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个体理性与公共生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家所说的理性,在本质上是个体理性.理性是有关公民个人道德能力的前提假定.在近代以来的自由主义思想传统中,有关公民个人权利与自由的论证,完全依赖于个人是理性自律的道德主体这一假定.公共理性在本质上是公民个体理性正当运用的结果,并不是在个体理性之外存在着一个公共理性.公共生活的目的不是使公共利益或者公共善实现最大化,而是使每个社会成员的利益得到合理满足.优良的社会生活有赖于每个公民的道德努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不应停留于他的表面论述,而需努力把握表面论述之后的哲学逻辑与理论实质.马克思此时的思想呈现为一种鲜明的理性批判主义,这种理性批判主义究其实质是唯心主义的,具有无主体的思辨、虚假的统一、随意的嫁接和自我分裂、静止与保守等理论特征.由于蕴含着方法与对象、出发点与目的地之间的深刻矛盾,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陷入了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3.
从主体理性的凯旋走向理性主体的黄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哲学以“方法论的唯我论”作为主体理性确定理性主体本位的方法论前提,其结果必然是真正存在的不是理性主体,而是与客观存在相剥离、对立而囿于自我的思想与心灵。这种理性主义所内含的偏颇与荒谬一开始便为其走向危机埋下了种子。在西方现代哲学各种思潮的反思与批判、匡正与重构中,近代哲学主体理性的一统天下分崩离析;理性主体也随之失去了以往那种惟我独尊的权威。  相似文献   

4.
极具辩证性的马克思主义理性思想,根源于西方悠久的理性主义传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性思想须以准确把握其思想的历史来源为前提.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理性归属于上帝,而中世纪神学家悄悄地将理性从上帝转移给人,启蒙运动颠覆了理性的信仰范畴,而将理性彻底交给了人类,同时也催生了建构理性思想,法律亦被认为可由人之理性建构而成.建构理性思想夸大了理性的限度,遭到了后世的广泛批判,但这并不应该削弱理性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正是在西方理性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理性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择罗尔斯的公共理性观念来解读罗尔斯的政治自由主义理论建构,公共理性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公共理性是民主社会的生命力所在,也是秩序良好社会中的公民的普遍理性,<政治自由主义>对<正义论>的一个伟大超越就是其对公共理性的表述.在<政治自由主义>中,政治概念既是自由的概念又是自我限定的概念,而不是一种完备性论说的概念,<政治自由主义>的目的是试图将"公平正义论"阐发为一种"政治正义论"并力图为多元化的当代西方社会寻找一种政治正义的"重叠共识".在寻找政治正义的共识中,罗尔斯的公共理性理论建构的努力正是试图为人类找到一条通向秩序良好生活的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6.
郑海侠 《兰州学刊》2004,42(3):63-65
当今,日益恶化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学者们将问题归结为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理论及建立其上的理性主义和主体性传统.本文通过哲学史的解读认为,问题的核心并非在于单纯的"理性"和"主体",并非是"主体理性",而是"理性主体",即对人的抽象化理解.但西方现当代哲学却未能突破这一理论悖论,而马克思以"实践"为核心,将社会实践归结为主体(人)的本质,建立起的"实践主体"哲学突破了"理性主体",从而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7.
韦伯和哈贝马斯都从理性视角出发思考现代性问题,但他们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这是启蒙理性自身的双重变奏.工具理性虽然使社会面临重重困境,但它只不过是启蒙理性自身的一重变奏.要奏完启蒙的乐章,就必须在葆有工具理性合理内核的同时将其发展为交往理性.交往理性重建了主体理性,破除了工具理性造成的现代性困境.可以说交往理性奏响了启蒙理性乐章的高潮.  相似文献   

8.
现代主义思潮的众多理念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设想之上,这种设想就是理性主体的观念.理性主体的形象是一个拥有独立人格的公民,其行为和思想出于他(她)的自主性且由他(她)本人承担责任.然而这种主体形象并不符合现实,传统意义上的理性与非理性可能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同时,工业社会的运作方式使得法律主体的真实人格显示出内在的矛盾性,一方面追求法律的确定性和最终的秩序化,另一方面又拒绝同一化的秩序对个人自我的消解.  相似文献   

9.
洛克的自然法是理性法与神意法的统一,上帝的意志不仅赋予了个人权利不可让渡的神圣性,也同时赋予个人义务不可抗拒的神圣性.而一旦自然法的神学根基得以建立,洛克又将这个宗教背景悬置起来,使其自然法以一种完全符合常识理性的方式去构建他的政治哲学.洛克自然法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对自然理性的确认而拒斥传统权威及教条,寻找到道德共识的基础,并发展出政治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主体的理性中心与自我同一性在网络时代受到了挑战与反叛,这不仅与去中心化有关,还与语言空白性的不同阐释有关,这种空白性即言说者与受众之间的时空距离,网络交往实现的是空间与时间的瞬即性.对于言说者与受众在网络社区中这一新型互动关系,只有进入话语分析,才能领会网络文化之堂奥.而对于这一互动关系的把握与即将面临的新主体构型的任务,非置于唯物辩证法的精神领地与唯物史观的思想视阈不可,如此才能规避后现代主义的迷途与现代性思想的固结.  相似文献   

11.
多媒体技术具有两重性,人们通常选择性地关注其正价值,忽略其负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媒体技术中的负价值主要表现为:教育主体与学习主体名实不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本末倒置.为了应对多媒体技术的异化,全社会要高扬价值理性旗帜,学校要改革考评制度,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提高多媒体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前迅猛发展的经济形态,网络经济与传统经济具有本质一致性;但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网络经济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以其经济的形式深刻地显现了理性视野下作为经济主体的人的全部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科学技术的价值理性上必然要求我们对网络经济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注,对其中的技术异质进行科学的人文思考,从而在人学思量中寻找人类自我反思下的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3.
王丽娜 《东南学术》2008,(2):120-126
保罗·利科的意志现象学关联着存在而寻找一种客观性,此学说认可并运用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分析的描述方法,却质疑了胡塞尔所坚持的情感及意志现象奠基于知觉及一般的客体化行为之上的观点,并以更为存在主义的方式改写了其超越观念论,从而否定了认知之光在意志及情感领域内的方法上的可行性,开拓了一个以动机、努力、感动等为理性的指针,通过存在行动而达至存在状态的实践理性的畛域.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早期不遗余力地进行主体的解构,福柯晚期转向了“自我”建构的工作。他认识到了“关心自己”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其重要性远远超过了“认识自己”的古老箴言。福柯认为,自我具有自我塑造、自我改变、自我完善的能力,而这些都在以往被大写的、理性的主体所压制和埋没。因此,福柯从苏格拉底、斯多葛派和古罗马那里寻找思想资源,倡导一种伦理化的生存实践。事实上,福柯的这种伦理化实践活动,不惟是一种自我关于自身的道德之构想,它更是一种审美主义,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美学。同时,在福柯看来,“关心自己”不仅是一种生存美学,也是一种向外界拓展的新思维和新思想。  相似文献   

15.
张涛甫 《江淮论坛》2004,(2):137-142
孙伏园执编的"晨报副刊"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影响甚巨.这与他独特的办刊思想以及杰出的编辑才能密不可分.多元化的办刊思路使得"晨报副刊"成为时代精英的表演舞台,并能最大限度地包容各种声音.孙伏园努力在学理和趣味之间,宏大叙事和普通常识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6.
近来,伦理学家们还未能更多地关注中国阴阳互补,这需要重新考虑阴阳互补并进而使之成为当前伦理学思考的基础所在。笔者在《从启蒙到感受性》一书中,讨论了西方过分强调理性控制和自主性,而以牺牲感受性价值为代价的问题。阴阳互补已经预示与廓清了近年来西方哲学思想所呈现出来的重视感受性和理性控制间互补的发展趋势。但是正像西方哲学过于强调理性自主一样,中国思想还没有完全领会理性自主的重要性,中西方思想都需要寻找一种自主控制和感受性之间的平衡。不过我们认为这样一个平衡观念更多地来自中国阴阳而不是以往西方哲学的其它概念。  相似文献   

17.
从存在论视域看哈贝马斯哲学范式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状况印证了意识哲学范式遭遇了困境,寻求摆脱困境的路径是当代西方哲学家研究的根本方向.哈贝马斯认为,无论是黑格尔、马克思的包容性理性模式还是海德格尔、德里达、福柯的排斥性理性模式,对于主体性的批判都是主体的自反性批判,因而无法摆脱意识哲学的困境.哈贝马斯提出从意识哲学范式到交往范式的转向.在他看来,交往范式是以交往理性为基础,以语言为本质的行为范式.在这一范式下,语言参与者的立场使主体与自身的关系成为互为对象的主体间关系,从而打破了内在性意识的垄断.从存在论视域看,交往范式虽然从语言角度切入关系原则,以交往理性超越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却由于主体间性的非真实性与交往理性的先验性而无法真正摆脱哲学与现实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启蒙哲学被看作是强调人的主体的哲学。然而,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看来,启蒙的目的在于摆脱人对自然的恐惧,从而顺从自然,支配自然。在对理性的追逐和人的主体地位的树立中,人的自我持存与自我毁灭并存,自我牺牲与欺诈导致了主体的分裂,因此,启蒙运动是一场导致主体衰弱的过程。尽管如此,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这一思想,不应被看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思路,因为他们并没有放弃主体和客体的框架,其对启蒙的批判,只是要完善启蒙的思想,而不是彻底颠覆启蒙。  相似文献   

19.
历史地审视逻辑哲学的两个主要流派——逻辑心理主义和形式主义,两者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末的人类思想史上都有重要意义,不仅激起很多重要的讨论,也孕育了无数崭新的理论和方法。详细梳理心理主义的理论历程,可以看到在现代哲学反本质主义的挑战之下,人类思想家寻找"确定性"——不论是恒常真还是稳定的心理状态——的努力逐渐被寻找仅具有局部解释力的理论以及对交往理性的强调所取代,这两个流派之间的争论必将变得无足轻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追溯了欧洲一体化理论理性选择和社会建构的思想渊源;考察了近年来欧洲一体化研究中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在理论和经验层面从论战走向对话的过程;进而以欧盟制宪进程为例分析了社会建构和理性选择机制对这一条约改革过程所具有的解释力及其实现进一步理论融合的潜力.作者认为,这一理论论争表现出搁置元理论层面的分歧,强调理论范式间的通约性,注重问题意识,努力建构超越范式之争的中观理论的特征;这些理论探索也为更广义的国际关系理论发展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