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岛画报》2012,(11):14-18
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上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本土作家。一时间,"莫言热"迅速席卷社会,图书脱销、网络热推,出版加印、改编电影,莫言10年前的手稿飙升至120万元,就连国内股市也因此"受益"。  相似文献   

2.
有来有往     
《青岛画报》2012,(11):2-3
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上7点,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陆本土作家。请随我们一起了解《莫言的"关系网"》。中国拥有了高速增长的城市化率、GDP和离婚率,当"第四次单身潮"与"80后离婚潮"同时到来——11月11日的光棍节你准备怎样度过?请关注特稿《给结婚一个理由》。  相似文献   

3.
《求是学刊》2017,(3):120-126
莫言散文中关于故乡的描写,形成了其独特的"故乡意象",而"饥饿"与"匮乏"是这一意象的核心内质,如同生长于作家心灵的"胎记",始终贯穿于其文学创作,被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呈不同姿态,反复纳入写作视野、取材范围与表现范畴,构成了莫言绝大多数作品的审美特质,亦成为探求莫言创作历程,观照与研究其文学创作独特性的最佳视角之一。  相似文献   

4.
"(莫言)老师的书啊!"杭州人陈黎明紧盯着满地黄灿灿的《我们的荆轲》,就像见到莫言一样。他身后的桌子上,几百本毛边本《我们的荆轲》码得整整齐齐,这是莫言获得诺贝尔奖后首次出版的新书。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4):123-127
本文通过对莫言作品书名的不同语言翻译比较,并以《丰乳肥臀》法文版章节为例进行的翻译分析,探讨了"神似"观在莫言外译作品中的表现,以及翻译中"忠实"与"接受"的问题。由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种种差异,翻译中如何兼顾"形似"与"神似",并适当把握"忠实"与"接受"的度,以最终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这是莫言作品外译给当前翻译留下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王学谦 《求是学刊》2020,47(1):137-146
莫言新作《锦衣》《故乡人事》是其创作固有的对传统的创造性发挥,既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之中,又融入了莫言个人的创造性。《锦衣》是对传统戏曲美学趣味的亲和,同时又加入了莫言个性的点睛之笔,融入了现代体验。丑角王婆、王豹的充分表演是对传统戏曲的改造。王豹的性格塑造则是对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承续。王豹的性格具有阿Q性格的一面:卑怯。王豹的革命类似阿Q革命。《故乡人事》是莫言的"笔记体"小说,有传统"笔记体"的意味,近似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对奇人异事的记录,也在神韵上沟通了魔幻现实主义;同时融合了鲁迅短篇小说的笔法和神韵,注重白描,更注重人物内心状态,直抵人物内心深处,传统与现代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7.
懦弱的莫言     
《东西南北》2012,(22):15-15
莫言说,在日常生活中我可以是孙子、是懦夫、是可怜虫,但是在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尽管作品在世界文坛的影响和声望足以让莫言骄傲,他仍然常常怀疑自己配不配得上“作家”这个称号。  相似文献   

8.
同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福克纳对中国作家莫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地理和艺术表现手段等方面。然而,由于社会和文学背景不同,两位文学大师的创作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福克纳揭示的是社会变革中人在精神层面上的现实,莫言则主要以中国农村的百年变迁为主线,展示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责任感;在创作思潮方面,福克纳代表了现代主义的文学成就,莫言则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指明了发展方向。因而,莫言与福克纳之间是继承、扬弃与发展的关系。莫言的巨大成功在于他向西方先进文化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尤其在作家对人的本质探讨方面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9.
陈天竺 《社科纵横》2006,21(1):101-103
莫言一直是新时期作家中勇于探索的一位,他自称《檀香刑》这部新世纪力作是其创作过程中的“一次有意识地大踏步撤退”。本文从“猫腔”着手进行深入分析,认为莫言正是用地方小戏“猫腔”的声音给作品定调,帮助作品实现了“大撤退”———作品民间性的更大回归,同时带来了整部小说的音乐性、通俗性和丰富性,促成作品悲剧主题的转化和升华,并预示着民众的觉醒。莫言由此实现了对以往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王学谦 《求是学刊》2016,(4):100-107
从莫言的《铸剑》阅读,可以看出莫言与鲁迅文学精神的高度共鸣、相似。莫言与鲁迅的文学创作都受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潮流的巨大影响,两者在浪漫主义、现代主义潮流中相遇。莫言从《铸剑》看到的鲁迅精神,是鲁迅魔性叙事的突出特点。莫言的创作中也具有明显的鲁迅式的魔性叙事。莫言与鲁迅的部分创作都属于浪漫主义的极端型写作,都饱含激情、意志力量、怀疑与虚无,都有一种令人震撼的怀疑、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1.
王金胜 《唐都学刊》2005,21(1):132-135
莫言的小说继承并新创了民间传奇的文体、艺术表现手法与创作型模,他以传奇化的形式叙奇记异,存蓄情感,传达对历史、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生存、人性状况的执著关注.  相似文献   

12.
王学谦 《求是学刊》2022,(2):161-168
在当代作家中,莫言是受鲁迅影响比较大的作家。在莫言的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鲁迅文学的影子。莫言的《檀香刑》与鲁迅创作具有非常深刻的互文性。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檀香刑》是对鲁迅文学的吸收、转化和扩张。《檀香刑》的酷刑叙述是其突出的特征,鲁迅创作之中也有酷刑叙述。“看客”是鲁迅创造的,莫言也写了“看客”,同时也将刽子手赵甲作为主要人物。《檀香刑》的视角转换是对《狂人日记》视角转换的发展或复杂化。  相似文献   

13.
李雪 《社科纵横》2006,21(7):116-119
莫言一直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写作立场定位在民间,从富有多种内涵的民间去寻找自己现代意识的生长点,但表达知识分子的现代意识和立足于民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寻找其中的平衡点并非易事,如作家处理不当,现代意识的表达可能损害民间自身的审美性,而民间立场也可能限制现代意识的表达,从而使二者的融合出现裂痕。莫言在不断地探索二者完美融合之路,他扎根于民间,汲取了民间的精神大气,同时将现代的叙事技巧和现代生命意识熔铸其中,从而丰富了民间叙事,但是当莫言急于表达现代意识或过分强调自己的民间立场,便产生了因忽略民间的审美特征而丧失自由的叙事风格和因忽略民间对主题的选择性而在不同作品中体现出的种种不和谐等弊端,作品的艺术魅力就受到一定损害。  相似文献   

14.
过眼云煙     
王凯 《青岛画报》2015,(3):62-63
"烟恋上了手指,手指却把香烟给了嘴唇,香烟亲吻着嘴唇,内心却给了肺,肺以为得到了香烟的真心,却不知伤害了自己!是手指的背叛成就了烟的多情,还是嘴唇的贪婪促成了肺的伤心……人生如烟,岁月无痕,烟自多情,却把自己烧的只剩下灰烬"——在莫言的文章中,他将烟描写成爱人,不想将其毁灭,你是否也曾像他一样,留恋于此。吸烟有害健康。对于吸烟者来说,烟是一种瘾,一种存在于顷刻间的青睐。飘渺于无形,留恋于指尖,回荡在心中。然而作为一名摄影师而言,烟太过调皮,让我又爱又恨,它轻盈,没有方向,我打乱它的轨迹,瞬  相似文献   

15.
《东西南北》2012,(22):10-11
两年前,也就是2010年,蛰伏近4年的莫言推出长篇小说《蛙》,那时,就有人在新书宣传过程中问莫言:“听说您这部作品打算冲击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16.
王萍 《社科纵横》2014,(9):133-137
当代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既有对传统小说的民间话语叙述的继承,又融入了现代小说元素的艺术创造,对历史、人物、时代、事件等给予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呈现出历史与虚构并置的叙事艺术形式,尤其长篇小说《生死疲劳》与《丰乳肥臀》,更是凸显了这种艺术构思,传达出莫言的审美认知和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17.
韩传喜 《求是学刊》2015,(3):119-125
美国作家赛珍珠以《大地》等中国题材小说获得了193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以"中国小说"为题的授奖演说中,赛珍珠系统论述了自己小说创作的"中国经验":"为了让平民高兴"的写作观念、"故事的天才之水"的叙事风格、"人物高于一切"的形象塑造。这些"中国经验"构成了赛珍珠小说创作的重要精神资源与艺术储备,并在作品中以多种审美样态呈现出来。赛珍珠的"中国经验"与莫言等中国本土作家的"中国经验"同中有异,互为参照,相映成趣,共同成就了中国小说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8.
王学谦 《求是学刊》2023,(3):142-151
《罪过》具有莫言文学的风格,也是中国当代小说的杰作。它有莫言小说魔幻叙事的基本特点,也呈现出20世纪80年代莫言先锋探索的文学精神。作为一篇先锋小说,在文体方面,《罪过》既有寓言性、象征性,也具有写实性。它以儿童视角将现实的乡村体验转换成神话故事,使小说和世界都生起一种神秘的烟雾,从而打破了以往机械写实的狭窄套路,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虽然以动荡年代为背景,作品却没有进行政治学思考,而是“向内”审视,聚焦于人性,在人性的黑洞里掘进、摸索。这种对人性的审视,又与鲁迅的文学存在着互文性。鲁迅笔下的“看客“”恶童”以及“人生如戏”的悲凉感也在《罪过》中出现。  相似文献   

19.
乡土的莫言     
《东西南北》2012,(22):14-14
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同时,也几乎一夜之间把中国的乡土文学推上了世界文坛之巅。  相似文献   

20.
田璐 《社科纵横》2010,(2):94-97,102
法律与文学是近年来交叉学科研究潮流中颇具趣味的一支。莫言的《檀香刑》以大胆、泼辣的笔法和奇特的叙事方法描述了司法制度中的重要主题:酷刑作为国家权力极端展示形式的意义,以及死刑执行人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在集权制度之下的异化,而莫言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批判亦展现在这种异化当中。文章将从法律与文学相结合的视角对这部作品中的酷刑、刽子手以及它对历史微观而多元的解读方式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