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钟嵘四言诗论的理解,学界意见不一,而种种解说似乎均未参透钟氏本意.事实上,若改变长期以来对四言诗简单肤浅的认识,结合先秦至魏晋时期汉语词汇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考察四言诗的盛衰流变,就会发现钟氏对四言诗本质的把握,还是非常深刻的.  相似文献   

2.
魏晋玄学既影响到五言诗和赋体,也影响到当时古老的四言体诗。在题材内容上,玄学促使四言诗改易了它千百年来的题材定式,实现了由儒学到玄学的转变;在艺术表现上,玄学迫使四言诗一反过去的比兴美刺传统,极力打破赋比兴的界限,开始了中国诗歌史上探索表现理趣方法的首次大规模尝试。但当玄风衰歇后,四言诗也随之消亡,五言诗却极度兴盛起来。其中原因,除玄学思想的影响外,还与四言、五言两种诗体本身所具有的不同艺术品性及其在新的时代的适应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句法结构与语言功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句法结构与语言功能比较研究赵敏俐青岛大学文学院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四言诗和五言诗是两种不同的诗歌形式。在《诗经》时代,中国的诗歌体式基本是四言,到汉代以后则逐渐变成以五言为主。为什么会发生这种转变?四言和五言在诗体结构与语言表现功能上有...  相似文献   

4.
朴三洙 《人文杂志》2000,(1):104-108
本文专论陶渊明四言诗创作,认为陶渊明四言诗在内容上体现出"风致孤迈、蹈厉淳源"的特征,在艺术上则以"平和冲淡,贵在创新"为特色.  相似文献   

5.
再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宋齐说”质疑□李文初我国历史上“文学的自觉时代”究竟始于何时?这个问题,自鲁迅先生标举“魏晋”说之后①,学术界少有异议。这种共识大约维持了60年,至90年代初才有另立新说的尝试。有人把这一开端从魏晋推前至汉代,然而,...  相似文献   

6.
魏晋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自由、最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魏晋时代思想的多元化极大冲击封建传统思想,打破儒家大一统局面,为魏晋妇女走向自由造就难逢的契机。魏晋妇女生活上追求自然主义,人格上追求个性主义,在爱情、婚姻和生活方面表现出强烈、浓郁的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7.
陈元胜 《学术研究》2002,(8):154-154
中国文学史上众多的作家、诗人,其籍贯古今地名考察,有助于古代文学研究知人论世,还历史以本来面目。钟嵘《诗品》评论汉魏晋至齐梁122位诗人(外加“古诗”),其中不少诗人的籍贯,或在《诗品》注释中,或在古代文学作品选本上,或……  相似文献   

8.
李金坤 《中州学刊》2012,(1):165-168
陶渊明的四言诗约占陶诗总数的六分之一。这部分四言诗无论在思想抑或艺术方面,都是陶诗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陶渊明四言诗独具诗学审美价值。它们对于《诗经》的形态体式、现实精神、比兴手法诸方面,皆有很好的承继与发展,达到了形神兼备、深入骨髓、古色古香、神韵独特的自然化境。这是诗人烂熟《诗经》、学以致用的理想收获,也为后世学习《诗经》者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与楷模。陶渊明以其杰出的创作成就,使四言诗自曹操以后再次焕发出古朴清雅的艺术光芒,给东晋玄言诗充斥的沉闷局面透射出一线光明。陶渊明的四言诗承前启后,功不可没,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  相似文献   

9.
四言体的形成及其与辞赋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分析《诗经》至魏晋四言诗的句式和篇章结构方式 ,认为早期诗文具有某些共通之处 ,早期诗歌没有形成稳定的诗化四言句式 ,即《诗经》中的某些四言句从句法特点看保留着先秦一般散文的构句方法 ,从而决定了早期四言句的散文本质 ;四言的诗化主要是通过建构一批典型的句式来完成的 ,而句式的序列规律是四言诗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四言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三言加“兮”的形式 ,只要把这些句子和节奏延长一倍 ,即可构成楚辞句式 ,而四言的赋化趋势也与辞赋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魏晋薄葬成因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薄葬成因的考察刘选,辛向军(一)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实行薄葬较为普遍的一个时期。有若干特点:其一,上及魏晋统治阶级下至民间庶人普遍接受薄葬思想并力行丧葬从俭。其二,薄葬从曹魏政权始呈现出制度化、法令化,走出了神学礼仪的原始窠臼。其三,魏晋政权控制...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清”是很高的美学境界。而魏晋诗歌又深受魏晋玄风熏染 ,在人与自然逐渐走向亲和的同时,在“清”美诗风的追求上也显示出独特的面貌。通 过考察魏晋几个重要阶段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创作,旨在剖析这一时期诗歌尚清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汉初四言,韦孟首唱,匡谏之义,继轨周人。孝武爱文,柏梁列韵,严马之徒,属辞无方。至成帝品录,三百余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他这里说的是西汉初期的四言诗和仅有一题的七言诗(《柏梁诗》)及少量骚体诗,汉成帝时刘向校书光禄阁,编集“凡歌诗二十八家,三百一十四篇”(《汉书·艺文志总序》)。刘勰据此而言,实际上他遗漏了一位大家,即生活在昭、宣、元、成时代的焦延寿及其《焦氏易林》4096首四言诗。焦延寿是一位《易》学家,对《易》之卜筮之术深有研究,他运用当时的“卦变”之法,每卦…  相似文献   

13.
木斋 《齐鲁学刊》2005,(2):71-75
王粲《七哀诗》三首和《杂诗》都是建安十四年之后的作品。他在建安十四年之前的现存诗作,都是杂 言诗和四言诗;而其现存的五言诗作,全部是建安十四年之后的作品。王粲建安十四年之前的四言诗作尚属汉音, 建安十四年之后的五言诗作则纯乎魏响。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大体上来说,从建安十四年至十六年是"汉音"与"魏 响"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尼雅95MNⅠ号墓地的M3与M8墓,为精绝王继承者的墓,其年代在汉末建安左右至魏晋时期。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朝妇女婚姻散论李聪赵志坚魏晋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和思想解放的时代,在思想解放的潮流中,妇女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表现出了高度的婚姻自觉意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追求情爱,率真自然魏晋南朝是精神上极自由、思想上极解放的时代,妇女们大胆地...  相似文献   

16.
先秦至魏晋六朝的文学批评观由先秦人文化成的文化观向两汉注重章句之学的经学观、魏晋 六朝注重文章之学的审美观演进.这一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以赋<诗>、论<诗>等言志为主到有意识地探讨为文审美技巧的品评诗文;二是由先秦文化意义上的实用与审美的并重,经两汉的文化阐释,到魏晋六朝侧重审美的过渡.从文化视域对这一时段文学批评观的演进给予学理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17.
魏晋时期的丧葬礼制多承袭汉制,但仍有不少创新,形成了晋制。“不封不树”之制,是魏晋实行薄葬的重要内容之一。“凶门柏历”之制盛行于两晋并传于南朝。陪葬、合葬与家族葬制的变化,充分显示了魏晋之际生产关系变革的现实。除西晋文帝、武帝陵墓有陪葬墓区外,魏晋时期鲜有汉代盛行的重臣陪葬皇陵之例,东晋十一陵和豪族一样采取了聚葬的形式。门阀大族势力的膨胀,表现在丧葬礼制上,就是分墓区抗衡皇权。  相似文献   

18.
魏晋名士双重人格的成因李鸿斌郑桂田在历代文人笔下,魏晋名士一般被描绘成一群“口谈浮虚,不遵礼法”的人物,认为他们的放达使得“儒雅蒙尘,礼坏乐崩”。这显然是不全面的。客观上,魏晋玄学家放荡不羁的背后,包蕴着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表面上是纵酒狂论,自然无为...  相似文献   

19.
《诗经》时代的歌诗应该是齐杂言并存的,整齐的四言诗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今本《诗经》整齐的四言诗却占据着绝对优势,在《雅》、《颂》部分,这一特点尤为突出。《诗经》以四言为主、整齐形式的特点和其音乐风格的雅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魏晋风度的探究──简评《〈世说新语〉整体研究》法子《世说新语》是一本极有意思的书,后代的文人无不喜而读之,至有模仿之者,如《唐语林》、《大唐新语》等;它是治史学者、治古典文学者、治中国哲学者乃至研究魏晋语言者不可或缺的典籍,其流风余韵,至今未消。同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