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有着一贯的经济学哲学传统。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和经济学高度融合的代表作是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事业的继承者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大弘扬了这一经济学哲学传统。  相似文献   

2.
传统马克思哲学研究模式是在非斯大林化运动中产生的,其认为自己的合法性和真理性来自列宁确立的研究原则。其实,与其说是列宁创造出了这些原则,不如说是斯大林按照自己的政治实用主义方式创造出了“列宁主义”。因此,苏联学术界在非斯大林化运动过程中逐步建构出来的传统马克思哲学研究模式,其本质不过是一种没有斯大林的斯大林主义。  相似文献   

3.
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着一个文本对象性质的定位问题.正确做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定位工作,对于正确理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在做"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定位工作时,需要两种视野解释学视野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著作以及马克思的著作等文本提出了定位意见.  相似文献   

4.
生存与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现行哲学体系批判 现行哲学体系,并非原初的马克思哲学,而是后继者对马克思哲学思想历史阐释的产物,主要有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解释和补充、重构。马克思的哲学基本上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哲学,恩格斯则提出了物质本体论和自然辩证法,列宁又进一步提出了反映论的认识论,斯大林则对这些哲学理论加以综合、整理、构造了现行哲学体系。中国从苏联引进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走进当代的追问与理解马克思哲学本性以及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问题紧密相连.在"重新理解马克思"学术研究现象背后,哲学研究中存在着将马克思哲学视域"整体性"强行分割的现状.为此必须追问三个问题:马克思哲学的视域是整个世界还是人的世界?物质本体论与实践观之间的关系如何定位?马克思哲学的本性到底如何理解?"物质本体论"者坚持认为马克思哲学视域是整个世界,"物质本体论"没有否认实践观.从实践理解与强调的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内含干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面向人的生活的世界观,这才是马克思哲学视域"整体性"的合理理解.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柯尔施重申了马克思思想的哲学维度,并认为马克思的哲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观念哲学,而是从经济、哲学与历史的统一中,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的批判,通过革命的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虽然柯尔施没有对马克思哲学进行具体性的解释,但他提出的一些观念,对于理解马克思哲学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成理论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民族形成问题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提出了民族形成理论,并依据后来的研究成果不断加以完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民族形成理论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传播到俄国。列宁根据这个理论和俄国的民族情况,对俄罗斯民族形成有过深刻的论述。特别是在1913—1914年列宁和斯大林对民族形成问题作出了独特的理论概括。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成理论开始传播到中国。解放后,我国学术界对民族形成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争论。人们在民族形成的时间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这与对  相似文献   

8.
阅《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丛大川同志《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斯大林式的辩证唯物主义吗?一兼答穆志强先生》一文后,获益匪浅。笔者此文进一步探究斯大林哲学框架暇不掩瑜的鲜明特色。为了全面展示斯大林哲学框架的基本特征,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的整个膻变过程进行一番历史的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马克思来命名,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哲学在其中居首要地位。在马克思那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作为其哲学构想的两大要素在他最早的著述中便已初见端倪。1837年,弱冠之龄的学子马克思曾教书其父,预言式地挑明了自己未来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执政的核心理念。这既体现出我们党躬行笃实的亲民风格 ,也是国家建设与党的建设并优发展的最好结合点。所以说 ,解决好这个问题 ,就解决好了党的存在、发展的目标问题 ,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问题 ,党的力量之源、执政之基问题。   一、为什么现在突出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众所周知 ,从马克思到列宁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一脉相承 ,一以贯之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斗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哲学思想能否简单称之为"斗争哲学",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否有关,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在1957年1-3月间毛泽东发表的一些讲话特别是<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对斯大林光讲社会主义社会中对立面的斗争而忽视对立面的统一,忽视对立面的相互联系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提出了批评.毛泽东更看重的是对立面的统一即同一性,而非对立面的斗争.因此,不能简单地称毛泽东哲学思想为"斗争哲学",斯大林哲学思想才是真正的"斗争哲学".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学习与研究中,长期以来人们对恩格斯和列宁的唯物主义思想比较注意,而对于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则重视不够。其实,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奠基者,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极为重要的论述,对于人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至关重要。同时,只有了解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思想,并把它同对恩格斯、列宁等人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了解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全面、完整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所以,开展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个很值得重视的课题。从近些年来国际国内哲学界的状况来看,围绕马克思如何看待唯物主义问题,人们也是很有争议的。在我国,有的学者提出,马克思认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都是片面的,因  相似文献   

12.
人本主义、科学主义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后期以来,如何界定马克思哲学的本质,一直是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难题。与西方哲学发展中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二元对峙相一致,在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阐释模式。两种模式之争,成为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因此,从理论上界划两大阐释模式的深层逻辑难题,澄清马克思哲学的本质规定,这是实现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的理论起点。  一、国内实践唯物主义讨论中的两种倾向  80年代以前,国内马克思哲学研究主要是从斯大林体系出发的,而斯大林体系关于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更多具有科学主义倾向1。在这一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理路。后者从康德到黑格尔始终坚持着建构主义理论倾向,即我们只能认识自身建构的世界。在观念论的传统中,康德、黑格尔与马克思都是建构主义。黑格尔用概念来构建和理解历史,马克思借助费希特富有主动性的主体来构建资本主义世界,从而使主体能够认识和改变这个世界。从这一意义上说,马克思是一个观念论者。因此,恩格斯所开拓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哲学思想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在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人们对产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三种可能的态度:回到马克思;告别马克思;创造性地诠释马克思。本文认为只有第三种态度才是恰当的。因为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精神变迁的迫切需要。在以往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讨论中,无论是实践还是辩证法,人们都未能充分地发掘出它们在整个马克思思想中被赋予的深刻意义及二者之间的真实关系,这不能不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马克思哲学内在精神的领悟与把握。因此,有必要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有关思想。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列宁加以发挥了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斯大林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范畴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了详尽的阐述。这是斯大林对唯物史观的发展的重要贡献。但是斯大林对唯物史观的解释,也还有一些不够确切的地方。本文就斯大林在发展唯物史观中的重要贡献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中明确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马克思所讲的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②而人们的实际活动,主要就是物质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③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下过明确的定义。斯大林的贡献在于他对社会  相似文献   

16.
价值哲学的发展,是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实践价值哲学的诞生,是价值哲学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实践价值哲学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关于实践、实践标准的一系列论述的启示下诞生的。这些重要论述,为实践价值哲学的创立指明了方向,也是实践价值哲学创立的重要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并将之运用于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毛泽东一贯高度重视哲学的作用。认为革命和建设都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毛泽东将哲学转化为能够为人们具体操作的一系列方法论原则,使哲学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武器,实现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理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根本的"逻辑转换",那就是从主观逻辑的立足点转到一切从客观逻辑出发。马克思使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虚无缥缈的观念世界转向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他的哲学立场转换大体经历了从唯心主义的理想主义转向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然后又从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旧哲学那种超人、超自然、超历史、超阶级的"无立场"哲学转向现实的人的立场、立足于工人阶级认识改造世界的需要来实现哲学革命。坚持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合乎逻辑的哲学变革的基础或根本逻辑。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哲学完全没有把握生活的根本逻辑或生活本质,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是它们的必然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19.
赵绥生 《理论界》2010,(2):95-96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开始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进行反思,认为该教科书体系是在斯大林主导下完成的,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有必要进行体系重构。而事实上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与列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点却向来被学术界所忽视。长期以来我们责备斯大林所主导苏联教科书体系,实际上并不是斯大林初创。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应用和推广这一观点,同样来自列宁。  相似文献   

20.
哲学史上曾长期存在哲学与人民关系颠倒的现象,哲学家们以理论活动为原型构造哲学体系,蔑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马克思哲学的形成过程是确立新哲学立场和方法的过程,马克思指出真正的哲学是人民的产物,与人民的生活实践密不可分.马克思超出社会分工眼界的局限,把无产阶级作为人民的主体,在现实劳动及其社会条件的基础上建构哲学.李大钊、李迭、艾思奇、毛泽东等都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人民实践关系的研究,我们在新世纪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应该自觉克服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凸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植根于人民的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