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36年对法国是一个多变之年,在失去了菜茵兰屏障和比利时的友谊后不久,西班牙内战的爆发又对初次掌权的人民阵线政权提出了难题:国内左右翼政党的意见分歧使勃鲁姆难以定夺对西政策,伦敦决心置身事外的态度也令巴黎不敢轻举妄动,几经考虑后,法国提出了“不干涉政策”。不干涉政策保住了英法和谐关系,但法国国内却更加分裂,法国领导人保守避战的思想使他们失去了二战爆发前最后一个能够重新确立其外交和内政信心的机会,如果说法国提出的不干涉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班牙内战的结果,那么,这项政策以及其影响之下的西班牙内战也对其时法国的外交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西班牙内战的所谓不干涉政策是三十年代西方“民主”国家推行的绥靖政策的重要内容.值得深思的是,首先提出这种政策的并非出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原因而对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颇为反感的英国保守党政府,恰恰是与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有着多种共同之处,甚至有唇亡齿寒关系的法国勃鲁姆人民阵线政府.勃鲁姆政府的这种做法理应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责难.但是,对于“不干涉”是否是勃鲁姆政府的初衷,为什么要采取“不干涉政策”以及这一政策所造成的后果,我国史学界尚缺少系统的论述和客观的评价.本文试图就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伊比利亚半岛对西地中海地区帝国安全至关重要,直布罗陀是英国自大西洋到地中海的咽喉,为英国战略利益之所在,所以丹吉尔港中立和西班牙在北部摩洛哥的宗主制的维持对英国有深远的影响。英国在摩洛哥问题上支持西班牙维持其在摩洛哥的宗主地位;英国在丹吉尔港问题上对西班牙和法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通过三方会议确定丹吉尔港的中立地位,平衡了西班牙和法国的争夺。  相似文献   

4.
英国在1919-1924年间的地中海政策,可以分为西地中海政策和东地中海政策两个部分。西地中海政策涉及英国与法国、西班牙的关系;东地中海政策涉及英国与埃及的宗主制度。  相似文献   

5.
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反动军人伙同保皇派、封建残余势力和教会上层人物在西属摩洛哥发动了反共和政府的叛乱。第二天,叛乱分子开始在加那利群岛、巴利阿里群岛和西班牙北部地区采取行动,西班牙内战爆发。意大利法西斯在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即伙同纳粹德国进行武装干涉。这一行动,是在它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刚刚结束两个月国力受到损伤的情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西班牙内战期间(1936—1939年)国际纵队中的英国志愿军的成军经过、参战经历以及它与英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之间的互利关系,以此来说明,英国志愿军之所以积极参战是当时国内外严峻的局势使然:德意法西斯的崛起、英国政府的绥靖政策以及即将爆发的欧洲大战;他们参战的动机是为了打击法西斯,防止它在英国本土传播蔓延;作为同路人,他们在战争期间拥护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政治路线,但这并非像某些持论苛刻的西班牙内战史家所认为的那样,是因为盲目信仰而被操控,事实上,他们参战是纯粹出于自觉自愿,大量的回忆录和访谈显示,绝大多数幸存老兵并不后悔当年的选择,而且终生以之为荣。  相似文献   

7.
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而且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就美国内战时期的美英关系,作些粗浅的分析。一内战爆发后,美国政府不仅在国内战场上面对严峻的形势,而且还面临外国干涉的威胁。英国政府一直不甘心它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失败。内战一起,英国的多数议员表示同情南部同盟。特别是与南部种植园主有密切关系的英国土地贵族对林肯政府恨之入骨。首先,他们认为美国是英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劲敌。  相似文献   

8.
西安事变前后张学良与蒋介石的博弈可以看成两人在对日对共政策上的较量,是"攘外后安内"政策与"安内后攘外"政策的博弈.张学良认为先"攘外"后"安内",主张"息内战,御外辱"、"息内争,求和平",停止"剿共"内战,一致抗日.这种主张可视为对蒋介石"安内"政策的反驳.当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安内"政策失败后,意识到解国难须另觅新路.当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三位一体"局面形成时,蒋介石继续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自此,两人的博弈拉开帷幕,而张、杨发动西安事变,是对蒋"安内攘外"政策的一种正面反抗.  相似文献   

9.
美国认为新中国的成立是苏联共产主义在亚洲走向胜利的第一步,新中国废除历史上与西方国家的不平等条约以及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签订使美国梦想的铁托模式在中国落空,美国走向对华遏制。战后美国实施对印支非干涉政策,即既不帮助法国亦不得罪印支民族主义者,但法国在印支战争的失利以及法国在美国东西方冷战中的重要性致使美国转向对法国印支事务的干涉。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将南韩、台湾、日本纳入美国的太平洋反共体系,将亚洲提高到和欧洲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东亚冷战思维。美国对新中国的遏制、对印支事务的介入以及东亚反共体系的形成最终导致美国东亚全面冷战局面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根据制度变迁理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有关制度理论,在诺思对有关国家研究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在世界历史的转折时期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的不同的命运。在历史的关键时期,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胎死腹中的直接原因是专制主义宰制的结果;西欧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也直接取决于该国的政治形式,否则工业革命应该首先发生在客观条件更优越的西班牙而不是英国,英国也难于取胜对法国的争霸战争。比较研究再次验证了制度变迁的历史逻辑:经济增长取决于以产权为核心的制度安排,而产权的背后是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