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吴义雄 《学术研究》2002,1(6):43-49
澳门自16世纪以来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活动的初期,也是将澳门作为重要的活动基地。马礼逊、裨治文、卫三畏等传教士,都有在澳门长期居住和活动的经历。新教传教士所举办的文化事业,特别是“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马礼逊教育会”和“中国医务传道会”的一系列活动,都与澳门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的许多有着深远影响的著作,是在澳门撰写和出版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有马礼逊翻译的中文《圣经》、他所编著的《华英词典》和裨治文、卫三畏编辑出版的英文《中国丛报》。  相似文献   

2.
近代来华传教士继承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的汉学传统,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了更为深广的译介,并出现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汉学家。本文就近代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从新教与天主教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并论析了近代来华传教士作为中外文化"之间人"的特殊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世界近现代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殖民扩张、殖民征服、殖民统治,鸦片战争正是这种殖民主义活动的必然结果。关于鸦片战争的历史,中外学者已有广泛的研究。然而,对鸦片战争前英国人在观察与认识中国的历史过程中对中国的评价,以及这种评价与英国对华政策有何关系却缺乏考察,本文将在这方面作一点尝试。一中英通使前,英国来华人士主要是商人与航海冒险家,其中留下有关中国的记载寥寥无几。英国人了解中国主要依靠欧洲大陆人士有关中国的记载,而欧洲大陆学者有关中国的著述大多基于来华传教士主要是耶稣会士关于中国的著述及其译介的中国文献。…  相似文献   

4.
王仲男 《北方论丛》2021,(4):94-100
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的著作《华英字典》和他在该字典中所设计并使用的汉字注音系统,在西方汉学家用罗马字母注音汉字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马礼逊注音系统因其语言背景具有显著的"英语化"的特点.以同化理论为指导,并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角度出发,马礼逊的探索为我们解决汉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18 40年鸦片战争后 ,西方传教士进入了中国内地 ,传播“上帝的福音”。奉行中立政策的瑞典虽未参与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 ,但瑞典教会却利用了由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和不平等的条约开拓的这条道路 ,也派遣了他们的传教士来到中国 ,瑞典传教士来华传教与整个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历史背景有其共同的一面。瑞典传教士来华传教始于 1 9世纪中叶 ,80年代后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派遣传教士来华的高潮。喀什噶尔传教团是瑞典教会派往中国传教的诸多传教组织之一。这些传教士在喀什、莎车、疏附、疏勒和英吉沙等地建立了教堂 ,本文根据有关档案资…  相似文献   

6.
从全球化的角度来讲,最早步入全球化进程的是宗教。基督宗教四次来华,在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的历程中,传教士扮演了不可缺少的角色,他们对中国的研究和认识而形成的"汉学",对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图像"的构建、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中国人的自省认识至关重要。文章从四个方面,即汉籍研究与中学西传、西学东渐与社会变迁、传教士汉学著述、传教士汉学家为主题,对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对传教士与汉学之间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概述。  相似文献   

7.
早期来华新教是指1807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首次来华到1842年鸦片战争前这一时期。在新教传教士中尤以马礼逊、郭实腊、裨治文为代表,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所持的立场和态度,对以后的传教士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为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代言人,新教传教士们广办刊物,著书立说,开办学校,传播东西方文明,他们所宣扬的有关西方文明的知识,给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秩序的基础带来了冲击和威胁,促使中国士人以更现实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特别是使一部分睿智的中国人如林则徐、魏源等不再沉溺于“天朝大国”的美梦里,而开始了“睁眼看世界”的历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蒙学西化教育模式构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蒙学西化教育模式源于鸦片战争前来华传教士的构想,但国内学术界对其有关中国蒙学教育改革思路的探索至今未进行过研究.本文以来华传教士创办的英文期刊<中国丛报>为中心就此课题进行论述,分析这一时期传教士对中国传统蒙学教育的观点与由此开始的改革之路探索及其对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是西方传教士来华最盛行的时期,特别是晚清.他们在医学、教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给数千年的中国封建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从另一方面讲,传教士来华,给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本文试图从传教士在华传教的历程出发,略论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开军 《人文杂志》2013,(4):93-100
晚清时期是中国史学批评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过渡阶段。在晚清史学批评史上,外国传教士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型史学批评主体。美国传教士卫三畏、丁韪良对中国史学的批判,既为我们审视中国史学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同时也流露出传教士的文化优越心理和将本国的价值观念、学术理论普世化的倾向。英国传教士艾约瑟、慕维廉、李提摩太通过评骘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对中西史学进行比较评论,开晚清西方史学批评的先河。德国传教士花之安以出人意表的史学视野阐述了有关史学批评的作用、原则、批评者的素养等理论问题,在晚清史学批评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同的文化与信仰导致来华传教士与我国史学家在史学批评上的异趣。循着这些差异,能够看清楚晚清史学批评演进的多元途径与图景,也有助于深入思考中西史学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