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无神论者,但他又自称“自幼好佛”,并且“求其道积三十年”。对于这一“矛盾现象”,学术界众说纷法,莫衷一是。佛教在唐代已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一,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柳宗元能够正视这一现实,并从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出发“求其道”,既是一个唯物主义思想家对待一种社会存在(包括思想的存在)所应持的态度,也是一个封建士大夫的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丈生活的组成之一。一柳宗元“好佛”,大致经历了幼时的盲目、为政时期的附会时尚和贬官后的自觉三个阶段,前后达三十余年。好佛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有的同志根据柳宗元自称“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送巽上人赴中丞叔父召序》)的表白;根据他同佛教徒、僧侣密切来往,说佛论禅的情况;根据他的著作中涉及佛教、佛学、佛寺以及浮图、僧侣的碑、铭、墓志、序记等占他著作的较大比重等等情况,推定柳宗元“佞佛”,即迷信佛教,说他的哲学是佛教唯心主义。我认为这个评价所根据的情况虽属应注意的事实,但并没有表现柳宗元哲学的本质和主流。如果只停留在部分现象的数量和表面而不进行全面地深入地分析研究,难免会得出肤浅的、片面性的以至错误的结论,因而不能把握柳宗元哲学的本质特点。关键性问题是弄清他所说:“自幼好佛,求其道,积三十年”的真实含义。从他的思想主流和一生的社会活动来看,他的“好佛”是爱好研究佛教而不是佞佛,不是迷信佛教。事实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好佛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宗元的好佛问题,学术界争议较多。柳宗元嗜浮图言,不排佛道,结交僧禅,书撰僧碑;兴建佛寺,相信轮回果报。从其行为来看,好佛是没有疑义的。问题在于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却又如此好佛,这一现象在理论上该作何解释呢?有论者把好佛归为柳宗元的唯物主义“局限性”的表现,明显有护短之嫌。也有论者根据好佛对柳宗元的学说简单否定,此种态度亦不可取。这两种观点都圃于对佛教的偏见而未对柳宗元的好佛作深入具体的分析。在他们看来,一个思想家无论其理论多么伟大,只要他对佛教的学说有所爱好,立刻就判为哲学立场问题上的失足,不再理会其具体内容是否有可供挖掘的价值,结果往往使丰富的哲学史趋于单一化、片面化。倘若我们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发现,在柳宗元涉足佛教的思想中,仍然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份,而且还将发现在柳宗元好佛的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唐代韩愈和柳宗元的散文,在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道路上,树立起了一个新的里程碑。韩、柳的散文创作及其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其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他们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所提出来的一系列主张,则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他们的许多意见,不仅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指导作用,而且在今天看来不少的地方还是有借鉴意义的。本文仅就柳宗元论“文”略作评述。  相似文献   

5.
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文艺特征的理论基础。 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艺的特征,必须明确我们的文艺已是社会主义的文艺,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赵紫阳同志在十三大的报告中谈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基本点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个科学论断是我们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艺特征的理论基础,它从根本上规定了我国文艺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研究我国历史上重要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及其特有的概念和范畴,清理出其发展的脉络和轮廊,然后才有可能总结和概括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一般规律。在我国历史上,具有独特思想体系的哲学家,人才济济,灿若群星。和广西结下了不解之缘,于公元819年11月8日病死在柳州的唐代中叶的柳宗元,就是这样  相似文献   

7.
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烟。可是,作为向西方寻找救国真理的先进中国人的洪秀全、冯云山,却造出一种新式“鸦片烟”——“上帝教”,并以它催醒穷苦的农民,掀起了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起义。终太平天国的全部历史,它的盛衰荣辱,始终没有稍离上帝教这剂“鸦片烟”。上帝教究竟对太平天国起了什么作用?应该如何认识两者的关系呢?剖析这个复杂的历史现象,对我们认识宗教这剂鸦片烟与太平天国乃至一切农民战争的关系,或有助益。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牢骚文”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牢骚文”是指柳宗元被贬永州之后,用以发抒愤懑不平之情的文章。此类文章运最多的是书信、对话、游记、辞赋、寓言等文体。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展示真实的现实情状、塑造特立不群的主观自我、为当时和后世提供有益借鉴等方面。柳宗元大量创作“牢骚文”,是由其创作指导思想、特殊的人生经历及孤高的品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在唐代文学中,柳宗元的山水诗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关于他的诗,前人多有评价,概而言之,不外似陶(潜)、似屈(原)二种。前者,如:苏轼《题柳子厚诗》云: 柳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又《评韩柳诗》云: 柳子厚待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手枯澹者, 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相似文献   

10.
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而文化创新与发展在国家和民族综合实力竞争格局中的地位,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益凸显出来。如何认识文化的两重性,以及在时代条件和国际视野下认识文化两重性的内在意蕴,既是一个学术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人类对于自身创造的文化的认识,由来已久。在世纪之交,切关文化创新和发展,学术界提出了文化整体内容分为观念文化与物质文化、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开放与民族文化安全、文化自主创新与对外学习借鉴、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正面文化与负面文化等两分法,并由此认识了文化的两重属性即两重性,特别是将业态纳入文化发展视野,从文化业态上区分和认识到文化具有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的两重性,这无不具有文化方法论意义和文化发展的时代性意蕴。深化对文化内容构成及其本质的认识,对于驾驭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的规律,增强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主动性,体现主体创造性,获得社会时效性,增强中国共产党文化执政能力,提高文化执政水平,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蔡梅良 《船山学刊》2007,(4):133-135
唐代柳宗元在永州流放期间,写出了不少以旅游景观为特色的佳作名篇,并形成了"观游"可以纯粹身心,"观游"应"以我为主宰","观游"是"为政之具"和独特的"观游"审美思想等.这是一种宝贵的旅游资源,这种资源对于当今永州旅游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李文 《船山学刊》2005,(3):56-58
韩愈提出了“不平则鸣”的论点,由于其人生经历所限,他所看到的不平局限于士大夫阶层。柳宗元积极支持韩愈“不平则鸣”的主张,而且他长期的流放生涯,更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在散文理论方面多有卓见,“文以明道”是其理论核心.柳宗元所明之道是孔子的儒家之道,他强调道的实践性,主张文道并重;他提出了以“诚”为内质的作家修养论;他论述了诗文两体的基本分界;他提倡“卓然自得”的创新精神,并以自觉的美学意识丰富了其散文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当前学术界正在讨论的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历史唯物主义之所以成为科学,它的产生之所以是社会科学中的革命,就在于它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动力,从而与统治历史学、社会学长达二千多年之久的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线。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是怎样的?其发展的动力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道、佛角度窥探李煜的文学思想,是以往研究所未见的。本文认为,李煜文学思想有很浓的道、佛成分。但它们不是自生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李煜的生命旅程中有一个培植、萌发过程,而且不断发生变化。本文将李煜一生划分为三个时期,并结合其作品,采用细读法和心理动力学方法,具体分析了这个过程和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6.
近代学术界,佛学的伏流扬波而起,当时学界、僧界弥漫着佛教义理探究的热烈气氛,或穷究三藏,作哲学沉思;或进退佛说,为经世武器。哲学和应用,分两途并进,形成了近代佛学主流中的两条支脉。杨度,由一个以“帝师王佐”自居,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纵横捭阖的政治人物,一变而为谈禅说偈、学佛论佛的“虎头陀”、“虎禅师”,在流浪挂单和寓公清客的生活中,利用佛经平衡由于政治地位的落差所造成的不平衡心理,表现了与近代佛学主流完全不同的色调。鉴于多力面考察近代佛学的需要,对杨度学佛的心理变化和佛学特征进行探讨,还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张闻天在著名的论文《关于生产关系的两重性问题》中,首次提出生产关系有两重性: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根据张闻天的生产关系两重性理论,文章认为经济学范畴的分类不再停留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大类上,而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三大类。生产力范畴可以不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生产关系一般范畴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可以称为分工经济学,以生产关系特殊范畴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可以称为所有制经济学。作为独特的生产方式的经济学都是分工经济学和所有制经济学的有机组合。  相似文献   

18.
<正> 如何正确评价佛学思想对柳宗元的影响,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着分歧的复杂问题。之所以复杂,就在于柳宗元既有大量的著作证明他是一个杰出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家,是一个杰出的无神论者;而另一方面却又有部分作品,反映了他谈佛参禅的思想内容。这二者如何统一?如何统一在柳宗元这个具体的人身上? 二十多年以前,我在写《柳宗元评传》时,曾经对这个问题作过一些初步的探讨。我当时的基本看法是:柳宗元曾经受到过一些佛教思想的影响,但“他并没有象一般佛教徒那样的狂热,他信奉佛学,实际上不过是他由于政治上的失败,想借此寻找精神上  相似文献   

19.
李席 《学术探索》2009,(6):87-91
新时期以来,我国史学界在有关史学本质问题的探讨上,从何兆武先生的史学“二分法”到张耕华教授的史学“四分层”,这实质上形成了一种关于“史学本质”问题“分层思考”的研究模式,从而体现了新时期我国史学理论研究思想开始走向成熟。“分层”正是为了探究“历史学究竟是一门怎样的学科”,但这必然引出的问题是:史学各分层上的知识本质和认知形式的不同终究要依据什么判断标准来划分?因此,关于史学本质首先应探讨的是其判断标准问题,否则我们就不能将史学本质问题说清楚。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