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言语交际中的身份建构及其理据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说话人主体拥有多元身份,其会话互动的过程也是身份建构的过程.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社会身份理论、身份传播理论、巴赫金对话理论为身份建构的研究提供了理论理据.对言语交际中身份建构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解释言语交际中各种语用现象,同时为话语在线推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人称代词的使用有助于交际身份的建构。英语专业学生文化写作语料表明:跨文化交际中,学生们频繁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凸显群体身份;侧重于描述自身的直接体验,描述较为主观,内容缺乏代表性;读者意识缺乏,没有明确的交际对象和意图,无法恰当地建构自己的文化身份。研究跨文化交际中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身份的建构,有助于评估他们的跨文化语用能力,能为开展英语写作教学改革和构建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依据身份表征理论,言语交际中交际者的身份外显为个体我、人际我和群体我。称呼语作为身份的外显言语标记,其使用和转换是交际主体身份协商的结果,是其语用身份建构与凸显的语言手段,是元语用意识调控之下元语用策略的使用。身份作为交际主体固有而重要的语用资源,发话人借助元语用意识调控,在语用平衡理论的框架下,采用身份标记语的称呼语对话语走向进行调控,力求达到语用力量与交际需要的平衡,完成即时语境中的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4.
从身份建构的视角,以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2012年11月连任胜选演说为研究语料,运用语篇分析的方法和相关身份理论,从词汇、句法、文化等多个层面探讨其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建构的不同身份类型以及各种身份的具体实现形式。结果显示:奥巴马总统在这篇胜选演讲中构建了负责的家庭成员、爱国的美国公民和有魄力的政治领袖等多重身份。分析表明:由于交际需要,说话人可以在各种身份中进行切换,说话人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语言手段构建不同的身份。  相似文献   

5.
克林顿总统就职演说的身份建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相关身份理论,以克林顿总统第一任就职演说为语料,从文化层面、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探讨总统演说话语中身份建构的实现形式.说话人建构不同的身份是由其某一具体阶段的交际需要决定的,说话人能够合理运用各种语言手段建构相关身份特征.  相似文献   

6.
商务话语中的咨询顾问在会话的不同阶段建构了不同的语用身份,进而执行了不同的语用功能。咨询顾问语用身份建构的语用功能主要包括施事功能和人际功能两个方面。语用身份作为交际者可运用的在线语用资源,其执行的语用功能均指向该语类中咨询顾问交际需要的实现,即促进销售的产生,促成咨询人的购买行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日常对话的语料分析,以会话分析与成员类别分析法为理论框架,重点研究中英双语交流情境中构成母语者身份与非母语者身份的对话特征并分析其语用意义。研究发现:语言知识的不对称性是构成母语者身份与非母语者身份的重要机制;母语者身份与非母语者身份并非交际者先验的外在标签,是为实现交际目的而被选择呈现的成员类别,语言知识的不对称在具体交际情境中为实现交际目的提供了所需的资源。  相似文献   

8.
身份构建是石油学术语篇中体现作者在该领域贡献的重要方式。为了解英语学术语篇中作者身份的构建手段及其语用功能,收集了SPE(石油工程师协会)英语论文50篇,采用Wordsmith5.0进行检索,研究国外学者如何在石油学术语篇中建构其作者身份,并以“面子保全”理论分析其语用功能。结果表明,第一人称复数各种形式是最重要的建构手段,在不同语境中实现不同语用功能;第三人称抽象名词在建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实现了与人称代词不同的语用功能;介词短语也是建构手段之一,同样体现了作者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9.
飞速发展的现代通信技术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使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在交际过程中,交际者如何选择自身的身份定位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影响。总的来说,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文化身份的定位共有三种选择:坚持原有文化身份;改为异文化身份;超越两种文化的国际人身份。人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决定了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的正确文化身份定位应该是创造性地坚持原有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0.
身份是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传播学领域的学者们认为身份的基本特点是社会构建的、相互的、可协商的和关系的。在跨文化交际中,身份构建是一个动态的、双方不断协商的过程,身份认同是一种动态平衡,它会随着交际的深入而不断变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身份、跨文化交际和认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认同的建构与“时间性”密切相关。通过分析中国现代民族认同的两大建构路径,即“现在—未来”导向路径和“现在—过去”导向路径,可以看出,在时间性的三个层面里,“现在”扮演了极重要的角色。“现在—未来”导向的路径从未来寻求合法性,主张现代与传统的断裂,民族认同的建构所依据的是精英知识分子所设定的民族国家的规划。而“现在—过去”导向路径则是从过去寻找合法性,以回归传统、挖掘新的传统或是重构传统的方式,通过与“过去”建立起联系,使自身权威化。无论是哪一种路径,民族认同建构都是以“现在”为核心的。因此,在民族认同建构的“时间性”问题中,“现在”之重要不仅仅在于“民族认同”是现代现象,它更是重组过去和未来关系的关键。相对于“真实的过去”的不可改变,“未来”的不确定,“现在”却为建构者的主体经验参与到认同建构中提供了机遇。在重组过程中,建构者得以充分调用“过去”和“未来”的资源,使民族认同获得它所需要的多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标记语well作为一种常用的话语标记语广泛存在于会话交际过程中,它通过自身的语用功能对会话者的身份构建产生作用,反过来又受身份构建的影响。赛珍珠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大地》中存在大量的标记语well。通过跟踪well在主人公王龙身上的阶段分布与使用频率,具体剖析王龙使用well的表情功能,并将well的运用情况与王龙一生身份地位的变化情况相参照,可以证明标记语well的使用与人物身份构建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受到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我国乡村文化正经历着巨大变化,乡村社会认同危机已经开始显现。在乡村文化重构的过程中,乡村档案因为其原始记录性而更易唤醒乡民共同的价值、信仰和行动取向。在社会认同的理念下,需要将乡村文化建设与档案文化发展有机结合,寻求持久有效的档案支持方式。构建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需要在更新文化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导民间力量参与、统筹乡村档案资源的建设,并尝试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来丰富乡村档案文化建设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立足族群认同、集体记忆的相关理论背景,选取历史记忆的理论视角分析族群边界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探讨族群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及其变迁的相互关系,认为族群边界是能动的,一方面藉着历史记忆来承载族群认同的根基性情感,另一方面藉着历史记忆来为趋利避害的族群认同及其变迁提供合理化解释。这对田野调查工作以及建构族群发展史工作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80后”新生代的社会认同建构与社会建设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个体—社会"场域情境、社会运行系统看,"80后"新生代社会认同建构与社会建设参与之间确实存在着相互的内在逻辑和机理。抽样调查数据表明,"80后"新生代存在着积极的社会认同,然而社会建设参与现状并不乐观,因此,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参与体制与机制,并通过社会制度、意义系统、社会组织等方面促进他们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6.
试析苔丝悲剧的心理根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心理"超我"建构角度分析了哈代笔下女主人公苔丝悲剧的心理根源.由于人的身份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存在的称谓,而是一种社会身份的指向,所以在父权秩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背景下,女性社会性别身份的确立必然要通过不断"内化"父权秩序的各种"规训"来完成.苔丝为了获得"作为女人"的社会身份经历了对父权统治秩序的身份认同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她最初失贞的生活经历和最终遵循父权统治秩序建构起来的心理"超我"使得她的悲剧命运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7.
笔者追溯了民族认同的源起,详细解析了"民族"、"认同"、"民族认同"的概念,提出了认同过程的逻辑假设,即从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到中华民族整体认同,阐述了民族认同的条件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要素,探讨了民族认同及其教育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价值,这对当前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网络媒体已成为现代人生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导致自我认同基础的改变。在网络推动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球化浪潮中,固定认同元素如人种、地域、国别这类个体识别元素对自我建构的重要性日益弱化;而专业水平、价值观念、表达能力、见识水平等非固定认同元素日益重要。曾经盘踞在意识中的"绝对真理"和道德观念将被重新考察。以时下web2.0最新运用微博为例,分析在日益多元的网络环境中自我认同的复杂性,对微博个体认同中出现的新特点、新形式、新诉求进行理论探索与总结。  相似文献   

19.
性别比例政策实施以来,一直不乏质疑的声音,其功能也有弱化倾向,其主要原因在于文化转型时期,人们对女性参政的社会认同出现了困境。社会认同是发生于人际间和人与社会之间的价值评价关系,它不仅直接表达着个人、群体和社会三种主体的价值评价,而且还规定着人们对待他人、群体和社会采取何种态度和行为。女性参政的社会认同困境包括女性自我身份、价值观念以及制度政策的认同困境等三个方面。要优化性别比例政策,关键在于构建积极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