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四川省五通桥城区方言的儿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通桥城区方言的“儿”词缀只有儿尾形式 (音节语素形式 ) ,没有儿化形式 (非音节语素形式 ) ;该方言儿尾的构词能力极强 ,几乎占据了“子”尾的位置 ;形成了以五通桥为中心的“乐山———五通桥———犍为”儿尾方言片 ,该片区内儿尾和儿化并存 ,该片区外 ,离该片区越近 ,儿尾比例越大 ,反之儿化比例越大。  相似文献   

2.
运用词缀附加在词干上构成新词,是汉语方言的一种构词方法.东安石期土话中的词缀"咑"可从类别、功能及与普通话词的对应三方面进行分析.类别上,"咑"尾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量词词尾;双音节"咑"尾词与普通话词之间有六种对应关系;功能上,"咑"尾不仅是一个构词的后缀,而且它具有附加性的词汇意义及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3.
涟源方言中常见的语尾 (吕叔湘 ;1 956)有“子、唧、公、牯、婆”等 ,其中以“子”尾和“唧”尾最为特殊。通过对两者语法功能的考察 ,便知“子”尾和“唧”尾可以置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及数量结构的后面 ,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 ,类似于普通话的“子”尾和“儿”尾 ,且具有涟源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4.
江西大塘客家方言中有丰富的"子"尾。大塘客家方言中"子"尾的构词形式有"单音节+子"、"双音节+子"两种形式。其中"几+形容词+子"的形式较为独特,词性不变,词义不同。大塘客家方言中"子"尾有成词、转类、变义以及增义四种功能。  相似文献   

5.
汉语词汇从以单音节词为主发展到以双音节词为主,这是由于受到汉语基本韵律的制约,从而促使汉语词汇基本单位的构成形式多为双音节.这样双音节和双音节组合的四字格多数都固化为惯用语.因此,三音节词处于相对特殊的位置.对于在原有双音节词后加(+性、+化)而构成固定三音节词的研究数量很多,但有关三音节词其它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三音节词是汉语词汇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由于三音节词数量庞大,本文的研究范围限定为“V不住”形式.先从原型“V住”来比较看,“V不住”形式的词汇化结果.  相似文献   

6.
“阿”、“子”、“头”是《世说新语》中最常用的几个词缀,从这些词缀在《世说新语》中的使用情况,及与《世说新语》同时代和前代的其他著作的相互比较,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词缀有了相当的发展,由词根附加词缀构成双音节词成为当时汉语词汇双音化潮流中的一支生力军。  相似文献   

7.
“看”和“走”这两个词属于汉语基本词汇,但是近20年来,在汉语应用中逐渐出现了新兴的类前缀意义:“呈现某种趋势或状态”,与其他语素构成“看(走)×”式合成词。其作为类前缀的意义处于虚化过程中,既不同于典型的词缀,也有别于词汇意义实在的词根语素。它们具有和其他类前缀一样的特点:词汇意义大部分虚化,位置固定于合成词的第一个音节,构词上有能产性,可标记词性。《现代汉语词典》等对“看”和“走”新义的收载和处理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反映了词典收词的动态性和实用性原则。“看(走)×”式合成词的大量出现有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中古时期汉语双音节化趋势加剧,构词方式日渐增加,其中附加构词构形语素构成新的双音节词的形式也蓬勃发展起来。本文着重讨论《生经》词汇中的构词构形语素,以期为全面研究汉语构词法提供一些素材。  相似文献   

9.
20种新词语词典词条考察显示,当代汉语中已孳生出许多带“虫”新词语,它们在音节、结构、意义及构词法等方面表现出许多新特点。其中指人义“~虫”式新词语是在“虫”继承了古汉语通称义和现代汉语口语词戏谑义的基础上,通过仿拟和类推构词方式族群化孳生出来的,是人们从众与求新语用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新词语成族现象彰显了词汇构成的理据性、继承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词汇双音节化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浩如烟海的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以其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成为汉语构词形态的基本形式。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过程一样,汉语的双音节词也有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受多方因素的影响,双音节词从少到多,逐渐成为汉语词汇的主流,并且代表着词汇的发展趋势。双音节词萌芽于距今两千多年的先秦时代,在殷商甲骨文及铜器铭文中便偶尔可见,如“上帝”、“今日”等,虽为数不多,但毕竟代表了双音节词发展的源头。历时八百载的两  相似文献   

11.
“子”尾在洛带客家方言中很活跃,本文对“子”尾在名词、形容词和量词中的用法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子”尾作为词缀构成了很多不同于普通话的名词,在少数名词中明显地体现出小称的意义;在形容词中或作为词缀构词,或作为形容词生动形式的一部分,往往表示量增加了一点儿或程度超过了一点儿的意义,大都表示或喜爱或不如意的附加色彩;在量词中也可以作为词缀构词,还表示量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 1996年版所收录的双音节复合词为研究范围 ,主要从分析比较影响构词的各种因素以及语素构成词时各种组合关系的变化入手 ,试对语素顺序在汉语构词中的作用这个问题作一点粗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儿"字在普通话中发音时有卷舌动作,在西宁方言中则没有,因而在作为词语后缀时与普通话相比,有分读与合读的区别,对前一音节韵母、声调的影响上有着不同的规律.同时由于具体语境、方言习惯的关系,表达功能上也有着与普通话不同的特点.文章通过上述各方面的比较,探讨了西宁方言"儿"尾的语音及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三音节词在词汇系统中的地位仅次于双音节词,由于成分多元、结构复杂,往往更能显示方言构词的个性。丹阳方言的三音节词不仅构词方式独特,而且在结构类型和功能类型的分布上具有强烈的极性倾向。文章立足于丹阳方言三音节词的构词特征,并对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内部机制作了适度的揭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针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双音节"形名"区别词(共计71个)的专项研究,从是否接受程度副词、否定副词"不"的修饰和在句中的语法位置两个不同的角度,对这类复合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共时使用情况进行全面的考察,进而对该类复合词的语法和构词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其今后可能出现的变化情况做出说明。  相似文献   

16.
“儿”是什么?除了“孩儿、健儿、女儿”等极少数词中的“儿”是一般语素外,几乎所有有影响的《现代汉语》教材或专著都说“儿”是语素,是语素中的后缀(或词尾)。比如张志公先生说:“子、儿、头”是“能表示附加意义的不自由语素”。①任学良先生说:“词尾‘儿’也是名词的标志”。②张静先生说“现代汉语里典型的词缀有……子、儿、头……”,③吕叔湘先生说“有一类复词,是在一个词根后头附加一个词尾的。先拿物体的名称来说,常在本字的后面加‘子’,‘儿’,‘头’等词尾”。④胡裕树先生说:“现代汉语里常见的是名词后缀‘子、儿、头’”。⑤胡先生的说法,似乎更具有权威性,因为这是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的。无须赘引了,总之,“儿”是语素,是语素中的词缀,这已是“定论”。  相似文献   

17.
好久以来,市面上一直在卖天津市罐头厂出品的“牛午餐肉”和“羊午餐肉”。其命名不断引起一些人的兴趣:“牛——午餐肉”?不对吧?“午餐——牛肉”?听着倒顺耳,但——? 这中间确实有一些有趣的启示。双音节化是现代汉语词汇的主要节奏倾向,但三音节化的倾向在建国后也明显起来。表面看起来,这是双音节化和三音节化在“牛午餐肉”里打架:觉得“午餐——牛肉”顺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写湖南桑植县芙蓉桥白族乡的“子”尾。语音上除了念[tsη^0]外,还可以念作[tε^0],但保留此读法的“子”尾词已经越来越少。在语法结构上,可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量词性成分后面构成名词。也可构成“动词/形容词+下儿+子”格式,表达短时义、尝试义或程度略微增加或减少,如“动下儿子动-动、来下儿子来-下/来一点儿、壮下儿子胖一点儿”;“动词/形容词+人+子”格式的词语大部分相当于形容词,表示使人感觉怎么样,一般都是一些不太好的感觉或感受,前面可受副词“好”修饰,如“好吓人子很吓人、好急人子很急人”。少数相当于名词,如“懒人子懒汉、穷人子穷人”。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标注有比喻义的并列式双音节复合词共234个,分同义并列、反义并列和类义并列三种结构形式。这三种并列式双音节复合词是在汉语韵律制约机制、汉语词汇双音化以及汉民族追求对称平衡的文化心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与人类的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接近联想机制密切相关,其比喻义的产生离不开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20.
当代汉语曾族群化孳生出95个带“黑”新词语,“黑”的多义性为新词语的大量孳生提供了多样的构词选择.带“黑”新词语聚族孳生,既丰富了当代汉语词汇,也在词语的音节数量、结构形式、词语模类型、语义内涵及孳生方式等方面影响着词汇的构成状况,彰显了汉语词汇当代演变言语主体从众趋时、追新求简的独特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