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角度出发,力主推进"戏曲艺术进高校"。在阐述了中国传统戏曲在高校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剖析"戏曲艺术进高校"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本着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原则,提出推进"戏曲艺术进高校"的几点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2.
徐渭的本色论不仅仅是指戏曲语言要通俗易懂,而且还在前人本色论的基础上又有所突破。徐渭在其本色论中,指出了戏曲的创作必须以观众为中心,使"奴、童、妇、女"都能接受,并且要摆脱迂腐式的说教,还原戏曲本色,注重戏曲的审美功能即"感发人心"。徐渭的本色论推动了明朝戏曲的创作和戏曲理论的成熟,汤显祖的唯情论和王骥德的戏曲理论都是在其本色论影响下的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九歌》是我国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篇章,保存了巫觋祭歌痕迹,具有浓郁的巫楚文化特征。论文将在分析戏曲的内涵及其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取戏曲起源"多元综合说",从程式化、以说唱歌舞演绎故事两个角度分析《九歌》的"行头"和"植物道具意识"和傩面具体现了戏曲的"程式化"特点,并且通过祭祀"楚舞"和代言完成了戏曲的"以说唱歌舞演绎故事",从而考辨《九歌》作为中国戏曲源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明代戏曲选本《群音类选》所收录的一部分孤佚剧曲的梳理与考释,援用"改编过渡本"这一概念对宋元南戏、元明杂剧到明清传奇之间的演变轨迹进行探索,可以揭示出元明戏曲发展史中的一些"改编过渡本"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的界定应该遵循个性与共性、特殊与普遍统一的辩证关系,现今通行的戏曲艺术特征: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的阐释缺乏这种辩证关系的考察,而且"三性"说也不再适应当代戏曲发展。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应该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6.
中国戏曲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式,承载着文化传承和伦理道德教化的重大使命。在"以德治国"的指引下,戏曲艺术与校园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结合优势。戏曲艺术走进德育课堂,完全能够胜任艺术传播与德育工作结合的重任。在传统德育工作体系中尝试融入戏曲艺术来辅助德育的可行性方案是: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借鉴戏曲界师德资源四种途径将戏曲与德育有机融合,用隐性教育手段"物化"德育内容,深化德育效果,提升德育内涵。  相似文献   

7.
华夏古典戏曲艺术既具有西方悲剧的一般特点,又富含中华民族的生命个性而在悲剧文化艺苑中别具风姿。盖因中国社会的封建正统文化深深地植根于炎黄子民的世俗生活、精神风范和审美意蕴,即世间万事均喜好尊崇"中庸之道"、"温柔敦厚",且讲究"仁"、"义"、"礼"、"智"、"信"的言行举止,注重达求"天人合一"的超脱佳境,故而始终张扬着戏曲"圆形叙事"模式的生命情趣。  相似文献   

8.
戏曲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符号之一,油画是一种源于西方,影响广泛的艺术表现手段。将戏曲元素运用到油画创作之中是中国油画"本土化"的重要途径。我希望通过创作中对戏曲元素的运用,将戏曲艺术借助西方经典的艺术载体得到另一种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能使中国油画更具有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中确实存在如王国维指出的"关目之拙劣"的问题,一味批评或护短都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关键是找到一个合理解释它的角度。中国戏曲以"曲"为本位的观念决定了欣赏戏曲时的重"情"性,而不是传统叙事文学的以故事情节为主导。观赏者更多从"情感"的层面去接受戏曲,导致元杂剧叙述带有强烈的诗性特征,而"关目"、场景等戏曲要素只是抒情的手段,人们不会特别留意,丰富真切的情思意绪才是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麻雯 《北京纪事》2014,(11):51-52
记者:暑假期间,在江苏泰州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中,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地方戏曲系学生的表现非常突出,取得了两金四银的好成绩。您作为带队老师,请介绍一下比赛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在上世纪初陕西易俗社改良的秦腔广泛流传之前,甘肃秦腔因其独特的舞台表演风格,被人称为"甘肃派"、"老秦腔"。时至今日,这种几乎已经成为绝响的戏曲艺术,曾一度被人误认为陕西秦腔的发展和传承。然而实际上,这一戏曲样式,源自另一个非常古老的曲种——西秦腔。西秦腔是古代曲子戏向板腔体过渡的一个剧种,而甘肃秦腔则是由西秦腔演变传承而来的甘肃本土戏曲艺术。  相似文献   

12.
明清以来,戏曲官话"正字"在粤东的流行持续而广泛。其中,正字戏、西秦戏"正字"的语音具有普遍的官话特点,也与闽南方言融合而产生了"在地化"。  相似文献   

13.
作为黔西南布依族地区的民族戏曲剧种,布依戏彰显出鲜明的审美个性。但作为中华民族戏曲的组成部分,布依戏与传统戏曲在审美风格、审美气质、审美取向等诸多方面亦具有审美互融性、审美相通性,而且,二者在审美品格上,都深蕴着民间性格,都代表了一种民间文化本位立场。布依戏审美价值与审美意义的最终旨归在于"生活"。  相似文献   

14.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的"压卷"之作,它演述了崔张爱情故事,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冲破了封建樊篱,摒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私下结合,崔张爱情最后以大团圆而告终。如果我们从佛教"有漏皆苦"的角度来解读崔张爱情,不失为对崔张爱情、甚至是对生活的另一种解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崔张爱情能够较好地体现佛教"有漏皆苦"中"求不得苦"、"苦苦"、"爱别离苦"、"坏苦"、"怨聚会苦"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古典戏曲剧本不仅是研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依据,其中的点滴信息也反映出舞台艺术、演出形态等演剧特征,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对戏剧形态发展演变的研究和戏曲语言与戏曲文学的考证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重视戏曲剧本文献价值的研究方法叫"以戏证戏",是学界前辈自觉运用的方法,值得今天的研究者借鉴。以戏曲脚色研究为例可以看出,运用这一方法,中国戏曲史的研究将会获得新的文献材料,得到新的创获。  相似文献   

16.
今藏上海图书馆的抄本《进瓜记》传奇,因署名为"王昆玉",故学界多以其为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所著录者。事实上,种种迹象表明此剧应为清代作品,它与明张大复传奇《钓鱼船》有明显承继关系,但叙事重心有所转移。对二者的比照研究颇有意义:可以返观《西游记》小说与戏曲的微妙互动,纠正以往研究中"戏曲为小说注脚"的习见偏差。  相似文献   

17.
晚明剧作家孟称舜的戏曲《娇红记》全名《节义鸳鸯冢娇红记》,是据元代同名小说《娇红记》改编而来的,通过比较戏曲和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异同,可知戏曲在借鉴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特点的基础上,对"情"作了更为深入的阐释和丰富的表现,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进一步突出了人物个性意识的觉醒,体现了鲜明的晚明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麻雯 《北京纪事》2014,(11):52-53
记者:您全程参加了全国戏曲院校"文华奖"的比赛,这次收获了一银二铜,比上一届有了很大突破。请您谈谈整个赛况。张宝学:全国戏曲院校"文华奖"分为少年组和青年组。我们学校大专学生参加青年组比赛,中专学生参加少年组比赛。准备工作早在一年前就布置了,在剧目的选择上反复斟酌,内部层层筛选,准备非常到位。初赛录制带子,我们也做得非常严谨,可以说是全力以赴。  相似文献   

19.
元明戏曲中有大量的祭祀风俗描写。它们都由一个侧面折射出古典戏曲文化蕴涵的深厚与绵远。或因其不是戏曲学主流的缘故,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事实上,从这个角度入手,开掘元明清三代剧作中的古俗包蕴,观察作为戏曲载体中的中国习俗文化内容,对于我们拓宽戏曲史研究视域、建构中国戏曲文化母题史,确有未可限量的意义。从上述思路出发,选择元明戏曲中"献首""遥祭""祭旗""奠像"四种祭俗,考察其间的祭典形态与俗信内涵,以期弄清它们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20.
"赵氏孤儿"型故事从唐代以来就以各种形式在小说及戏曲中出现,明清两代是"赵氏孤儿"型故事的繁荣阶段。当代金庸先生是最擅长利用此类模式的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