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997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牛汝极教授撰写的《维吾尔古文字与古文献导论》一书。该书分九章,共计29万字。书末附有“新疆兄弟民族所使用的文字”、“突厥文起源新探”、“牛汝极主要论著简目”三个附录。该书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提出了新课题。众所周知,维吾尔族是我国各民族中文明较发达也是较早使用文字的一个民族。在我国历史上象维吾尔族这样使用过多种文字的民族也是廖寥无几。维吾尔文字学是维吾尔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牛汝极先生在他的著作中介绍了维吾尔人在历史上使用过的14种文字。他重点谈到了这些文字的起源、构成、被…  相似文献   

2.
暾欲谷碑     
用古代突厥如尼文字写成的碑铭,是人们研究古代突厥和回鹘社会历史的重要材料。公元1897年,被俄国探险队在距乌兰巴托60里的巴颜楚克图地区独乐河右岸所发现的暾欲谷碑,便是其中的主要碑铭之一。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十一世纪,在西亚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曾生活着阿拉美诸部落。考古学家们曾在这一地区发现了一些远至公元前九——七世纪的阿拉美文的碑铭。类似的碑铭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等西南亚地区也曾发现过。这就说明,阿拉美文当时在这条国际商道上曾较为广泛地流行过。  相似文献   

4.
察合台文是突厥语诸民族和突厥化的蒙古人使用的一种以阿拉伯文字为基础的音紊型拼音文字,14—20世纪通行于我国新疆和中亚以及印度北部地区。文章在介绍察合台维吾尔文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其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5.
自1957年第二期“人文科学杂志”发表了尼苏的“形象思维过程究竟是怎样的”一文后,本刊曾收到有关与之商榷的稿件,其中何铭绅就形象思维中有无抽象的问题提出意见与尼苏商榷。我们曾将何稿寄供尼苏参阅,尼苏阅读后写了答辩文章。因限于篇幅,这里仅能摘要综述,以供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证了“突厥斯坦”、“东突厥斯坦”和“维吾尔斯坦” ,得出的结论是 :一 ,所谓的“突厥斯坦” ,只是漂泊不定的 ,类似香格里拉那样历史地理概念。二 ,“双泛”传入新疆之前 ,无论是汉文还是当地民族文字史料中 ,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东突厥斯坦”这个词。三 ,就好比奥斯曼突厥人对“突厥”的历史集体地失去记忆一样 ,皈依伊斯兰教后的畏兀儿人的后代也对畏兀儿的历史集体失去记忆。这是内亚“伊斯兰化”后的普遍的文化现象。四 ,不要天真地以为“东突”分子对所谓“突厥历史”、“东突厥斯坦历史”和“维吾尔斯坦历史”仅仅是津津乐道 ,事实上 ,他们正是在“东突厥斯坦独立”、“维吾尔斯坦解放”的黑纛下开始了疯狂的民族分裂活动。  相似文献   

7.
我国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 ,学识渊博 ,学贯中西 ,一生著述宏富 ,涉及范围很广 ,在许多学科研究上都取得巨大成就。本文仅就陈寅恪在中外关系史研究上的成就和贡献 ,谈谈自己的看法。一陈寅恪多年留学国外 ,先后在日本、法国、瑞士、美国、德国等著名学府学习和研究。其时正逢西方掀起“东方学”和“汉学”热 ,与他交往的师友中 ,不少是这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加之 ,陈寅恪又掌握多种外国文字 ,尤其如梵文、巴利文、满文、蒙文、藏文、突厥文、西夏文、及波斯文等东方古老文字的掌握 ,即使是当代同辈的学人中也属罕见。特别是陈寅恪受到他祖…  相似文献   

8.
突厥始祖传说发微——论阿史那氏到突厥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厥”(türk)是历史上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亚洲古族,迄今仍被遍布中亚乃至西亚操突厥系语言的各族奉为共祖,其实,历史上的古突厥同现代操突厥语的各族是两回事,而突厥源出匈奴之说亦非学术定论。本文主要根据现存五种最古老的突厥始祖传说,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对于突厥的起源与形成问题,试图探求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新出版的三本突厥史专著评述韩香突厥学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早在19世纪以前就有了;然而突厥史的研究则在19世纪末之后才逐渐受到重视。过去在国外突厥学主要注重对突厥语言、文字的研究,对其历史则由于史料的缺乏,往往停留在泛论的阶段上。有关突厥史...  相似文献   

10.
巍峨挺拔的阴山山脉,横亘在内蒙古中部。它在我国北方民族的历史上有过特殊的贡献。在这里,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如匈奴、鲜卑、乌桓、敕勒、突厥、回鹘、党项、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都相继活动过,并且留下了他们的光辉足迹。在这里,曾流行过古突厥文、回鹘文、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藏文和蒙古文等多种民族的文字,也留下了他们灿烂的古代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阴山南北的广阔草原,为这些民族提供了活动的舞台,他们曾演出无数生动的话剧,尔后,历史老人让他们一个个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惟有蒙古民族,至今仍在这里聚居,并发挥着他们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王元鹿 《兰州学刊》2011,(12):124-126
对于东巴文字的研究,迄今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诸如东巴文字的发生、发展及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  相似文献   

12.
汉字从古至今的发展可划分为两大有本质区别的阶段,其分段的标志是隶书的全面形成。隶书形成之前,物象是字形系统的支配者,隶书形成后,汉字开始了以表达词的音义为标准的漫长的新体系建立历程。从各代出土文献看,秦汉以后,汉字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自然演化的、丰富复杂的、既多途探索又系统自我调节的发展历程,而对此我们还相当陌生。  相似文献   

13.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提出了形借理论,并列举出五组例字,这五组字或本为一个字,或本为依声托事,或一字为另一字之义项,皆非因形近而相借.  相似文献   

14.
王旭川 《齐鲁学刊》2001,(5):118-122
宋元刊平话中广泛存在着阴文这一特殊现象,而在明代刊印的章回与话本小说中阴文已消失。宋元刊平话中的阴文主要起醒目的提示作用,但是这种提示是针对说话人的,而非如明以后章回小说的回目等是面对读者的,因此可以从阴文在平话中的存在得出宋元刊平话是未经文人整理的说话底本的结论。阴文作为我国长篇小说发展历史中早期的一个现象,可以作为元刊小说的重要鉴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金玉甫 《殷都学刊》2003,(3):109-110
甲骨文时期各种各样的“简单符号” ,已不具有直接象形的含义 ,在以实用为主要功能的前提下 ,它的每个字都表达一个固定的含义。文字学家以甲骨文作为文字起源的一个有机部分 ,而我们将更多地注意它艺术构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胡芳 《云梦学刊》2003,24(4):86-88
20世纪以来,西方课程评价理论实现了从目标实现型课程评价到个性解放型课程评价的转变。个性解放取向的课程评价对我国的课程评价改革提出了现实的要求:在课程评价中采用弹性化的标准、人文化的手段和建立民主化的评价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支那名称的起源,许多著名的中西交通史专家都曾作过考证.有认为支那为西汉时的日南郡;也有认为是古滇国;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支那为秦一说.前两种观点是以中印交通线上的中转站为考察点提出的,后一说则是从国家的声威和影响出发来考虑的,他们共同的缺陷是忽视了支那与丝产地的关系.通过对先秦时代中国重要的丝产地--齐国的丝织业及海外交通的考察,支那一词当指齐,而非秦.  相似文献   

18.
长久以来,人们对“权力”的认识更多的是停留在政治或社会学意义上,权力也一直被混淆于国家权力而没有其他。同时对法律渊源的研究人们也一直采用形式法源的立场,认为基于国家权力而产生的制定法是唯一的法律渊源,这对法治建设是非常有害的。不同类型的权力与多样化的法律渊源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9.
徐莎 《学术探索》2009,(1):121-124
从古希腊一直到现当代作者观伊始之前,都属于古典作者观时期。柏拉图率先把作者看作是“神的代言人”;而亚里士多德则将其看成“自主的诗人”;到了17,18世纪理性主义时期,作者被看作是理性的演绎者,在布瓦罗的基础上,康德进一步给予这个理性主体以“创造性”的天才秉性;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这个万能的权威走到了顶点,成了一个孤芳自赏的吟诵者。至此,古典作者观已经完全陷入了悖论,作者既是权威,又超越了自我,成为了一个非我,这种悖论意味着古典作者观终于到了寿终正寝的时刻,当然,这也说明该是现当代作者观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候了。但不论怎么说,古典作者观中的作者始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权威,始终闪烁着神圣的光芒。  相似文献   

20.
以俗融雅 以心驭史:<<三国志平话>>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四平 《北方论丛》2000,(1):108-117
《三国志平话》是以大众文化为主体兼收某些经典文化成分所结出的果实。其总体思维方式是以俗融雅,以心驭史,要表达民众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与评价,传达一种文化精神。书中以蜀汉一方统率三国,以四位英雄支撑全书,乃是其新思维在整体框架上的体现。书中“义”的地位的强化与内涵的丰富化,仁德爱民思想的宏扬,理想化社会图景的勾画,乃是与儒家思想同中有异的带有理想化色彩的大众文化意识的倾注与道德审美理想的寄寓。这种思维方式与文化精神对罗贯中的深层影响应大于具体情节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