要是指“卢沟桥事变”以后在中国领土上的沦陷区、战区和后方之内,所有中国的公私机关、团体和居民,因在战争中遭到日军强占、夺取、征用、破坏、轰炸和杀戮、奸掳等暴行而受到的各种损失。一般说来,一场规模战争的损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为进行战争所消耗的费用,它通常包含一切超出平时所需的军政费用;二是战争破坏造成的损失,它通常含人口伤亡、财产损失、生产减损、贸易阻断以及处理战争善后事宜所需的各种费用。战费以外的各种损失,  相似文献   

6.
五十年前,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七·七”芦沟桥事变,把“九·一八”事变后开始的侵华战争迅速扩大到全中国。对于深受这场侵略战争之害的亿万中国人民,以及尊重历史事实,站在正义立场的大多数日本人民来说,“七·七”事变的性质和起因那是十分清楚的。然而时至今日,仍有那么一些人,违背历史事实,甚至颠倒是非,在这个问题上大作文章,把挑起“七·七”事变的责任推给中国方面。不管这样做的人是有意还是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日文学——以日本士兵形象为中心王向远日本的侵华文学与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三十年代初至四十年代中期,中日两国文坛平行对峙的文学现象,是中日两国在政治、军事上剧烈冲突斗争在文学上的必然反映。在日本,人们一直把包括侵华文学在内的为对外...  相似文献   

8.
谢坚明 《探求》2004,(6):57-60,44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作为事件发生时的地方行政军事机构———冀察政务委员会对这一突发性事件的处理,经历了坚决抗击日军侵略到幻想局部和平解决再到被迫守土抗战的曲折过程。冀察当局应对危机的种种举措,对南京国民政府处理这一事件和日后中国的全面抗战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期间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伟大事件。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重温这段历史,深入探讨其经验与教训,对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振兴中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要善于以民族利益为重,作为两党合作 的共同基础 第一次国共合作被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势力破坏后,国共两党由合变分,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处于对立和内战状态。日本帝国主义继1931年挑起“九·一八”事变之后,又于1937年7月发动了侵华的“卢沟桥事变”,民族矛盾即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的利益成为压倒一切的利益,停止内战,抗日救国,把分裂的中国变成统一的中国,成为中华民族压倒一切的头等任务。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为着消灭日本侵略者,为着防止内战,为着建设新中国,必须将分裂的中国变为统一的中国,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71页)为此,中国共产党先后发表了《八一宣言》、《抗日救国宣言》等,提出中华民族已处于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中国人民的头等任务是“为祖国生命而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中国驻屯军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卢沟桥事变,并以此为起点,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从七七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底,中日战争由日军积极主动进攻转入双方战略相持。为配合中国战略形势的变化,执政的近卫政府不断调整对华方针,在一年中,发表三次对华声明。本文拟对近卫三次声明的背景及其内容的变化作粗浅的分析,以就教读者。 (一) 七七事变爆发后,在日本各阶层引起不同反应。日本法西斯分子欣喜若狂。七月八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日本法西斯侵略势力战败投降,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四十周年。四十年前,由于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和各反法西斯盟国的共同努力,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侵略势力,从而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法西斯的惨败,不仅是中国人民和亚太地区各国人民的伟大胜利,也使日本人民摆脫了日本法西斯的残酷压迫,开始了战后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在纪念反法西斯胜  相似文献   

12.
空间产生记忆,记忆会因空间的变更而发生形变.北京八宝山的社会记忆在抗战胜利前后经历了由以日人为主体的侵华记忆,向以中国军民为主体的抗日记忆和以中国革命先烈为主体的革命记忆的转变.日本占据时期,日方为纪念在侵华战争中战死的日本军人在八宝山建造忠灵塔,借以动员 日军的侵华战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权将其改建为忠烈祠,用以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中国军民,忠烈祠成为承载中国抗战记忆的国殇圣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八宝山修建革命公墓,以其作为先烈的安息之地和教育后代的场所,革命公墓成为红色圣地.从忠灵塔到忠烈祠再到革命公墓的空间变更,显示了政治变动下八宝山社会记忆的形变.  相似文献   

13.
1894年明治政府以国运相赌,挑起中日甲午战争。这场侵略战争摧毁了东亚传统国际秩序,成为日本武力崛起、扭曲中日两国关系的历史拐点,东亚国际格局面目全非。甲午战争破坏了中朝日三国三足鼎立以维护东亚和平安全的框架,日本将侵略的矛头指向朝鲜半岛和中国大陆,走上军国主义的不归路。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汲取。  相似文献   

14.
今年下半年,我国人民将迎接两个有重要意义的纪念日,一是7月卢沟桥事变50周年,一是9月中日发表联合声明恢复邦交15周年。这两个纪念日的意义是不同的。前一个纪念日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梦想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从而实现称霸世界的狂妄野心。后一个纪念日却表示中日之间结束战争状态,恢复邦交,建立和平友好关系的新阶段。 两个纪念日意义截然不同,但人们加以认真研究之后,都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教训。  相似文献   

15.
又称“双重外交”。在日本近代史上,是指日俄战争后,在日本的对外政策上,除了负责外交的外务省系统外,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陆军省、海军军令部等军部势力参与或主导了日本的外交政策。这种现象被研究日本的历史学家称为日本外交政策上的“二重外交”。通常认为,这种现象尤其是体现在对华的外交政策上。其中,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后,与主张不扩大事端的日本外务省相比较,日军不断挑起事端,并迫使中方分别签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以及《秦土协定》,日本军部成为了制定日本外交政策的主角。在1940年前后,日…  相似文献   

16.
日本退出国际联盟始末云南大学历史系徐康明日本军国主义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大规模侵华战争。中国政府随即将此事诉诸国际联盟(以下简称“国联”)。日本以武力强占中国东北,是其与欧美列强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霸权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对凡尔赛-华盛顿...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五十周年,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的五十周年的日子,每一个中国人民,都在为之欢欣鼓舞。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国人眼中实际是从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入我国东北开始,而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这场牵涉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十亿人民安危的战争,中国战场负担了最重要的任务。江泽民同志今年在莫斯科时说过,仅仅八年抗战中,我国的伤亡人数,就达三千五百多万,这等于现在三个上海市的市民总数,这不能不引起我们严重注意的。日本之侵略中国,筹划已久,很早以前就是他们的既定方…  相似文献   

18.
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扩张,早在上个世纪就已开始,到了本世纪30年代更加变本加厉,蓄意要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1937年7月7日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令由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组成华中方面军,由陆军大将松井石根担任总司令官,并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攻占南京。松井石根指挥其精锐而凶残的第六师团谷寿天部队、第十六师团中岛部队、第十八师团牛岛部队、第—一四师团未松部…  相似文献   

19.
自1931年9月18日发生柳条湖事件以来,截止到1945年8月14日波茨坦宣言公布,以及9月2日日本在向联合国递交投降书上签字,此间发生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如何确定它们的性质及称谓则完全是个既古老又崭新的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前,日本一般将柳条湖事件后的战争称之为“满洲事变”,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引发的战争则根据同年7月11日近卫文麿内阁议决,被称作“北支事变”,随着战争从河北局部地区发展成日中之间的全面战争,9月2日内阁会议两次决定改称“支那事变”;1941年12月8日爆发的战争被称为“大东亚战争”,  相似文献   

20.
文化教育侵略是日本侵华第二战场,在其侵华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日华学会从1918年成立至1945年解散,经营留日教育管理事务20余年,客观上为中国人留学日本教育事业做出一定成绩.然该会被纳入日本"对支文化事业"体系之后,逐渐嬗变为日本与欧美抢夺中国留学教育话语权、怀柔中国留学生的重要工具.抗战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当局利用经费补给不断强化对其监管,日华学会文化渗透与怀柔色彩更加明显,妄图培养"大东亚新秩序和大东亚共荣圈的协力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