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诸子散文,衣披万代,影响深远.本文从天道观、人性论、政治观、文艺观、文章体制、语言风格、论证方法、文学性等八个方面,对其中影响最大的《论》、《墨》、《孟》、《庄》、《荀》、《韩》六书,作了简明扼要而又较全面、系统的综合比较,以期对准确把握以上各书的特点及先奉学术发展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先秦寓言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战国时期出现的群落型寓言故事则是其发展到高峰的标志。本文先从战国时期行文的夸饰风气、寓言文体自身发展要求及创作主体的动机等三方面探讨诸子散文中寓言群落形成的根源。再具体从《诗经》、《墨子》、《战国策》等文学作品中简单博喻发展以《庄子》、《韩非子》为代表的诸子散文中寓言群落形成过程缕出脉络。旨在对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群落的形成进行粗略的梳理,以便进一步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3.
从《论语》、《孟子》和《荀子》的关系来看,先秦儒家(以孔孟荀为骨干)的思想结构为"学、政、道"三位一体,其中最关键的是"学"在这个思想结构中的开端地位。儒家以学的方式保存和重建了整个世界,同时也以学的眼光去打量世界。  相似文献   

4.
先秦诸子性命论及其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胜高 《南都学坛》2008,28(5):61-66
先秦诸子性命论,关注于命从何来,性为何质。儒家以道德判断之,成德性之说;思孟学派认为命自天降,因天有道德之论,故命当因天德而性善;荀子弃先天道德而言性,故以为恶;杨朱、告子不以道德审视之,认为命为生命,性为自我,当顺命贵生,以全生性;道家则以天道审视之,认为命与天、地同生,三者皆须顺应自然,当安命以全天性。诸子取舍不同,成为不同学说理论体系差异之原因。  相似文献   

5.
《南都学坛》2018,(1):24-30
《鹖冠子·天权》篇不是记载鹖冠子思想的文章,而是战国末期兼容黄老之学的兵家作品。它的主要思想是:提出全面了解客观情势以免贻误军机;用兵要效法天道、遵循天地人三才的特点,要运用五行五音以取胜;效法先王,以德化民。《天权》篇与《鹖冠子》、黄老之学、先秦兵家有密切关系,其天道观、君主施政效法天道、配合五行论、君主保形养神论、重知、运用天地人的三才观等主要思想均与战国时期黄老学说、先秦兵家等流派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它提出的絜天地而游境界说应受庄子学派影响;重视全面掌握知识是受荀子解蔽说的影响,反映了战国末期百家学说互相影响、海纳百川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有争鸣之势,必有论辩之文。诸子欲“以其道易天下”。遂“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作为中国社会政治影响极大的儒、法学说,《孟子》和《韩非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孟子论辩,服膺于自我精神高度,辩说过程呈现一种向心式回归过程,其论辩艺术依托自己强有力的完善的儒家理论体系,将论辩焦点归结到自设前提上来驳倒对方,“理懿而辞雅”。韩非则秉从功用,论辩艺术呈外向型特征,即将论辩的问题和观点借助独特的逻辑形式和修辞艺术,使其实证化、外在化,风格“峻峭”。二者的艺术风格根源于不同的文化性格,而这又都注入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性格之中,故对其论辩艺术的研究,其意义便远不限于其论辩本身  相似文献   

7.
方琳 《南都学坛》2011,31(1):123-125
孟子与荀子的人生修养论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比较:人生修养的理论基础、理想人格、修养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比较发现,虽然两者人生修养的理论基础、修养中的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所设立的理想人格、修养的目标和内容都是一致的,这充分显示了儒家人生修养理论的共性——重视道德修养并推而广之,达到天下"仁政"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古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铭言,今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宗旨,教育的成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至今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却又无法回避的的问题。而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中似乎含有一些至今仍有借鉴意义的东西,本文以《礼记》为主线,结合先秦儒家诸子的思想来探讨其"学"与"教"。  相似文献   

9.
战国三大历史散文比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恩想倾向、体例、记言、记事、记人及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方面,对《左传》、《国语》、《战国策》作一动态性的综合比较审视,以期更准确地把握各书的独特风貌,揭示战国散文艺术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11.
法家以重“法”而称于世。梁启超说:“其发生甚早或竟在儒家前”,其确立则在儒墨道之后[1](p78)。春秋至于战国,其代表人物多直接参与政治,为相于各诸侯国,如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等。而立言者则有慎到、韩非,又“《管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与作文》2007,(2):33-36
公元前233年初的一天晚上,秦王赢政在自己的寝宫秉烛夜读,当他翻阅到刚刚送来的两册书《孤愤》、《说难》后,不禁拍案叫绝,说:“啊,寡人要是能见到此书的作者,与他畅谈,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第二天,他让人叫来当时任廷尉的李斯,让他看自己刚读过的这两册书,询问是何人所作。李斯阅后马上禀告:“此人是臣的同窗。”没想到,一心想征服天下的秦王为了得到此人,竟然要下令攻打韩国。这个人就是韩非子。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接受学角度认真考察了《孟子》、《庄子》中的孔子形象,并与历史上的孔子加以对比,认为《孟子》对孔子进行了“圣化”,《庄子》则进行了“寓言化”,尽管两者中的孔子都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但他们那种不拘泥于历史、主动拿来、为我所用的态度却是一致的,在治学方法上对后代亦有较大影响,可谓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4.
《人间世》全篇分两大部分:第一、二、三段无论是颜回之卫、叶公使齐、颜阖为傅,都是说的臣下如何和君主相处的事;第四、五、六段将散木与文木对照起来,说明惟无用可以保身。前一部分是全篇的基础,后一部分为全篇的归宿。如果说《养生主》所阐述的是一种广义的处世哲学的话,那末《人间世》所集中而充沛展开的并在《庄子》一书中作出了最为深入阐述的,乃是用世之危险,因而可以名之为一篇“无用世论”。戒慎之意可以看作是本篇第一部分的总结,而无用之用则是第二部分的点醒之笔。对于戒慎,自必趋向于无用,两部分的承接关系是显然的。前一部分中所说以虚为内涵的心斋,一宅而寓于不得已的行事方式,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的随任态度,形就心和的为臣之道,均已涵有无所用其能之意。后一部分乃是前一部分之延伸与发展。《人间世》是《逍遥游》以无用为大用、《齐物论》破除师心、《养生主》保身尽年诸观点的一个综合,并更加突出了以无用为用及保身思想所由产生的险恶的生存环境,而对戒慎意的强调以及对一些具体处世方法的阐述,则成为本篇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近三十年<庄子>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与柏拉图、卢梭、尼采、海德格尔等人身上,反现比较研究史的其他个案,<庄子>比较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尽人意.造成研究困局的原因有:翻译的局限、方法的制约、学科的疆域."循环往复、净化澄澈"也许是传统的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之外,行之有效的比较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学史家通常将先秦诸子文献划分为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三种类型,认为它们沿着“语录体-对问体-专论体”方向之演进。这种归纳整体上指出先秦诸子文体的发展历程,然而新材料为先秦诸子文体的具体演进带来新的认识。《论语》载录的主要是孔子的言论及其行为,但孔子的言论、行为还散见于《论语》之外的其它文献,这些文献可视为《论语》类文献。《论语》文本的真正特征在于言、行两录,其中记行文本的分量少,记言则占据主要地位,其记言文本又包括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三种形态,但除事语体外很少长篇大论。《论语》类文献一方面继承《论语》格言体、对话体与事语体这些形态,但又有所发展,具体表现为:一是语录体向长篇大论演进;二是语录体向专论体演进。《论语》类文献表明先秦诸子文体的类型是复杂的,其演进路径也是多元的,所谓三阶段说的直线式演进思路显然遮蔽了诸子文体多元演进路径的真实图景。  相似文献   

17.
《庄子》乡土想象的审美意蕴相当丰富,不仅是庄子阐释其玄奥哲理的典型意象,也是他对人类自然本性、生存方式的深刻思考,庄子以乡土为契机,开创了一个源远流长的乡土精神化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由于庄子和梭罗所处的时代和国度不同,继承的文化传统不同,其散文的思想内涵在颇为相似的三个方面均有很大差异:二者都崇尚自然,但其崇尚自然的含义却不全相同;二者都强调个人的价值和自由,但庄子的“为我”立场和梭罗的个人主义所体现的态度和追求的目标均不相同;二者都追求一种永恒的东西,但庄子的道和得道与梭罗的超验真理和“融于超验真理”均存在着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9.
在程门高足相继谢世,洛学无所折衷,复遭怀疑、歪曲与批评的两宋之际,尹焞以笃守师说为自任,使洛学的传承和传播得以保持其原初样貌,居功至伟。但尹焞的思想学术特色并非“笃守师说”即可论定,其对《论语》和《孟子》的诠释还蕴含着反对解经新奇、力求注解简当的整体原则,争取洛学社会政治地位、维护洛学纯正性的现实意图,广泛摄收汉唐旧注、宋儒新解的包容特点,推阐强化洛学思想命题、价值取向的学术旨趣。不过,他对“主敬”工夫论的发明,语焉而未详,流露出“心学化”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论语》《孟子》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世敦儒业的家庭环境,科举考试中的连登三第,中唐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与积极参与,都使《论语》《孟子》对白居易儒家思想人格的确立和生存哲学的建构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可以说,以《论语》《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真正构成了白居易生命的底色和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