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同时,也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实现和谐发展的自觉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于实现和谐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加强调和谐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在实践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道路,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钟世杰 《社科纵横》2009,24(8):11-13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道路,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的最新成果.它主要由科学发展观、执政党建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创新型国家建设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论等"一观七论"组成,科学发展观在这一理论形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统领作用."一观七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最鲜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以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实践经验作为依据的,而"十个结合"是对改革开放30年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同科学发展观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十个结合"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关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强调了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坚持改革发展稳定、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保证作用。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5,(5):1-5
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方法是科学的思想方法。它能确保人沿着科学的认识路径探寻真理,进而确保人获得真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从理念出发的主观主义盛行一时,是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走弯路的主要内因。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思想方法,是党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大业中取胜的重要法宝,是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前提,是全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思想保证。全党在工作中自觉而切实地采用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思想方法,是全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道路的先决条件。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思想方法铸就了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它不只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而且是科学发展观活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张涛 《社科纵横》2007,22(7):30-3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典型示范,创新体制,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和谐思维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建设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具有和谐思维特征。和谐思维的现实性在于社会主义建设成为实践主题。和谐思维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哲学基础。构建以和谐思维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现实路径。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趋于成熟。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任务是完成这一哲学由文本形态到叙述形态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晓滨 《唐都学刊》2006,22(4):74-76
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传统发展观创新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理性发展观,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具有极其丰富的人文内涵。运用整体性、全面性、结构性、层次性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发展问题。从哲学视野出发,立求在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科学精神的统一中,揭示出科学发展观的新理念,赋予其科学的内涵和时代的特征。中国在21世纪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必须摒弃传统发展观和发展模式的影响,更新经济发展的观念,建立以和谐为主题的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走多节制的经济发展道路,促进社会科学有序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仁武 《探求》2007,(1):7-11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主题都是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在当代,由于资源匮乏、环境恶化导致人的生存境遇遭受严重考验和挑战,能否改善现代人的生存境遇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时代话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就成为人类走向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性诉求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杨昕 《社科纵横》2011,26(3):117-120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格和谐、人际和谐、社会和谐、生态和谐以及世界和谐思想。充分发掘、吸收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宝贵资源,并根据时代发展和现实际遇对其进行现代转换和科学诠释,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与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和谐创业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密不可分,和谐创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内容。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化运作是和谐创业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力量,为和谐社会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打造健全的法制环境,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培育先进的文化环境,倡导创业精神,浓厚创业氛围,以最小的创业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汤志华 《创新》2009,3(4):10-12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利益矛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妥善协调利益矛盾,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3.
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注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锋  李增军 《学术交流》2006,2(12):22-2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一切为了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线。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一切为了人的和谐社会,有着坚实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观及马克思主义人本生态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注证。  相似文献   

14.
"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完整的内容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合"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弘扬中华"和合"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时代观把当今时代表述为"世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作者把当今时代表述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共存、竞争,经过反复较量,逐渐取代资本主义的时代。资本主义制度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和其自身的矛盾。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最终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只有科学发展观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使人类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再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深入认识的过程,体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倾向。在战略意义上,“和谐社会”体现了国家发展的价值取向。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而先进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先进文化的引领、社会才能朝着正确、快速、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和谐社会视野中,应全面把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学校德育与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进程对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德育。在此基础上,基于建构学习模式,促进个体道德与社会道德的良性互动与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8.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长远目标。社会工作是作为一种有效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微观服务手段而出现,必然对和谐社会构建有着重大意义。本文试图以一种微观的视角,从功能与效益两个方面来探讨社会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