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造纸史》一书,对晋代以后的造纸史、技术以及造纸术传播国外的情况,显得比较权威,但对涉及造纸的考古论断依据不足,认为西汉初已经有“造纸基地”、东汉初中州各地又成为“造纸中心”,凭主观臆想否决蔡伦的发明史实。该书对古代典籍的一些释读以及祭祀蔡伦习俗,也缺乏文史研究和田野考察。深入发掘、辨析典籍、各类文献、工具书与考古实物,考察蔡伦家乡祭祀习俗、南岭生态条件、生产生活方式,是揭开和还原历史真相的科学途径。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史录、评价,不应轻率修改。  相似文献   

2.
西汉究竟有没有生产麻纸?这是古代造纸史上举世瞩目的头等大事。最近潘吉星同志在他的《中国造纸技术史稿》(197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史稿》)的巨著中,肯定了西汉麻纸的存在。但是我们在阅读分析以后,对潘同志所提到的一些问题,有不同的意见。为了着重科学的考古实践,彻底弄清事实真相起见,对几个主要关键问题,提出以下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就正于潘吉星同志。  相似文献   

3.
对于四次出土的“西汉麻纸”是否西汉产物?考古断代能否成立就显得格外重要。最近美国斯密森研究院及瑞士国际纸史学者协会①,对此都在深入研究,征集不同意见。“西汉麻纸”是否存在?事关国际视听,必须认真对待。对潘吉星同志所谓“少数人持不同意见者”(实际未必是少数,中国造纸学会已一致否定了有西汉纸)②的意见,也仍值得考虑,  相似文献   

4.
分析指出中国造纸术与我国文字的产生和书写材料的文化演变密切关联,阐述了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操作流程,认为纸的发明是西汉初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而蔡伦则使东汉中期纸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5.
纸药的应用虽是传统造纸技术中一重要的环节,但纸药的发明要晚于造纸术的发明。蔡伦发明纸药一说难以成立。目前所知开始使用纸药的时间不会早于唐代,约在唐末至五代期间或更晚,而普遍使用纸药则可能在两宋时期。  相似文献   

6.
在《文物》上读到潘吉星同志连续发表的几篇有关我国古代造纸技术史方面专题研究论文,对作者的劳绩和努力十分感佩。我国是发明纸最早的国家,关于造纸技术历史的研究却实在太荒寂了。潘吉星同志这种开创性的研究,令人欣慰、振奋。但他在一九七九年《文物》二期上发表的《中国古代加工纸十种》一文中,提到水纹纸时,曾引据明人杨慎(一四八八——一五五九)《丹铅总录》:“唐世有蠲纸一名衍波笺,盖纸文  相似文献   

7.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有关中国造纸术的历史起源.多沿用历史学家范晔在《后汉书·蔡伦传》中的说法,认为纸是东汉时代的宦官蔡伦于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发明的。而今已是大机器生产时期.机械生产代替了古老的手工作业。  相似文献   

8.
彭金鸿 《老友》2016,(4):6-8
2016年3月2日,《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始展出,备受瞩目的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墓主身份终于揭晓。多重证据最终确定,墓主为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自2011年启动考古发掘以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已经出土了各类精美文物2万多件,创下了国内考古多个第一。那么,这座距今两千多年的汉代古墓,为什  相似文献   

9.
洛阳西汉壁画墓星象图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六四年《考古学报》第二期,发表了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的《洛阳西汉壁画墓发掘报告》。在《报告》的壁画部分里,介绍了墓壙主室顶脊空心砖上的彩绘——日月星云图(《报告》把它叫做“天汉图”),从而给我国天文学史汉代星座和星图研究工作,提供了比较更早而又比较有系统的新的史料。这是很值得重视的。一九六五年第二期《考古》,夏鼐先生又以《洛阳西汉壁画墓中的星象图》一文,对它“重行介绍,并加詮释,”同时还发表了它的摹本,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许多问題,受到了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0.
选学:中国编辑学史的一大类别俞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化知识剧增,书籍的编辑出版事业日益昌盛。特别是汉朝蔡伦发明纸的制造工艺,宋朝毕升发明活版印刷技术以后,为编辑出版事业提供了优厚的物质基础,更促进了编辑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在这样的物质和文化背景下,...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举世闻名的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一系列重大的考古新发现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但是, 关于三星堆遗址最早的发现年代, 却一直没有定论。 对此, 以往常见 1931 年和 1929 年两说, 近年来又有 1927 年的推论。 根据四川大学博物馆 ( 前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 收藏的第一手档案资料———葛维汉《汉州发掘日记》 英文手稿, 同时结合既往的研究史, 可以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意见, 即广汉三星堆月亮湾遗址最早发现于1927 年。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两汉古纸的多次出土,人们对造纸术的发明问题又重新展开了争论。有的人坚持认为蔡伦是纸的发明者;有的人认为蔡伦不过是纸的原料改革者和纸的推广者;还有人认为历史上根本就不存在絮纸和蚕茧纸,古书所谓“蚕茧纸”多是对植物纤维纸的一种美称。上述差异,我以为是由于人们所用材料、分析方法、思维方式的不同所造成的,同时,对纸的概念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和标准,也是造成众说纷纭的原因之一,因此,首先明确纸的定义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日本考古学界自60年代出版《日本考古学》丛书(河出书房)之后,开始全面、有系统地对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进行研究。不过,在1978年以前,这种研究多半是以《考古》、《文物》和《考古学报》“三大杂志”公开发表的材料为基础,不仅资料受到限制,而且多数研究者并没有实地参加过中国的考古调查与发掘的经历,在结论上有时难免隔靴搔痒。1978年之后,大批年轻的日本学者被派往中国各地留学、参加实地考古调查和发掘,从而写出了一些有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从考古学上研究中日古代交流也就成了热门课题之一。反观中国,目前对上述研…  相似文献   

14.
私有制是如何产生的?这是我国原始社会史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也是马列主义一个重要理论问题。近年来,我国史学和考古工作者结合地下考古发掘资料在《考古》、《文物》等杂志先后连续发表了好几篇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一定的成绩。个人读了这些文章以后,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但感到其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作进一步深入研究,今将个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出,希得到同志们的批评指出。  相似文献   

15.
楚史与楚文化研究,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说它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是因为作为一个国家实体及其创立者和广大创造了楚史与楚文化的人民群众,本来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为各种古籍所记载。尤其是西汉史家司马迁专撰《楚世家》及其在《史记》中其他有关楚人楚文化著述,对楚史楚文化就已作了系统的考察与研究,不失为最早的有关楚史楚文化的记载与研究的传世专著。说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因为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后,尤其是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问世,人们遵照王国维先生倡导的“二重证据法”,文献、考古发掘资料…  相似文献   

16.
自1957年有人宣称在西安灞桥西汉古墓中,出土了植物纤维纸以后,“西汉已有植物纤维纸”说就成了定论.它不仅写进了大、中、小学的教科书,而且还被《辞源》、《辞海》等有影响的工具书所采用.  相似文献   

17.
继王世和教授、张宏彦教授、钱耀鹏副教授撰著的《扶风案板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 ,2 0 0 0年 )出版之后 ,我校文博学院考古教研室又有三部新作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它们是刘士莪教授撰写的田野发掘报告《老牛坡》、文博学院选编的《考古文物研究》(二 )、王维坤教授撰写的专著《中日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老牛坡》报告刊布了 1 985至 1 988年田野发掘所获的主要资料。该遗址分布面积广 ,地层堆积厚 ,内藏丰富 ,以商代文化为主体。2 0 0 1年 6月 ,国务院公布老牛坡遗址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发掘 ,丰富了对关中渭水…  相似文献   

18.
《韶乐》是一部歌颂、宣传舜帝九功之仁德,集诗、乐、舞为一体的尽善尽美的乐舞。《韶乐》经历了4000多年的延绵史,韶乐神秘,韶乐奇妙,是“华夏第一乐章”。通过对考古发掘出土的乐器、文献的复原、研究,让我们对韶乐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古夜郎国的疆城、族属、社会性质等一系列问题因得不到考古资料的说明,长期悬而未解,这种状况与“滇文化”和“邛都文化”相比是极不相称的。因此,致力于夜郎历史研究的同志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希望早日通过考古发掘来解开夜郎这个谜。现在,史学界盼望已久的《赫章可乐发掘报告》终于和读者见面了。这是一批以西汉早期为主的墓葬,除部分汉族墓葬外,大多数墓葬的形制、随葬品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是研究夜郎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本文试图透过这批资料结合古代文献记载,对古夜郎国的族属和社会性质作一初步的探索,舛误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20.
墨的历史     
林猛 《山西老年》2020,(3):49-49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缺一不可。与文房四宝其他三位不同的是,墨的历史,是墨在变化中慢慢适应人的过程。纸的发明促墨锭产生考古发现最早的人工墨,出土自1975年发掘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代墓葬,是一块圆柱形松烟墨块,直径约2.1厘米,墨色纯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