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恨水编辑过很多种报刊 ,他认为 :报刊编辑肩负着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 ,其思想意识决定着报刊的政治水平 ;报刊工作是一种教育工作 ,报刊工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能客观公正 ,甘守寂寞 ;具有丰富的学识和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 ,精通编辑工作的各种技能。  相似文献   

2.
著名作家沈从文在二十多年的文学活动中,创办、主编过多种报刊。他认为报刊是一种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要想办好报刊,就必须准确定位,明确编辑方针,按报刊自身固有的规律运作。编辑既要尊重作者,又要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既要满足读者需要,又不能迎合读者的不健康趣味。一个优秀的报刊工作者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优美的文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的报刊活动贯穿着鲜明的社会启蒙色彩,他主张报刊作为一种舆论工具,在引导社会变革的时候,要具有明确的编辑宗旨,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认为个性和风格是一个刊物与其它刊物相区别的标志,编辑具有创造性是所编报刊成功的关键。他主办的报刊能够顺应时代要求,紧密联系实际,在与对手论战时,善于抓住对方的要害,坚持不懈地反复揭露和抨击。他善于为刊物造势,吸引读者注意力,通过有效传播方法的运用,增强刊物的宣传效果,以坦诚的胸襟赢得读者的支持,调动集体的力量提高刊物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人类逐渐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其中也包括报刊的编辑和出版。网络时代报刊编辑工作者必须大胆创新,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5.
朱光潜先后创办和主编过多种报刊,他认为报刊的主要功用是报道新闻和引导舆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一定的新闻自由是报刊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他主编报刊追求个性,注重整体设计,主张开门办刊,理论与创作并重。他要求编辑工作者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对工作极端负责,尊重作者劳动,编辑要在满足读者阅读需要的时候,对读者进行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6.
从诗词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谈起,然后从诗词的声律艺术、概括艺术与文章标题的制作;诗词与语言修养;报刊错例举要;两个极端和误导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报刊编辑学习古典诗词的意义及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人类逐渐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其中也包括报刊的编辑和出版。网络时代报刊编辑工作者必须大胆创新,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8.
抗战期间,孩子剧团以"抗战救国和联合抗敌"等为主基调,编辑《孩子剧团从上海到武汉》《儿童副刊》《抗战儿童》等书籍报刊,不仅在沦陷区影响巨大,也有力促进了国统区儿童报刊书籍的发展,对当时全国儿童书刊的繁荣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五年间,孩子剧团制定的"集中精力,宣扬自我""抗战第一,团结至上""反对独裁,联合抗日"的编辑思想凸显战时倾向和审美趣味,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编辑工作是新闻出版系统中的重要环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编辑的素质很大程度地决定了报刊的质量。现代报刊的快速发展对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素养,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精湛的专业技能修养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等。  相似文献   

10.
瞿秋白兼有政治家和文人的双重身份,新闻编辑工作是瞿秋白革命事业的一部分。瞿秋白在短暂的一生中,创办、参与和主编了《新社会》、《向导》、《新青年》、《热血日报》、《红色中华》等一系列进步的党报党刊,多年的新闻编辑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办刊经验和宝贵的编辑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明确的办刊思想和指导方针;坚持报刊文章的真实性原则;提倡报刊文风要通俗化、大众化,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群众,避免教条主义;依靠群众办报,走群众路线,着力建设和培养工农兵的编辑通讯队伍。瞿秋白的新闻理论与编辑思想是其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教育思想与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的教育家。他敢于对当时的教育体制提出质疑,提倡终身教育,主张教育宜放长及于成年乃至终身;化社会为学校,实行全民教育;谋求各种教育之间的联系和综合统一;主张创新教育。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在全社会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程光炜 《南都学坛》2004,24(1):63-69
表现伟大的时代性题材与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相统一,是茅盾文艺观最突出的特色。文艺要为人生是他一直努力的方向。建国后茅盾文艺观受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发生了曲折的变化,概括起来即:1949至1955年间丧失主体意识的盲目附和;1956到1959年,他开始用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反省社会和文艺的弊端,但很快又被迫转向"表态"和"批判"状态;60年代中期之前,他关注与支持"中间人物论",主张历史剧应该"古为今用",但强调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辩证统一;"文革"中,茅盾文艺理论和批评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又逐渐出现复苏迹象。茅盾文艺观的自相矛盾,在他解放后出版的著作中有极其生动的表现。茅盾虽然强调文艺反映社会重大事件,但重心明显向着强调文学作品的艺术规律和艺术性的方面倾斜。这种主张虽然与当时轻视创作规律的流行理论不协调,但却反映了茅盾顽强的艺术信念。眉批是茅盾当时一种更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创作,它是对不能自由创作的时代的无声抗议,也是一种高度的自我扭曲。  相似文献   

13.
痛苦的求索--20世纪30年代末何其芳的创作转型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年代末,何其芳的创作危机阶段性来临,《画梦录》模式濒于枯竭,何必须寻找新路;不久,他变得像鲁迅一样激越,开始"叽叽喳喳"发议论,新的话语模式来得如此强烈,震惊了国统区的话语环境,他成了一个不受欢迎者,他感到孤独,他需要换个环境--一个全新的适合他创作的环境,他选择奔向北方.何其芳的延安之行,并不全是政治原因,文学因素同样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历代评论家对李贺诗作风格的定位问题评论颇多 ,意见大相径庭。一方面 ,有的评论家把李贺与李白、杜甫等有唐一代大文学家相提并论 ,超出了李贺自身的文学贡献 ;另一方面 ,有的评论家把李贺与杜牧、李商隐等中晚唐诗人归于一类 ,又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有的评论家抱有一定的偏见 ,对李贺及其创作持一种贬损态度 ,这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在这些评论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更趋于合理的定位标准 ,并把李贺与其历史实际结合起来 ,综合历史评论家的论述 ,剖示并确认李贺诗作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 ,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文山是我国“五四”前后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他对无政府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一方面成立无政府主义社团和出版刊物,翻译国外的无政府主义著作,另一方面发表阐释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论著,提出“建设的无政府主义”,多方阐释“无政府共产主义”概念,对无政府主义的“暗杀”与“暴动”进行合理性解释。他自始至终坚信无政府主义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践与理论多有批判。  相似文献   

16.
曹操有“好杀”的一面 ,更有得人心的一面 ,他大度豪放 ,明大理 ,识大局 ,用人“唯才是举”,实行屯田 ,严于执法 ,打击豪强 ,体恤民情 ,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因此 ,对曹操应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7.
康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的散文创作可分为五个时期来考察:(一)求学和求仕时期。多模拟前人之作,但慷概任气、纵横奔放已初露长于议论的特点;(二)耕读时期。逐渐从奔放粗率向雍容典雅转变,日趋蕴藉深厚;(三)初入仕途时期。此时散文布局谨严,说理透彻,行文纡曲,运笔柔婉,风格趋向稳定和成熟;(四)转宦七州时期。是为其散文创作又一丰收期,艺术上也达到纵笔自如、无意不达的地步;(五)京官生活时期。晚期他不多的创作中也体现出概括精炼、议论纵横、气势磅礴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孔德创立社会学的标志性卓越贡献为:第一个提出社会学的概念;第一个标榜"爱、秩序、进步"的社会学研究目的;第一个以其"社会静力论"、"社会动力论"两大板块,确立为现代社会学公认、或启迪了现代社会学调整发展思路的社会学研究基本领域;第一个集成了社会学特有的实证研究方法体系,并为现代社会学所广泛接受运用与极大拓展。深刻启示了思想创新的人格要件与文化环境要件。  相似文献   

19.
庐江何氏本为魏晋之际兴起的"小族",及至东晋南朝,其家族门第不断上升,成为门阀社会"高胄"、"荫华"的显赫门第,维系了二百多年的兴盛局面。究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关键在于其家族之婚姻与仕宦。就其婚姻而言,自东晋至宋、齐,何氏家族相继与诸皇族联姻,成为士族社会中的外戚世家。这使得何氏家族长期获得皇权的护佑。此外,作为高门士族代表,何氏家族虽不乏风雅名士,但各时期其家族都有致力事功的政治人物,如东晋之何充、刘宋之何尚之、萧梁之何敬容等,从而确立起其家族的政治地位。  相似文献   

20.
明朝的灭亡,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危机的总爆发,而且也是道德危机的总爆发。顾炎武以一种历史的自觉,深刻反思明王朝覆灭的教训,致力于探寻中国社会道德文明之重建的道路。其道德伦理思想具有三个重要特点:第一,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对传统社会的负面国民性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批判,发近代学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之先声;第二,不像宋明道学家那样讲玄之又玄的高妙道德“境界”,而只给人们预设了一个“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第三,他反对朱熹所说的对“狂者”要加以裁抑的观点,认为“大凡高迈亢爽之人易于入道”,主张带有个性解放意味的豪杰精神。这一切,都是顾炎武的道德伦理思想中的值得重视的近代性因素,是中国传统伦理学从道德理想主义向着经验主义或现实主义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