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绿色政治从内涵和外延上均超越了西方的绿党政治与生态政治,既包括了人与环境的生态化以及人与社会的生态化两个维度,又凸显出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核心动力的中国特色。在绿色政治的理念层面,包含了将生态文明融入执政思维的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最新成果;在制度层面,把生态问题纳入到政治制度体系当中,形成以环境为对象与内容的制度设置以及政治制度体系之间关系的有序化;在实践层面,包括政治系统的生态化建设实践以及政治生态建构的实践,具体体现在制度制权、反腐建设以及廉政建设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学批评是一种以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为研究目标的文学研究流派。它不拘泥于其他文学批评流派的单一学科研究模式,将研究视角指向人类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的各个角落。本文从西方生态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沿革出发,在分析其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当代西方生态批评的价值取向、研究文本转移、跨学科研究态势及其跨疆域比较研究等方面对其最新发展趋势展开深入分析,旨在为构建一个以生态学基本概念和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以人类社会自然生态与精神生态协同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新型学科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自然生态到产业生态——论产业生态理论的科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国民经济中各行业集合的产业,是一个典型的人工自然系统。从个体、种群、群落和系统四个层次的要素对比分析发现,产业这个人工自然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诸多的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把产业看做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借助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学理论和方法来建构产业生态理论。通过自然生态与产业生态的同构性比较为建构产业生态理论提供了可靠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基本标志,倡导一种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以生态伦理为道德标准,以绿色技术为载体的生态时代已经到来。生态时代之于法律的意义就在于其引致了法律的全面变革,型塑生态化的法律与塑造以理性生态人为表征的全新的人之形象势在必行。法律可以理解为是广义上社会契约的文本形式,不同契约理论下的主体假设是不尽相同的,因之需要借助契约理论主体假设的演变为线索,从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面上探讨生态人模式,首先塑造一个抽象的理想类型的生态人,然后再还原一个生活在真实世界的生态人,终极目标希冀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达致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5.
生态文明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存和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新概念和新战略的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在借鉴国外经验和分析国情省情的基础上,云南省要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必须确立和实施环境优先、生态立省,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应成为包括生态相对独立领域在内的"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6.
现代民主政治的生态学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政治生态理论提倡用系统的、生态的、差异的、联系的、非线性的观点看待政治现象 ,把政治现象及其社会环境视作一个具有互动关系的有机整体 ,通过理论建构和理论推动 ,希冀实现政治体系从无机政治向有机政治的根本转变。本文用生态学的观点分析现代民主政治 ,着力于探讨民主、自由与宪政等政治价值观与运行机制之间存在的互动机理 ,揭示它们之间内在的生态关联 ,以实现民主政治与自由和宪政的生态联动  相似文献   

7.
城乡生态融合发展,既关系人民福祉,也关乎民族未来,是“国之大者”。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察,城乡生态融合发展遵循自然生态本质与社会经济本质的辩证统一、自然生态关系与社会经济关系的辩证统一、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辩证统一、自然生态生产与社会经济生产的辩证统一。从中国发展实际考量,城乡生态融合发展蕴含城乡生态共富的价值追求、城乡环境正义的价值诉求、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价值担当。因此,需要在城乡“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融合发展的绿色框架之下研究城乡生态融合发展的实践向度,以“生态”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纽带,促进城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领域的绿色化转向。  相似文献   

8.
借鉴和采用文化生态学的学科范式与理论方法,对孕育生成沂蒙红色文化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学意义上的考察,从"文化与环境"的关系角度,探讨沂蒙红色文化的特殊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的来源.与其它区域红色文化不同,沂蒙红色文化是以普通沂蒙大众为主体的红色文化,这与作为革命根据地的沂蒙山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人文生态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9.
生态校园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狭义的生态校园就是以建设绿色校园、园林式校园为典型,即只重视校园外在环境的生态化、绿化。而广义的生态校园至少应该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外在环境层,即狭义生态校园的定义所指的部分;其次是处在校园中的人与人的生态,即关系的生态,也就是校园这个社会小环境的社会生态;再次是人与自身的生态,即处在大学校园的个人,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存在自我精神的生态,只有一个实现了自我精神生态的人才能实现社会的生态以及整个校园环境的生态。反过来说,要实现整个大学校园的生态,校园外在环境的生态是基础,校园社会环境的生态和个人的精神生态才是根本。  相似文献   

10.
环境危机使人类不得不审视自身,加强生态意识。生态运动和文艺思潮的合流强有力地冲击着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已经打开一片新的视野。生态文艺学将以其独特的方式促进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及精神生态的平衡,并在这一过程中“绿化”自身。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生态新人”是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价值取向与目标愿景相契合的“绿色公民”或“社会主义新人”,具有政治思想立场上的坚定性、生态保护意识上的积极性、生态活动实践能力上的成熟性。在基本意涵上,“生态新人”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是对社会主义事业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境遇、迈向更高社会文明层次的现实要求的理论回应,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民性。在理论基础上,“生态新人”具有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理论与实践、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三方面基础,呈现出理论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在培育进路上,“生态新人”需要环境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交互、环境公民社会建设范围与力度深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积极推进三个方面协同作用。经由三维论析,“生态新人”及其培育工作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将得到清晰呈现。  相似文献   

12.
生态的政治化与政治的生态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从生态问题到政治关注这一全球发展态势的透视 ,以及对当代我国社会生态与政治交互作用的分析 ,强调生态问题和政治的紧密关联度。揭示了生态问题对我国政治层面的影响 ;从理论上厘清了我国生态政治化过程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提出了解决生态政治化问题的途径是采取综合性措施 ,努力促进政治生态化 ,从而提高我国政府、群众、个体在政治维度上对解决生态问题的关注程度  相似文献   

13.
从生态伦理视角来探索当代消费文明,以反映主客体交互文明为主要立足点,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目标。那么其内涵应包括:传统消费观念与生态伦理理念相融合形成新的消费观,消费实践与生态生活的联系促成消费方式的生态化、文明化。由此,要推进生态消费文明建设,从消费主体来说,应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从消费对象来说,应优化消费结构;从消费方式看,应引导生态化的消费方式。  相似文献   

14.
民族文化生态建设与文化软实力及法律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代生态环境的内涵应包括自然生态环境与文化生态环境两重含义。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和开发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也关系到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民族文化生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创新都有着密切关系。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是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新要求。  相似文献   

15.
李萍  王伟 《学术月刊》2012,(4):90-95
检视和比较中西方关于生态价值问题的研究文献,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将其引申扩展到探索生态价值的致思路径是:沿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线索,从经济系统、生态系统和生态经济系统考察商品总价值、生态总价值和商品价值总量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数量变化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由低到高的提升,商品总价值、生态总价值和商品价值总量三者之间呈现由同向递增变动到无序变动、再到更高层次的同向递增变动的趋势。在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生态问题的状况下,重新认识和理解生态价值问题,将有利于改变当前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过度单一的局面,有利于转变人们对自然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的传统发展理念,有利于有效推动自然资源定价和参与市场化治理,并为其提供理论基础,从而使自然生态环境能够被科学、合理、协调、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层次性与艰巨性的特征.认识其层次性,要求我们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在不同层次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认识其艰巨性,则可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建设生态文明应将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和模式作为现存文明形态的一个要素吸纳进来,将经济活动生态化,在此基础上实现文明发展模式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尤其是价值现等方方面面的根本变革,最终使工业文明跃升为生态文明形态.当前,我们应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在作为理想的生态文明形态的引导下,促进现实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晏辉 《河北学刊》2006,26(1):28-34
环境在本质上属于文化的范畴,是由人的对象化活动及其产品所构成的人的生存空间和意义空间。作为过程, 它表现为自然的人化;作为结果,它表现为人化的自然,健康的环境乃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统一。必须基于价值与文化的维度研究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参照,以他人、社会甚至代际利益作为评价环境的价值尺度,并以追求和谐与幸福为旨归。环境哲学的人文生态学转向乃是人类在解决自然生态的进程中求助于人性化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人类正确对待自然的观念方式、政治方式、制度方式和行为方式是解决自然生态的根本出路,也是试图拥有真正人的生活的一种努力。重建人文生态具有双重效应: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文化基础;为追求人的身心和谐与心灵净化提供现实基础。本文在梳理生态学的人文生态学转向及其限制、环境哲学及其局限的基础上,试图寻找造成环境问题的社会设置基础,主张构建人文生态是解决生态危机从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道路。  相似文献   

18.
生态化技术创新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一种新的技术创新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生态文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相契合。本文从自然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人的生态化等方面探讨了生态化技术创新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论制度文明与生态文明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类社会的文明不仅仅只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还包括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文明可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提高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水平 ,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人类文明进程的向前推进 ,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产业系统代谢是连接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重要纽带,因此,产业生态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梳理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基础上,产业生态化研究要综合运用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等相关理论,并以融入社会经济因素的物质经济代谢分析拓展已有的分析方法。围绕我国产业生态化实施路径选择,以促进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良性互动为目标定位,强化"让市场说出生态真理"的运行机制;并在时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差异化发展,统筹整体与局部、现在与未来的产业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