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着大量失信现象,加大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信用文化丧失的结果.大量的经典信用文化和现代信用资料证明,信用文化在提高全民族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改善我国信用状况、建设现代化信用体系上.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2.
温新德 《学术论坛》2007,1(3):101-104
资本是可以增值的价值,虚拟资本是可以带来货币收入的价值符号。资本是人类劳动的具体凝结,虚拟资本是经济主体在信用活动中形成的价值索取权证书,是一种抽象的价值符号。虚拟资本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动态的,银行存款货币是虚拟资本的重要表现形式。从本质上看,虚拟资本是信用关系的载体,反映授信主体和受信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论文从劳动价值论出发,依照马克思关于资本与虚拟资本论述的逻辑架构来分析虚拟资本的本质和表现形态,揭示虚拟资本所具有的虚拟性质和资本性质。  相似文献   

3.
伦理信用与信用伦理是两个虽有密切联系但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目前学界许多人在许多情况下把二者等同起来使用,造成了实际上的用伦理信用取代信用伦理或者用信用伦理代替伦理信用的局面,给我国信用问题的研究和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试图在廓清伦理信用与信用伦理概念的基础上,揭示二者之间的区别及其意义,进而提出当前我国信用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何志扬  熊莉萍 《理论界》2005,(9):165-166
政府信用决定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它在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地位和作用。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政府信用存在诸多问题,政府信用缺失较为严重。本文列举政府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从政府管理体制层面剖析了存在的原因,并就如何建设政府信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关系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有效整合。根据动力机制与核心结构的不同,大致可将发达国家的社会信用建设模式分为三种:以市场化运作为核心的美国模式、由政府推进的欧洲模式、依靠行业协会的日本模式。引入SCRR-E信用体系生态模型,从结构、内容、规则、功能四个维度对三种模式进行横向比较发现,三种模式各有其优劣。探讨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之路,必须充分考虑到我国现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生活正在被信息技术所改造,这是一个既令人兴奋而又令人忧虑的时代。作为社会行动载体的"虚拟技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更新着人们的社交网络,影响着人们的媒介化生活方式。处于"移动浪潮"阶段的"网民社会",存在着许多虚拟生存问题,面临各种技术社会的危机和挑战。只有了解和正视了人类虚拟社会生活的现状和前景,才能更好地预测和把握当代社会的本质及走向。  相似文献   

7.
李嘉美 《理论界》2012,(8):38-40
随着我国与国际接轨速度的日益加快,"信用经济"这一新兴词语已在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2010年沈阳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展开。打造"信用沈阳"形象,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实现沈阳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构建"和谐沈阳"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沈阳将完善三大信用主体,全力打造信用政府、信用企业和信用个人制度建设,建设五大信用系统,促进信用沈阳建设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8.
始于符号,终于符号的信息处理——即虚拟实践是人类新的实践方式。虚拟实践是人的虚拟本质形成的基础。文章提出虚拟本质是分析人的本质的新视角。虚拟本质是人的现实本质分化发展的结果,人的现实本质和人的虚拟本质共同构成人的本质。文章最后从法律、道德及管理角度给出指导网络虚拟生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所谓的信用文化,是指与信用相关的道德风俗、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非正式约束。信用文化不同于法律、条例等正式约束。建设信用文化是社会主义信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在工业化、知识化和全球化异常复杂的背景下,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我国  相似文献   

10.
社会信用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主体较强的信用意识是促进信用建设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我国信用管理应在政府监管下,建立个人信用管理与企业信用管理两个系统,利用高新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建立起功能完善的信用数据库。通过加快产权制度、企业破产制度、信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最终建立规范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最近韩国成均馆大学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生活儒教"实际上就是"生活儒学"。"生活儒学"是由中国学者提出的:大陆以黄玉顺的"生活儒学"为代表,台湾以龚鹏程的"生活的儒学"为代表。"生活的儒学"主张将既有的儒学运用到当代生活中去,但会带来严重的问题:既有的传统儒学由形上学和形下学两个层级构成,其形下学的帝国伦理政治哲学是原教旨主义的,而其形上学的心性论人性论则是先验论的,都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生活。因此,"生活儒学"主张超越传统帝国儒学的"形上→形下"架构,揭示更为本源的"生活存在"观念,在这种"大本大源"上重建儒家的形上学、形下学,从而有效地解决现代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2.
虚拟社区作为网络空间中的社群组织和网民共同体,其社会行为充满了复杂性和混沌性因素.为了寻求虚实世界的"在线和谐"的理想社会秩序状态,就必须利用一切积极的传播手段,不断地调整网络行为目标和引导网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从而改变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和互动关系.促进"在线和谐"是使虚拟社区实践朝着良性运行方面转向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使虚拟现实性真正得以在赛博空间中实现,以及使网络技术工具对现代生活体系的塑形作用得以彻底发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传统经济以"理性人"的假设为前提,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人"自我实现"的要求,但人的发展是片面的,物的增长与人的发展是相互分离的,甚至是对立的。随着虚拟时代的到来,财富创造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第一,走出"以人为手段"的巢臼,注重人的发展和完善,强调人的目的性与财富的人属性,在实现财富创造的同时实现人的发展目标;第二,实现把每个个体看成最为可贵的社会财富,人的才能在创造财富的智力劳动中得到尽可能自由的发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朱丽霞 《北方论丛》2003,4(3):74-78
以《稼轩词)为代表的辛稼轩作品,其蕴含酒神精神,是极其丰富而富有生命力的,对后世的影响至深至巨。从他的作品中追导其生命苦痛的根源,原来正是其酒神精神导致了他人生“悲剧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未决羁押制度存在着逮捕未与羁押实行分离、羁押场所侦查化、超期羁押、羁押适用率高等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完善。文章从我国当前未决羁押制度的现状出发,对存在的弊端及其原因进行剖析,并以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为标准,在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林英德 《江淮论坛》2005,(4):130-135
贵尚"巧似"成为晋宋之际尤其是元嘉时期一股重要的文艺风尚,它同时体现于诗和画这对姊妹艺术之中,这不仅可以从刘勰、钟嵘以及宗炳等的批评著作中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可以从当时代表作家的作品中得到证实.我们看到,"巧构形似"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其基本审美取向是以自然景物作为主要表现对象,追求作品中的景色与自然形态的景色的高度一致和相似."巧似"既是诗画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又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即自然山水日益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17.
现实社会中人的主体性是人性中最集中地体现人的本质的部分,人的成熟的主体性就是人对自身认识以及实践行为、能力的自由把握和驾驭,是对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超越,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虚拟世界"认识系统极大地增强了人作为主体的力量,提高了人的认识活动效率,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增长了人的知识创新能力.促进了人的思想观念乃至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拓宽了人的交往范围和扩展了人的交往能力等等.网络积极主体是"有涨落前途的种子",他们的移情能量才能产生"蝴蝶效应",他们在文化上的创造能同化、融合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差异,传播并发展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苏轼"人生如梦"观,形成于任徐州太守时期,定型于"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时期.苏轼的"人生如梦"既不仅是一般文人在政治坎坷时期的自我排遣,也不仅停留在陶渊明式关于生命短促的慨叹上,而是在大乘佛经尤其是<圆觉经>的影响之下,在参究佛家"如幻三昧"中的梦觉不二含义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儒佛整合式的生命体验.这一生命体验渐老渐熟.这表现在他以如梦观整合、升华了他的人生思想,并始终保持一种亦儒亦佛,非儒非佛而又圆融统一,超然离执而又积极用世的态度去看待人生.  相似文献   

19.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探索。文章从居民收入水平、消费断层、居民消费行为、制度安排以及消费观念与政策五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制约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结合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消费环境、理顺管理体制、研究消费热点、做好制度安排和加强信用法制建设五个方面的发展策略,阐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消费信贷体系需要政府、银行和居民等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健康、顺利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实践美学要在“本体论”上继续拓展,可能的方向之一,就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这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生活实践”的哲学,是回到生活实践的哲学。从现象学的哲学视角来看,这种“现实生活”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统一,人类正是置身在“生活世界”内,并与“生活世界”互动的一种感性生成的现实存在,它最终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审美精神。由这种哲学思维范式出发,就可以将理论哲学的视角回归到人类生活实践本身,将主体与客体二分的视角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本质直观,将感性与理性二分的视角回归到现实生活的本真呈现,将传统美学的视角回归到“生活美学”(PerformingLiveAesthetics)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