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2 毫秒
1.
在科学发展与科学进步的关系上,西方科学哲学的科学进步观存在着两种片面的观点,一种观点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将发展与进步等同起来,“发展即进步”;另一种以社会历史学派为代表,将发展与进步对立起来。其实科学发展并不等同于科学进步,但二却又密切相关。科学进步是在科学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科学进步是对科学发展性质的一种说明,发展作为一种上升的运动正是通过进步而表现出来的。同样,科学进步的模式与科学发展的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科学进步模式既包括了科学发展模式,同时还包括了对“好的科学”的标准所给予的价值或目标的说明。发现和确立这一标准一直是科学进步问题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到底应该是生产力尺度,还是生产力与人的发展两种尺度的结合,抑或是生产力、人的发展和制度等多种尺度的综合?从社会进步、生产力及评价尺度等范畴的科学内涵来看,社会进步的实质即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断升华,而作为这一升华之深刻根源的生产力,则是一个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相统一的综合性范畴,它不仅可以诠释各种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变革,同时还蕴含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取向,因而,衡量社会进步唯一合理的尺度只能是生产力尺度.  相似文献   

3.
数学与社会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门科学 ,它在人类文明进步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作出了无与伦比的巨大贡献 ,然而却又全然不被大众所熟知。它就是数学。在大众意识里 ,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完全是由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带来的 ,孰不知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数学的发展和变革。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 ,正是数学的革命与发展繁荣了人类的经济、改变了人类的社会、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可以说 ,数学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始动力。正因为数学是一种“原始”的动力 ,进而便也就是一种间接的、隐藏的动力 ,无怪乎一再有人不无抱怨地说 :数学…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互动的角度 ,采取一个两部门增长模型 ,研究了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即在发生技术革命时 ,新技术将会引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革 ,从而失业率增加 ,增长率下降。这就是技术进步的结构效应。本文认为 ,只有加快教育体系的改造 ,才会减小结构变革带来的阵痛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应了后现代主义者和后殖民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批评,认为马克思敏锐地感觉到了启蒙运动的阴暗面,没有回避其破坏性,并特别指出了资本主义的残酷行为总是与启蒙运动相伴随的。马克思不是欧洲中心主义者,不是实证主义的进步论者,他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中生产方式变革的“元叙述”并不必然包含决定论的目的,历史唯物主义也不是另一种版本的救赎史。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思想蕴涵着进步主义。进步主义认为,资本主义代表着一种全面的社会进步。实际上,资本主义带来了知识进步、政治进步和公共道德进步,而没有带来道德的全面进步。在智能方面,它也没有带来人类智慧的进步。资本主义只是诸多可能文明中成为现实的一种,它不是人类文明演变的必然环节,也不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峰巅。事实上它已把人类逼近毁灭的边缘。走向生态文明,人类才能获得新生。  相似文献   

7.
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进步主义"作为一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应当予以摒弃。缘此,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类解放事业来讲,后现代主义政治哲学家们也总是借以"进步主义"来指责马克思的虚妄。对此回应需要追问三个前提性的问题:后现代主义者认定的"进步主义"是一种什么样的"进步主义"?马克思是"进步主义"者吗?如果是,那么它与后现代主义者质疑的那个"进步主义"是否一致?从后现代主义对"进步主义"批判的内在机理中可以看出,历史唯物主义主张的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线性"进步主义"的历史单向发展,历史唯物主义与"进步主义"命意中的历史目的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进步观是一种"进步与灾难"的辩证法与线性的"进步主义"都是相异质的,因而,以"进步主义"来指责历史唯物主义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和而不同为中国古已有之的政治智慧,这种智慧对当代中国的政治进步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而不同实际上就是多元一体,包容差异。共和国就是这种政治智慧的当代体现,是当代中国政治进步的集中体现。和而不同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它是当代中国政治进步的文化前提,是法治的、民主的共和国的文化灵魂。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中,中国的政治文化价值与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结合,必将使中国政治变革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由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城市化加速发展,是美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转折时期,社会的深刻变革和急速发展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生产力与新的社会图景,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严重失衡,引发社会各阶层强烈不满,由此引发了一场影响深刻的进步主义运动。由于进步时代的美国与当下中国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社会问题十分相似,研究美国进步时代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之道可以为当下中国的社会管理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晶 《学术探索》2010,(4):18-22
西方某些学者将马克思的进步观念与线性进步观念相混淆,坚持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严重依赖于单线性的历史进步观。事实上,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单向的、直线性的发展过程。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现实的人"的理论以及"东方社会"的理论,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具体模式辩证的统一起来,描述出人类历史复杂的进步过程,从总体上否定了线性历史进步观所指认的历史朝着既定目标前进的单线性的、同质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一个学理性的命题,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回答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一具有极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重大实践命题,它的实践价值表现为:科学发展观与新世纪新阶段的时代主题相契合、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相对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具有重大的指导性;科学发展观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群众观,具有极强的规正性。  相似文献   

12.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总体而系统的看法。我国的发展观经历了从非均衡到可持续、再到科学发展观、从总体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社会、再到和谐社会的演变过程。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特征是全面综合性、协调互动性、内生可持续性、人本前瞻性。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面对的问题的理性认识和解决方略;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和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丰富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创造性的运用。  相似文献   

14.
发展成为我国当代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义,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概括,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人民群众所普遍认同与接受。作为我国当代核心价值观,发展意味着公民道德的建立,意味着社会公平正义实现,意味着人民主人地位的彰显,意味着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确立。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发展核心价值观为我国提供思想意识和精神动力,促进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与创新型社会建设,有利于中国同胞的团结、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我国国际地位的巩固、提升。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与新自由主义的自由观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蕴含着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对必然的认识和对世界的改造,自由不是个人的绝对自由,也不是完全利己,而是绝大多数人的自由。区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西方资产阶级自由观的根本不同,不但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助于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人类文明史上全新的发展观,它对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关系作出了全面、整体的把握,蕴含着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发展”——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的坚持和运用;“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主体理论的最新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理论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7.
赖金良 《浙江社会科学》2012,(5):65-72,156,157
现有"社会基础设施"概念,大多是指有形的或实体形态的基础设施,而无形的或非实体形态的基础设施,迄今仍未受到足够重视;把包括民生保障体系在内的作为现代社会支撑基础的制度性设施,纳入"社会基础设施"概念的定义域,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学理依据。"社会保障"概念已有历史形成的固定模式,且侧重于社会保障类传统项目,未能涵盖或容纳民生领域诸多重要方面,难以应对由当代风险社会所催生的诸多重大民生保障议题。依据基本民生需求内在逻辑来界定的"民生保障"概念,无论从保障对象还是从保障内容来看,都是一种既全面又普遍的相对平等的保障;有必要对目前归口不同部门分管的各类民生保障事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和制度设计,避免因条块分割而导致制度缺失或空隙,形成面向所有社会群体或全体国民的可普遍分享且相对平等的民生保障体系。受传统经济发展观甚或"GDP发展观"影响,我国在民生保障领域的财政投入份额长期偏低,且原本有限的投入大多花在各类"民生工程"或硬件设施上,它们只是民生保障的必要物质条件或载体,而各种非实体形态的制度性基础设施,才是民生保障体系的核心所在;应从现代社会重要基石或基础设施的意义上,重新审视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民生领域资源投入的生产性或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所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的重大飞跃。  相似文献   

19.
试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及其基本内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严小龙  廖欢 《云梦学刊》2005,26(3):60-6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飞跃,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标志着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有了新的升华;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强调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基础上,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各方面的工作,以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动态角度审视近百年来北京话正反问句的演变,其基本倾向为:1)句法上由后省NP演变为前省NP;2)语义上能愿类、判断类正反问增加,征询类减少;3)语用上焦点前移与外显类大幅增加,焦点分散类完全消失。这些变化反映了经济原则、清晰原则与礼貌原则,特别是对听话人的关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