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由辽宁大学校长程伟教授领衔主持完成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一书荣获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提名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与"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并列为中国图书出版界的三大奖项之一。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设优秀出版物图书奖和图书奖提名奖两个奖项。  相似文献   

2.
12月19日,陕西省高等学校学报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在渭南市举行。会上,对第五届陕西高校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第三届陕西科技期刊评优活动中的获奖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我校学报编辑部荣获七个奖项,即: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荣获"陕西省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奖;"周秦文化与青铜器研究"栏目荣获"优秀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奖;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科版)荣获"陕西省高校特色期刊"奖;学报编辑部荣获"陕西省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编辑部";学报(社科版)常务副主编周民编审获“优秀社科期刊主编”奖;张东茹编辑获“优秀社科期刊青年编辑”奖;周民的论文《高校学术期刊体制改革的利与弊刍议》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茅盾文学奖做了不少革新,评奖原则更贴近群众,评奖程序也逐步走向透明化、公开化.然而,评委观念的滞后以及奖项本身的艺术标准缺失,使得获奖作品无法避免“劣胜优汰”的现象,导致人们对这项代表本民族最高成就的文学奖逐渐失去应有的敬重.文章通过与诺贝尔文学奖和龚古尔奖等知名文学奖项的对比,提出“具有经典性的优秀长篇小说”的评奖新标准.  相似文献   

4.
近日,第五届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揭晓,我校省政协委员、副校长陈晓春教授和林建华教授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是中国科协面向全国各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设立的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对被授予者只授一次,为终身荣誉。  相似文献   

5.
2001年11月2日,为期三天的“第十届德语文学年会暨德语文学研讨会”在成都西南交通大学落下帷幕。这是新世纪国内德语文学界召开的首次学术盛会。来自各高校、各单位的数十名代表及知名学者欢聚一堂,围绕次此会议的主题“德国浪漫派文学”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在桂花飘香的金秋里,社科学报编辑部喜事连连,在年初获得"华文出版物艺术设计大赛优秀奖"后,又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学报获得了"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李逢超获得了"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主编",杨爽获得了"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编辑"称号,尹玉吉获得了全国"玉笔奖"。  相似文献   

7.
森林是德语诗歌的一个重要表现主题,也是德国人的民族性格特征.在德国,森林文化十分盛行,森林诗歌广泛传播.从德意志民族发展史,德国的森林文化,以及德语诗歌中森林的应用等方面,分析了森林在德语诗歌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国职教有优势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其职业教育水平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根据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仅为20%,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正是通过成功的职业教育,为"德国制造"提供了大量优秀的产业工人,也成为德国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德国人很早就意识到,  相似文献   

9.
终于在德国Master毕业了,我不是个用功读书的人,不是个榜样,但两年来还是有些体会给大家分享。首先,讲讲德语。我来德国的目的到底是读书还是学德文自己也不太清楚,说实话我一直很排斥德语,现在也就学会简单的德语,弄得必修的15学分德语考D(3.0),害得我最后平均分1.6,刚好错过Sehr Gut。其实生活中会德语对交往、打工、办事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建议读双语的朋友们别像我一样,尽量多学点德语为好。我经常在柏林游荡时遇见比较和蔼的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民族语言,德语可谓历史悠久.但经过"三十年战争"后,德国民族一度对德语的价值失去了自信.在这一处境中,莱布尼兹奋然提出"语文作育"和"德语思维社会"等观念,旨在唤醒德意志民众重新肩负起母语作育的责任.在评论了莱氏对德语的长处和短处的分析后,本文简略地追溯了现代德语于继后两世纪的发展.以此为背景,本文进一步指出当代德语正面对另一次的语文危机,而挑战主要来自英语的强势.几年前终于再有一群德国学者,他们出于对德语作为一学术思想语言的前途的忧虑,对德国各邦政府发起了公开联署.借着德国的经验,本文于结论部分再进一步指出,当代汉语其实也面对着雷同的处境,作者最后更就中国大学教育环境下的语文政策提出一系列的理论反省.  相似文献   

11.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从小就受到东方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本人则是最崇拜《道德经》中道家的对立统一思想,这一思想一方面体现在小说中人物自身性格的矛盾以及最终超越矛盾后的统一,一方面体现在小说中不同人物之间性格上的截然对立和最终达到融合统一。黑塞的小说尽管题材不同,情节各异,但关于矛盾的对立统一思想可以说是其小说中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12.
埃德加·爱伦·坡作为美国哥特式文学的开拓者与大师,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之一,娴熟地将怪诞、神秘及恐怖元素运用到作品中,以其独具魅力的文笔,引人入胜的情节和光怪陆离的风格在文学史上占据着不朽的地位。不仅开辟了心理小说、侦探小说与科幻小说的先河,而且他的唯美主义倾向还促进了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发展。18世纪末兴起的哥特式写作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但其也在传统写作基础上进行了不可忽视的自我创新。本文就爱伦·坡的哥特式作品中对美的营造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探讨其唯美哥特式风格。  相似文献   

13.
毛纶父子评点《三国演义》,形成了独到的小说叙事理论。毛氏提出“据实指陈,非属臆造”,明确了历史小说的独特性质;强调“结构”、“关目”,深入分析了小说的情节结构;重视叙事方法,“相反”、“相引”见叙事之妙。毛纶父子总结《三国演义》的叙事经验,推进了小说叙事理论的发展,对于小说艺术实践和小说理论批评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小说的故事形态及其现代文学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小说追求抒情化的潮流中,沈从文逆势而动,高举“故事”大旗,对小说叙事性因素给以格外关注。沈从文采用民间故事素材和母题,改写佛经故事,模拟口传故事,创作了《月下小景》框架故事集;此外,他还善于布置悬念和伏笔,制造逆转效果,突出题材的非凡性与人物身心反应的平和之间的张力,这些都使沈从文小说的故事形态丰富多彩。故事性具有保存素材、原料的特质,它与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之间具有内在同构关系。故事性要求小说回归本体,给叙事性和情节铺排演绎予以突出关注,这对现代中国小说追求抒情化的倾向是一个反拨。沈从文要求小说在回到基本面和本体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主张,对中国小说现代化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德国作家威廉·格纳齐诺的众多小说以异化作为主题。其后期作品集中描绘了西方现代家庭﹑职场和人际﹑两性关系中所呈现出的异化表现和异化心理,着重书写了现代人,尤其是中年人身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各种扭曲关系中的孤独失落﹑在物质至上的社会里无法找到自我价值时的焦灼不安和面对无法摆脱的死亡阴影时的惶恐与痛苦。在格纳齐诺笔下,死亡不仅指生命的终结,还具有象征意涵,隐喻着时代和社会的全面物化对人性本质的腐蚀,由此所造成的正常社会关系的消亡。  相似文献   

16.
唐代文言小说的流传传播手段比较单一,因此,唐人常常借助诗歌进行小说的流传传播,将小说故事用作诗歌典故就是其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一方面,它既向广大诗歌读者传达了小说的中心信息,同时又巧妙地打破了中国古代正统文人对小说的所谓的"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扬雄所不观","宣尼所不语"的接受壁垒,标志着唐代诗人对小说文体的关注,这对于提高小说地位,加速小说文体特征的形成和小说文体的独立,促使小说由士大夫文人阶层走向广大平民百姓都是有重要意义的;另一方面,它也能丰富诗歌内容,增添诗歌情趣,活跃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17.
格拉斯在小说创作中以象征性的矛盾多维的典型人物诊断民族的弊病,批判了德国市民的劣根性,真诚忏悔纳粹史,为重建社会道德服务.他在小说中努力追求的是"用文学形式来描述整个时期的事实,描述小市民阶级狭隘中矛盾和荒谬以及发生在这段时期的巨大的罪恶".其"但泽三部曲"中象征性人物个性矛盾多维,又寓意丰富.其创作"但泽三部曲"意在借助象征性的矛盾多维的人物来揭示20世纪30、50年代德国的市民特性,以此阻止人们对国家社会主义妖魔化.  相似文献   

18.
明清通俗小说刊刻中心经历了一个由福建建阳向苏州、杭州、扬州、常州、湖州等江南运河城市转移的过程。建阳书坊业带动了明清通俗小说的初步繁荣,江南运河城市的书坊业却促成了通俗小说的全面繁荣。大运河在通俗小说刊刻中心的转移过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运河为江南运河城市的书坊业与通俗小说的发展提供了繁荣的商品经济、壮大的市民阶层、便利的水陆运输与广阔的市场等得天独厚的条件,保证了这些城市的书坊业在市场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9.
史传的创作主要在为天,讲史主要在为民,而章回小说则主要在为己,这些不同的创作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们的文体面貌,而创作目的的变化也正是史传发展为讲史、讲史又进一步发展为章回小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格拉斯在小说创作中以象征性的矛盾多维的典型人物诊断民族的弊病。批判了德国市民的劣根性,真诚忏悔纳粹史,为重建社会道德服务。他在小说中努力追求的是“用文学形式来描述整个时期的事实,描述小市民阶级狭隘中矛盾和荒谬以及发生在这段时期的巨大的罪恶”。其“但泽三部曲”中象征性人物个性矛盾多维,又寓意丰富。其创作“但泽三部曲”意在借助象征性的矛盾多维的人物来揭示20世纪30、50年代德国的市民特性。以此阻止人们对国家社会主义妖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