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翻译研究中对译者的心理研究一直是薄弱的环节。本文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进一步挖掘 ,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构建的认知语境决定其理解认知 ,并重点探讨了翻译的理解认知过程 ,及认知语境是如何构建的。它是翻译心理研究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2.
语境本身是一个静态的,包罗万象的系统,泛指各种具体的语境因素,大致上可以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大类。但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语境成了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认知系统。在翻译文本建构的整个过程中,语境认知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译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境认知能力,才能处理好翻译文本建构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如译语的衔接与连贯,负载有文化意义的词的翻译等。总之,译者的语境认知能力越强,译文本建构的质量就越高。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过程主要为理解和表达的过程。要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或作者的意图, 就得依赖于译者的认知在原文语境中进行判断和推理;恰当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 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神似与形似的表达效果, 取决于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和世界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因此译者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实践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从认知语境差异看文学作品中习语的翻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语言交际的成功依赖于交际双方互相显映的认知语境。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具有异语读者认知语境中缺少的信息。翻译时,译者应充分考虑原作者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差异,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作中习语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用学中的翻译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传统翻译活动进行了回顾,指出其理论基础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翻译的理解与表达活动进行了新的阐述,认为翻译理解实际上是译者对自身认知语境的搜索过程,翻译的表达是基于对读者认知语境的预测的交际策略的选择,并受原作者认知语境的制约.本文对翻译中的基本问题如直译或意译问题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中含意的处理是译者面临的难题之一,关联理论全面阐释了含意的本质,故对在翻译中如何更好地把握和处理含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学翻译中含意的处理过程就是追求最佳关联的过程,需根据译文和原文读者认知语境的异同来灵活处理,使译文读者能从译文中取得最佳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跨语际的交际活动。传统的交际观由于自身的局限不能很好地处理翻译过程中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三元关系。而关联翻译理论则把翻译视为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合理地阐释了翻译过程中源语作者的意图、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译者的翻译策略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同声传译过程中影响译员完成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而同传译员的认知语境建构是影响同声传译质量的首要因素。一个合格的同传译员只有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认知图式,提高建构认知语境的能力,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同传任务。本文通过分析认知语境的建构过程和同声传译的翻译特点总结出认知语境建构与同声传译质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是明示——推理行为,任何话语都是具有关联性的。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理论,关联理论强调了语境效果及推理模式。翻译是一种涉及大脑机制的交际行为,是寻求最佳关联的认知——推理活动。因此,译者诠释原文的时候必须在分析选择语境翻译的过程中调整翻译策略,寻求原文与译文语篇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0.
翻译的本质是一个跨文化的动态的明示-推理过程,成功的翻译取决于语境效果和认知努力之间的最佳关联性,诗歌的翻译应是意美、音美、形美三者的有机结合。中唐诗人王建的《望夫石》是一首著名的新乐府,其译文的准确与否依赖于译者对作品产生的认知语境的把握和解释,译者应该用自然、贴切、语境效果对等的目标语形式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交际意图。本文拟从认知语用学、翻译学和文艺学的角度,比较《望夫石》两种译文的得失,并探讨原作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关联理论是从认知的角度对交际的新的阐释,它为汉英旅游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关联理论这一语用学理论的核心是最佳关联,对汉英旅游翻译有很好的阐释力。在把汉语旅游文本翻译成英语时,译者要考虑英语读者的认知环境,使他们只要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使他们以最小的代价尽可能多地获取最佳语境效果。该研究视角是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性构建出的,其旨在研究汉英旅游翻译过程中译者大脑思维运作的动态过程,描述了译者如何与原文作者和英语读者在汉英旅游翻译中进行跨文化交际。这一尝试性研究涉及译者的思维能力,试图通过关联理论给汉英旅游翻译提供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将语用学理论引入翻译这一学科当中,并指出关联理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首先介绍了传统意义上的语境观,并从关联理论出发,通过阐述明示推理模式,解释了翻译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任务是在交际中谋求原文作者、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最佳关联,从而达到交际成功,完成其翻译任务。并指出关联理论中动态语境观对于翻译在文化差异及历史变化中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交际过程,是译者对源语作品分析理解后用目的语再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离不开语境。译者在语境中分析理解原文,再用目的语重新构建与源语作品最相近的语境,使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体会和欣赏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从而完成翻译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译者阅读汉语典籍时采取的是基于语境的理解方式,而译语读者习惯的是基于言语的理解方式。理解方式之不同决定了典籍英译过程中语境重构至关重要,如语境重构不当,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文化误读的发生。成功重构语境,须先厘清语境重构内容、方式与标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就典籍英译而言,语境重构实质上是以典籍英译交际各方认知为基础,内容乃语境假设与语境效果之同一,方式乃忠实于原作者信息意图之语境顺应,标准乃忠实伦理与交往伦理之统一。结合对《孙子兵法·九地篇》Mair英译本语境重构方式的比较分析,基于认知的语境重构标准可以对译者是否成功地重构语境做出客观评判。  相似文献   

15.
语境是指影响语义和表达的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翻译是语际间的信息转换过程,对语言行为的准确理解要依靠语境,而翻译是在对语言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依据认知及非认知语境的内涵,探讨其在参于对语篇的分析、理解、重构时存在的可及度的问题,着重研究语境对语言获得意义或传递信息所起的功能及其在翻译中的制约作用和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语境因素是认知语用推理发生的条件,是认知语境的来源,是认知语境的补充。译者在翻译时不得不根据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情况,做必要的翻译补偿。  相似文献   

17.
翻译标准与原则问题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文章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斯珀伯和威尔逊(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通过对翻译过程中影响译者对原文理解与译文表达的重要因素之一--"认知语境"进行分析,探讨翻译标准的原则问题.有关翻译标准与原则之争实质上是从不同角度看待翻译标准与原则问题,是在"认知"与"表达"上的不断争论与妥协.翻译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认知程度的不同决定翻译的水准高低,表达方式的选择取决于认知的差异.从"认知"角度来说,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翻译似乎无确定的标准,然而,归根到底,译者在"认知"基础上采用何种"表达方式"不能离开"准确"和"忠实"这个根本."准确"是对译作的效果而言,是相对的,"忠实"是对译志的态度而言,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18.
从关联论视角看应用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过程是一个三元明示推理过程,要求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方达成认知上的互明,因而,能否提供最佳语境效果、达成与译语读者的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而应用翻译强调顺应的语文化规约,译文要符合译语读者的期待,以有效实现翻译目的,二者可谓不谋而合。鉴此,根据关联理论的原理,可以提出应用翻译中“归化”性明示和“异化”性明示两大处理手法,化暗含意图为明示信息,使译者意图与读者期待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语境对于翻译的重要性已经成为语言学界的一种共识。传统语境理论研究的重心多集中于语境要素本身,虽可帮助译者对语篇进行正确地解读与翻译,但因其缺乏系统化与动态性,往往导致译作缺乏统一性与和谐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知语境能够使译者在语言转换时保持语篇的和谐统一与语义的准确传递,为原语作者与译作读者之间建立起更为真实的沟通渠道。  相似文献   

20.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 and Wilson最早提出的,并指出翻译不仅仅是一项交际活动,更是一项认知活动。在我们理解一段话语或文字的时候,语境假设往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的翻译往往要求翻译者能够根据动态语境进行推理,而动态语境又依赖于语言与环境的关联。实际上,翻译的过程就是一个语境推理和选择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找出语言与语境假设之间的关联,准确地理解源语文章,较贴切地把它翻译成目的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