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审美情趣又叫审美趣味,它是审美主体在面对具有审美属性的事物或现象时表现出的一种特殊的"判断力",一种独特的审美定向,一种属于个体的"喜好与偏爱".审美情趣是人的审美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作为整体的审美意识有共同之处:既要受到社会、阶级、民族的共同观念的影响,又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尤其在审美取向方面,更具主观性,更加个性化.  相似文献   

2.
傣族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文化体系中文学艺术的核心。在傣族的文化中,它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文化融入了其文学、艺术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际上傣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具象、生动的表现。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还不多见。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由于其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宗教文化特点,使得傣族的文化品格和生活方式中充盈着审美意蕴和审美文化内涵。不仅在文学艺术上,而且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体现着文化中的审美品质和审美文化特征。本文拟就傣族在社会生活当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文化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3.
作为审美意识中居于最高层次的审美范畴,审美理想与审美创造活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整个审美活动中,审美理想不仅是审美创造的前提和中介,导引、规范着主体的审美创造活动;同时,审美理想还是审美创造的巨大的内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教育中,不仅需要智育,人文审美教育也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高校应从教师本身、课程设计、实践活动等多方面,以美学为基础,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能够辨别美丑、知晓善恶,提升其审美品位和人文修养。  相似文献   

5.
佤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文化形态十分独特,包含着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识.本文从佤族传统"拉木鼓"、佤族各种意识形式、佤族人的色彩偏爱以及从生产、生活方式几方面入手,探讨了佤族的审美文化与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6.
杜艳 《现代交际》2012,(1):225-226
随着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学前美术教育成为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师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而言,培养方向已不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美术基础教学上,而应从审美教育意义着手,在了解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基础上,通过审美情趣激发、审美理解力培养、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品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青年审美文化是艺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我国,由于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几乎还是空白,所以对青年审美文化这一课题的研究还没人涉及。当然这是就学术理论研究而言。从已经发表的一些有关青年审美心理、审美爱好等方面的文章来看,对青年审美文化已有所涉及,只是用学术理论要求的高度,或者说用艺术社会学这门学科所特有的研究角度来衡量,还不系统,还欠精确。所谓艺术社会学(有人称之为文艺社会学)的研究角度,也就是它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8.
舞台美术作为表演艺术传达内涵的重要载体,承担了表达时空与心理感知的双重任务,也是舞台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受众审美能力与审美要求的不断提升与变化,传统舞美设计已无法满足受众的审美需要,也无法融入发展中的新型艺术。新媒体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丰富了人类艺术宝库,它也在另一个新视角帮人们重新审视技术。新媒体艺术的交互形式和表达方式随着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9.
研究发现,服装市场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审美情趣在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脚步中发生着变化,它们的变化带动了服装新元素的出现,促进了新潮流的快速流行,提高了有关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了企业的有效发展。因此服装企业可以就此采取有力合理措施在稳步中更进一步创新自己,特色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赵炜 《当代青年研究》2008,(3):51-54,34
本文立足于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社会调查,认为青少年有一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需要,并且各群体发展水平基本一致:他们的审美活动情况与整体情况基本一致,总体上倾向自然审美活动;除中学生与大学生在审美需要上有差异且显著外.其他群体间在其他选项均无显著性差异;除"科学美"和"不明确"选项各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外,其它选项群体间审美活动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张心怡 《职业时空》2012,(9):142-144
中西方审美意识的差异造成了艺术表现的对象及表现方式的差异,东方绘画重意境,轻技巧;而西方绘画则偏于写实性地再现对象,往往表达重于构思,要透过层层物象才能体味画家深藏的内心世界。这两种迥然不同的美学思想溯源于各自文化最初的产生及发展。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美学价值观的思想源头,而西方审美心理则是以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为主的美学观念为奠基。这两种迥然不同的文化也造成了其在艺术欣赏方面的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美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不断消解,如何理解"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这一美学现象也开始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对美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审美关系进行简单分析后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度地消解二者之间的界限,只能加快审美意识和自我精神的消失。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音乐审美心理的诸要素分析,从而得出深刻理解音乐审美的心理需求,对提高音乐审美能力是极为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审美心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生活、工作、学习的审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所以,就离不开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有很多,其中,音乐教育欣赏就是进行审美心理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热爱、体验与鉴赏音乐美的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所以,音乐欣赏与审美心理的培养成为摆在音乐教师面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艺术审美教育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个体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当代医学高专美育教育中的艺术审美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综合素质,是医学院校培养具有艺术审美基础医学专业人才的必需环节,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精神文明进程中,艺术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作用与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带来的东西方价值观和审美文化的碰撞,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当代青少年审美文化,部分青少年对人生精神世界的终极价值和远大目标不再感兴趣,受西方社会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审美意识和文化消费畸形特征,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极为不利。审美教育能帮助青少年塑造完美的心理结构和谐发展的人格素质,能培养青少年高尚纯洁的审美情感,能引导青少年确立科学的、环保的、和谐的现代消费观,减少青少年犯罪等,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加强青少年审美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舞蹈作为一门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主要是通过肢体语言和节奏音乐的变化来完成美的绽放。舞蹈审美是完成一部作品好坏判断的重要标准,在舞蹈艺术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系列的审美特征。舞蹈艺术分为舞蹈创作和舞蹈表演两大环节。本文从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出发,分析舞蹈创作中的独创性和抒情性,挖掘审美特征对舞蹈艺术的重要性。舞蹈艺术需要紧紧抓住技艺性和综合性两点,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舞蹈艺术的绝佳阐释。  相似文献   

18.
毕瀚书 《现代交际》2014,(10):203-204
美术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有关的美术教学途径,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9.
审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功能,其特点主要是为想象者创造出未直觉到的事物形象。在声乐演唱中审美想象是创造意向,构筑意境的重要因素,在声乐演唱中通过艺术想象能够创造出无限多样的审美意向和深邃的意境,下面本文就详细进行分析声乐演唱中审美想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般来说,人们比较习惯于从审美现代性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角度谈论当代青年的审美心理问题。事实上,仅从生活或者美学自身的层面谈论审美心理是不够甚至不准确的。因为当代青年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其接受信息的方式有很大关系,而信息接受方式又受到新技术的影响。新技术及其带来的新的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作为传统文明的阅读行为,这种影响从心灵深处改变了当代青年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