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徐州城市群的建设和发展是中国城市群、江苏省城市化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回顾和反思徐州城市文化建设的现状,提出徐州城市群建设应该凸现生态审美的指导性原则,注重对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城市文化的美学建构,不断提高城市的审美文化能力,形成以传统、区域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多样性城市文化形态,以此体现徐州城市群独特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2.
名人文化在城市特质与人文精神的形成和传承中不仅有重要影响、促进作用,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徐州名人辈出,枚不胜数的徐州文化名人,给我们留下的名人文化符号与文化记忆,也是这座名城的城市特质与人文精神以及文化价值的体现。徐州名人文化源远流长,“楚韵汉风、青山绿水、有情有义、强富美高……”都是对徐州城市特质、人文精神、名人文化的最好诠释。从“名人文化对徐州城市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名人文化对徐州人文精神形成的影响与作用;名人文化对徐州城市特质、人文精神传承与文化名人辈出的影响与作用”三个方面进行阐释,论述名人文化在徐州城市特质与人文精神构建中的作用以及名人文化传承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城市环境的文化品位提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忽视城市文化建设的倾向。其症结在于小农文化意识的影响、市民文化的缺乏、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的制约及城市政府和官员的城市意识不强等。建设高度的城市文化环境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应当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目的本身和重要内容 ;应当作为提高城市建设的经济效益、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应当以张扬人本意识、人文精神和市民文化为主线 ;应当以提高市民素质、转变市民观念、振奋市民精神为主题 ;应当把展现优秀民族文化与借鉴外来进步文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淮海文汇》2013,(4):27-27
<正>江苏省文化建设会议提出,要形成江苏"吴韵汉风"文化品牌的方向、思路、重点和对策。为落实中央六中全会和省文化建设会议精神,徐州提升区域人文素质和城市精神,要从徐州的历史文化中寻找渊源、根基、脉络和依据,打造特色鲜明的徐州文化品牌。一、对"吴韵汉风"的认识江苏的"吴韵汉风"概括说明了江苏省南北两大区  相似文献   

5.
城市发展与高等教育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互相作用。建设和谐徐州,需要充分发挥驻徐高校丰富的教育资源优势,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促进徐州市民和城市品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6.
“没有文化的城市是空洞的,没有记忆的城市是苍白的。”文化景观是一个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城市风景区作为城市自然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播城市文化、彰显城市特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徐州云龙山风景区为例,在分析城市文化与城市风景区建设关系的基础上,从城市风景区的设计理念、设计手法及哲学审美等方面,研究探讨城市风景区建设中文化特色挖掘、彰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研究,不仅为云龙山风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直接、有效的借鉴和推动,更为城市风景区建设中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开辟一条新径。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魂,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盐城地域文化优势突出,但缺乏整体文化定位,尚未形成特色文化品牌;旅游文化建设成效明显,但文化营销和城市形象传播滞后;城市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文化运行机制不完善;文化产业发展虽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规模不大,引领性不强。基于此,加快盐城城市文化建设应重在科学规划,促进城市文化有序发展;特色定位,彰显城市建设主题;优化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加强教育,提升市民文化素养;诗舌拓秒.但讲寸什.声廿密屠  相似文献   

8.
提升深圳城市文化品位的思考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建设区域性国际化城市是未来 20年的发展目标,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是深圳国际化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深圳城市文化现状,进一步明确深圳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形象定位,进一步凝练和提升深圳城市精神,培育全面发展的现代市民群体,塑造和建构城市文化的品牌形象,大力发展学术文化,提升深圳文化的整体层次,更好地发挥新世纪新文化模式的试验作用和文化创新与文化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形象定位是对城市的核心文脉和资源进行挖掘和考证,彰显具有本地基础和特色的文化特质与个性,其影响要素有城市区位和城市群、城市资源和经济发展、城市历史文脉和文化底蕴等。建设文化强市,提升城市“软实力”,须注重文化力的开发,主要策略是科学把握城市形象定位的基本原则,强化城市理念识别;加强城市公民意识培育,弘扬城市精神;营造城市文化环境,注重城市形象传播。  相似文献   

10.
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有着重要的提升作用,目前青岛市对大学文化之于城市文化的提升作用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缺乏社会整体的认同和普遍自觉的行动,没能充分利用城市里大学文化资源的个性优势,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强化城市文化功能;在引导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的互动发展方面,缺乏确保两种文化关系良性、互动运转的机制;在发挥大学文化的提升作用方面,没有相应规章制度的引导和约束,未形成被社会广泛接受的行动规范和准则,也导致了青岛城市文化与大学文化建设各自平行推进.为此应在理念层面提高认识,操作层面采取尽快建立完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高校文化资源社会共享、突出大学文化提升城市文化的着力点、加强大学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区域文化本质是历史的凝结形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以徐州为中心的苏北地区是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深厚。但复杂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传统文化生态结构,尤其作为生活的基本信条,传统的权力、资源、情感观念,阻碍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的发展。只有将区域文化置于优先发展位置,坚持正本清源、深度开放、合理布局、强化功能,实现以延续生命、人伦道德、资源消耗为核心的传统生存方式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方式的创造性转换,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2.
苏州通过撤并乡镇和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为新时期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经济的集聚发展、协调发展、特色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被撤并乡镇在发展中也存在体制不顺、功能重叠、投入不足、建设不够、服务弱化、办事不便等问题。究其根源,被撤并乡镇的定位研究不足是重要原因。因而,被撤并乡镇在功能定位时应依据政策与规划的指引、新镇域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定位以及自身发展条件与潜力,遵循经济性、独特性、前瞻性与动态性原则,通过整体规划、分类改造;统筹兼顾、互补发展;创新制度、优化环境,将撤并后的乡镇演化为城乡产业集聚发展的平台、新型居住区的最佳选择点、城乡文化的交融区、乡镇自治的平台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搞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仅是提高城市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而且是顺利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引擎和有力保障。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统筹规划,通盘考虑系统各部分的相互联系,保证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城市群。所谓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1~2个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由于城市群可以扩大聚集经济的优势,城市群有利于统筹规划,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群有利于不同模式城市之间优势互补,城市群可以扩大城市化中的辐射作用,因此,统筹规划、发展和建设城市群是城市化战略的优势选择。  相似文献   

15.
云南符号的文化产业比较丰富,云南符号测绘研究也很重要。云南文化产业模式与大连环境经济模式的资源开发与城市经营的非物质经济发展的案例相比较云南文化产业投入产业率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都市再造与产业重构的文化产业原理、对策与政策、技术问题及产业元素与要素创新发展问题都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6.
盐城已形成 “四色”为主的鲜明、独特的地域文化,底蕴极深厚。在对盐城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盐城地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创新三个机制,打造三个平台,加大三个力度,努力形成并发挥盐城地域文化的凝聚力、渗透力和引领力,使盐城地域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硬实力,进而大力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准确认识数字经济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系,有利于拓展数字经济影响的评估视角,也为发挥数字经济和区域一体化的融合倍增效应提供有益思路。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时代城市群辐射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数据要素跨域流通打破了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的市场分割,助推城市群边界的有效扩大。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主要通过两个作用机制,一是推动创新主体跨城市跨区域进行合作创新,促进城市协同创新网络发育壮大;二是提升城市空间集中度,增强邻近空间范围内的城市要素集聚能力。数字经济的网络性、跳跃性及外部性特征放大了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空间溢出效应,因此构建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区域一体化协调机制和要素统筹配置机制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8.
城市创新圈是创新要素的高聚集、高密度的创新系统。本研究尝试将产业集聚和数字经济同时纳入城市创新发展能力的分析框架,基于中国2005—2020年262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通过理论分析与GMM模型实证检验相结合,讨论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发展能力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产业集聚均对城市创新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并且促进效果顺序是制造业集聚大于协同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排在最后。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产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中,南方地区城市均表现显著的促进作用,北方地区城市则只有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创新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只在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的促进作用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协同集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中均发挥出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