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论证了中国古代的社会历史条件产生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天人合一”思想表现为宗教与政治合一、人事与天理合一、宇宙意识与价值观念合一、伦理与天道合一、人性与天性合一等五种主要特征。董仲舒全面继承这一传统思想文化,并构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使之达到一个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人合一”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思想原则。中国古代有丰富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资源 ,其中最有价值的思想成果就是主张人可以“裁成”、“辅相”、“参赞”天地之化育的天人协调说。在这种天人观指导下 ,我们的先哲提出了许多善待自然、保护生物资源的朴素生态智慧 ,对于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着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不无启发意义。但中国古代并未能在理论和实践上真正解决发展生产力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4.
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天人合一"观的研究进一步深入,观点上的分歧也更加明显.学者们对此问题解读上的差异,实际上源于中国古代哲学自身的特质对概念和内涵的不同解读,源于传统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思维;意义评价上的差异,则源于传统社会思想与政治的相互影响与渗透. 相似文献
5.
6.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最重要的主题。通过文学,“天人合一”思想的丰富内涵得到了具体生动的演绎。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讲究休闲的国度,中国古代蕴含着丰富的休闲思想.把休闲仅仅定位于实用主义层面,无休不闲或只休不闲,只属于休闲的"致用层",是休闲境界中的较低层次;休闲的"比德层",注重在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建立以道德内涵、人格蕴藉和情感寄托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相互关联;而休闲的"畅神层"则是一个主体更加自在澄明、更加注重审美情趣和形上哲理意蕴追求的自由审美境界.由"致用"到"比德"再到"畅神",展现了中国古代休闲的不同境界,折射出古代休闲的追求之路与审美历程,更彰显出华夏民族对于休闲所持有的独特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天人合一"思想是否属于宗教范畴?"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理性,与宗教思想保持了相当大的距离,更倾向于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代文化建设中,针对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的“天人合一”思想所包含的古典生态智慧具有极为重要的当代价值。从作为其源头的《周易》分析,它包含“太极化生”、“生生为易”、“天人合德”、“厚德载物”与“大乐同和”等极有价值的生态智慧内涵,成为当代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小说结构的若干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对世界存在与运动方式的基本理解,它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总体构思与情节布局。这主要表现为由“天人同构”观念直接导致的偶数结卷、三复情节、三极建构、团圆结局和圆形框架等长篇结构模式,而“天人感应”观念往往成为小说圆形框架的基础。这些模式的运用,在古代小说特别是许多名著中形成近乎“数字化存在”和“圆体网络系统”的特色。这不单是个形式问题,同时是对作品思想倾向的制约与规范。由此追寻,可以对有关古代小说作品的思想内容作新的分析和考量,加深对哲学与文学、传统文化与古代小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在古代中西“天人合一”、“神人合一”两种审美理想中,人作为主体,都明显地只是作为客体———天或神的派生和对象,主体人的潜能的自由实现,只能表现为对作为客体的天、神的顺从与趋同。可以说,中西古代的美只是大自然、天、神之美。这完全符合“依生之美”的本质规定,体现了“依生之美”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12.
宋代诗人梅圣俞说过:“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殆难指陈以言也。”(引自欧阳修《六一诗话》)意思是说,诗词是作者心有所感写出来的,其所感如何,读者只能去体会它,很难具体指出来加以说明。这近乎“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说法。当然,也并非绝对不能“言传”,只是说不那么容易吧了。关于境界的问题,正有这种情况。什么是“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主。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连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又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与真感情者,谓乏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说得颇有道理。王国维用他的境界说来品评某些诗词时,往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作为中国古代美学观的主导思想,渗透到传统吉祥图案设计的多方位、多层次中,它对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理念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如"鸳鸯戏水"、"吉祥如意"、"鹤寿延年"、"年年有余"等,充分展示了传统吉祥图案回归自然的题材美、意境美、造型美,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之美,体现了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4.
简论先秦哲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不同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传统观念,是公认的中国哲学一大特色.但是,天与人为什么可以合一,如何合一,不同的哲学家看法迥异,追溯到为中国哲学定下基调的先秦时代,研究其关于“天人”关系的差异,将有助于我们今天对某些有争议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16.
孔子“乐”的体验既不来自于对外在客观真理的认知,也不来自于主观情感的选择,而是来自于生命追求与道(仁)合一后的精神自由。因此,这种“乐”乃是一种“自得之乐”,它超越了外在的富贵、权势、物欲等利害关系的束缚,使自己的生命进入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澄明之境。但是,孔子的这种“自得之乐”又不同于庄子追求的个体之“乐”(“逍遥游”),因为这种“乐”的背后潜藏着对社会人生的深深之“忧”,这种深沉的忧患意识正是孔子美学所独有而老、庄美学所缺乏的,它体现出孔子美学的深刻之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孔子所追求的生命圆融实际上也可以说是一种忧乐圆融,它蕴藏着真正的人文关怀深度和人道情操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是作为最高原理被思考和领悟的。我们的祖先建立了贯通天、地、人的和谐思想体系。古人把“和谐”理解成世界存在、生成、变化、发展的最高原理和内在动力,也把它理解成人类相处、社会治理的基本方法。本文从存在论、辨证论、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古典和谐思想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相似文献
18.
"物化"的境界是一个层进式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兴境",也即"兴而超然之境";第二重境界是"化境",也即"化而无我之境",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第三重境界是"游境",也即"游而至乐之境"。这是"逍遥游"的境界,是"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至乐之境"。因此,"物化"的境界也就包含了"兴"、"化"和"游"这三个重要的方面,是"兴"而"超然"、"化"而"无我"、"游"而"至乐"的境界。"兴"侧重于心灵内部的提升,是"内孕"的过程;"化"侧重于主体外部的超越(即超越自身,齐平万物),是"外化"的过程;而"游"则侧重于新的主体的自由活动,是"物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