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杨政 《社会》2005,(6):186-204
时下对传统中国社会的研究在社会学研究的视野里越来越占据显要的位置.传统性和现代性并非此消彼长、互相对立,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统一和延续,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承继性关系.要对当今中国社会的"自性"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就必须从对中国社会的"原型"研究入手,也就是必须在传统到现代这一线索中寻求认识中国社会特性的理路.  相似文献   

2.
范英 《探求》2001,(2):40-41
中国自改革开放20年来 ,人们更加重视伦理的教育 ,出现了许多好现象。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又必须引起注意 ,例如在进行伦理认识、伦理评价和伦理选择时 ,都存在着一些误区 ,有必要加以分析并走出误区。一、在进行伦理认识时 ,必须走出“决定论”、“无用论”和“代价论”的误区这里所说的伦理认识 ,是从狭义上讲的 ,仅指对伦理本身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言 ,便有伦理“决定论”、“无用论”和“代价论”的错误认识。(一)“决定论”。有人认为 ,古往今来高于一切、支配一切的是伦理。它决定社会历史的发展 ,也决定社会…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出我国当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理论问题。现在,“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赵紫阳:《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第61页)因此,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很好地进行理论上的研究、探索和切磋。下面仅就几个问题,谈一点个人认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概念,包括两层含义:是社会主义社会;但还处在初级阶段。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指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其自身发  相似文献   

4.
孟庆延 《社会》2005,40(5):34-62
陈寅恪的史学研究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一直以来,围绕陈寅恪史学研究传统展开的学术史讨论大多局限于历史学乃至中古史研究的范畴。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对其关注较少。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从陈寅恪史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路径与关键概念等角度,在重新整理陈寅恪著述史与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揭示他诸多研究著述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由此讨论陈寅恪史学研究传统对“文明发生学”这一问题的内在关切。笔者进而尝试从思想、风俗与制度三个关键词入手,理解这一“西学东渐”背景下的经典研究传统所具有的社会学理论意涵,并以此为基础,讨论其对我们当下开展面向中国本土历史与社会的社会学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管彦波 《创新》2016,(4):5-12
对于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而言,治水及水利管理的成功与否,实际上是关涉社会管理体系乃至国家体系的大问题。正是在强调水利与国家、社会整合这个层面上,对魏特夫的东方水利社会、冀朝鼎的“水”与“基本经济区”、弗里德曼和巴博德的“水”与“宗族社会”、杜赞奇的“水”与“权利的文化网络”以及“水利共同体”到水利社会与文化的研究等进行一一梳理,全面回溯水—水利共同体—水利社会的诸多理论,对我们深入地了解传统的中国社会无疑具有学术史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五四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和质疑,如何站在历史高度正确看待五四运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首先,我们要采取事实分析的而不是情绪化和观念化的态度;其次,我们既要看到五四精英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看到他们的历史贡献;再次,对五四运动的不同态度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性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否适合现代社会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强调现代性的建构必须有传统文化资源参与其中才能成功,也即“全球化”必须“本土化”;另一种观点认为,现代性作为一套普世化的文化模式和价值观念,是与地方性文化截然不同的体系,地方性文化对现代性只能产生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0多年来,中国学术向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鹄的,始终把人们的思维定向在社会人生的范畴之内,以政治伦理和道德修养为立身之道,中国传统科技就是在以政治为核心的文化土壤中培养出来的。大大地限制了对自然的认识,削弱了穷究其终极原因的兴趣。正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我国数千年学术皆集中于社会,于自然界方面素不措意,此无庸为讳也。”说到底,中国的学问是一种求善的学问。中国固有文化的构成中科学的比重较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本体论与伦理学密切结合,认识方法与修养方法密切结合,使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一天人”…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经济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其对现代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一词的原始词意即是指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生产方式──农业耕作,无论是英语中的“文化”(culture),还是俄语中的“文化”(KTPA),词源都是“耕耘”或“栽培”。因此研究俄罗斯文化传统,必须研究其经济文化传统。经济文化传统的概念即是把人类所经历的经济制度,采用的生产方式和传承的经济心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和民族传统予以研究。它有两层含意:(1)长期运行并占据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2)受该经济制度制约并适应其社会需要的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和经济价值观念。 农奴制是在俄国经济生活中保持370余年绝对统治的经济制度,是俄罗斯经济…  相似文献   

9.
人的认识是否有一个主观模式?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究竟如何?要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就必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研究认识的主观要素,对认识作系统的分析。 一、认识的结构和主观要素 与认识结构的“两要素”说或“三要素”说(认识由主体和客体两个要素构成,或者再加上一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它不单以文学艺术的一种“固体”文本存在,而且深入人的精神内部,形成较为稳定的作用于人类心理与行为的诗歌意识。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诗歌为语言外化并且进入了社会信息交流的范畴。诗歌文本为人类对诗歌艺术走向共识提供了实在的依据,它无疑是诗歌文化研究最本质的对象。由于诗歌文本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虽来自人类的诗歌意识,但并不能充分反映诗歌意识的全部内容,我们必须注意对诗歌意识独特性的理解,才能更好地认识诗歌文本。一、诗歌意识的文化意义诗歌意识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农民占多数,长期以来农民被视为传统保守的力量。长期日常农业生产方式下形成的农民理性,在农业社会内部的功效是有限的,主要是生存理性。而这种理性以其惯性进入工商业社会后会形成扩张势态,产生一种农民理性与工业社会优势结合的“叠加优势”,释放出传统农业社会和现代工商业社会都未有的巨大能量。要理解“中国奇迹”,必须理解中国农民;要理解农民,必须理解农民理性。以农民理性中的关键性词语来说明农民理性扩张是如何造就“中国奇迹”的,需要跳出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高度重视社会变革中的民性民情民意。  相似文献   

12.
民众观念与西方思想史的拓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勇 《浙江学刊》2004,(1):93-98
传统思想史研究的思想,基本上属于一种精英型和典籍文本型的思想.随着近年新社会史、新文化史、新政治史的兴起,西方史家开始关注民间层面的思想观念.在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值得研究的思想史:精英和文本的思想史与民间社会民众观念的思想史.在继续推进前一种思想史研究的同时,有必要关注后一种思想史,因为承认精英文本思想的社会影响力,并不排除民众自身的思考和认知在历史变迁中的地位和作用.民间社会民众观念的思想史不仅是思想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并且可以拓宽后人研究思想史的视野、范围和加强研究的深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当前的文化讨论不应回避对当代中国文化形态性质的剖析。人类文化的发展有两条主线,一是反映社会基本利益关系的“六形态”,一是反映社会基本活动方式的“三形态”,即“传统”自然经济文化、“现代”商品经济文化和“后现代”自由经济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并列”地同处“现代”文化这一历史阶段中。建国后的中国当代文化,从基本利益关系上看是社会主义文化,从基本活动方式上看是一种变态的“传统”型文化。当前中国文化的全面转型,就是实现从“传统”型文化向“现代”型文化的根本质变。这必然导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某种趋同和世界化。当代中国社会学在这一过程中肩负重大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家庭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在当今世界上有三种不同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一种是西方社会的“冲突论”,另一种是日本社会的“改造论”,第三种则是中国社会(或者说华人社会)的“融合论”。三种不同的模式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家庭文化与现代化的密切关系。建立在婚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家庭,在不同的社会中对不同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一、“冲突论” 以欧美为代表的“冲突论”的主要观点认为传统家庭文化与现代化进程是冲突的、不协调的。现代化的进程将抵制传统家庭文化,并使传统家庭走向淡化和解体。 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科特·帕森斯在谈到家庭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时,强调了家庭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解组过程。他认为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克里斯多夫著《擦索日本的奇迹》一本,以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对日本社会文化传统、日本人民心理状态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介绍。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日本民族”,克里斯多夫是从战后美军占领日本时期开始,研究日本社会型态和日本人民心理的变化,他的结论是应该重新面对日本,对日本必须有正确的认识。第二部分是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三大历史概念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震 《求是学刊》2001,28(1):21-28
历史存在是存在的一种时态形式。在历史学中 ,纯客观的历史是不在场的“存在”,那种存在本身并不在历史学的视野中。既然历史事实不存在于当前时空之中 ,那么传统的历史本体论或思辩的历史哲学就受到质疑。批判的历史哲学的研究目标在于 ,确定历史学的学科性质、界限和特有价值 ,使本体的历史变成关于历史的认识。但是 ,历史必须通过语言显现自己 ,语言似乎就是历史的界限。然而 ,从基础和存在论的角度看 :没有历史事实作为对象 ,就不可能有历史认识和历史理解 ;没有历史认识和历史理解 ,也就没有历史话语和历史文本。一句话 ,客观的历史事实、历史认识和表述历史的语言三个方面 ,共同构成历史意义的显现形态  相似文献   

17.
由于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范式转换的未完成以及史学理论研究中过度的去意识形态化倾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呈现出一种逐渐边缘化的趋势。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思想文本,重新阐释马克思史学思想,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范式的根本性变革,才能真正阐明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孙少华 《求是学刊》2014,41(5):160-162
<正>先唐文学研究,目前有三个任务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对中国传统的"文章"与现代意义的"文学"之间的联系进行反思,对传统经典文本的解读与研究给予更多关注,对二十世纪文学史观及其带来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刻反省。一般的认识,"文学"是个西方的舶来品,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沿用的都是西方的"文学"概念与研究方法。这种认识未必全面。回望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建立,大致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胡适、陈独秀等人提出的"新文  相似文献   

19.
王格 《社会》1988,(11)
在改革开放这个深刻的社会大变革时代,中国社会整体的、个体的、表层的、深层的观念和行为都在发生着空前的巨变,各种新的社会现象、心理现象不断涌现,由此汇成了一道道眩目的“社会光环”,一排排灼人的“社会热浪”,这其中有经商热,海南热、大学生求职热,也有研究生退学热、出国热,还有本文要分析的“第二职业热”。所谓“第二职业热”。是指人们在谋生的职业(第一职业及其劳动组织)之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有报酬的其它职业劳动或不是为第一职业劳动组织贡献的相同职业劳动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第二职业热”,产生于中国当今这个传统与  相似文献   

20.
跨世纪的当代中国,正面临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深刻转型。社会转型期内,各种价值观念的交锋和冲突十分激烈,带来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也显得错综复杂。正因为如此,继80年代“精神文明研究热”之后,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又一次被推到理论和实践的前沿,引起了世人的深切关注。但是,正如社会转型期的问题和矛盾令世人关注一样,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这一系统工程本身,也有许多认识和实践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谨将自己的一些新的思考奉献给广大读者,但求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工程的定位 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系统工程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这是进行跨世纪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搞清楚的首要问题。但是,当前不仅不少实际工作者认识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