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正>为隆重庆祝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坚定文化自信,由中国历史研究院指导,联合有关单位举办"大美甲骨文"国际书法大赛。现将征稿与大赛相关事宜公告如下:一、指导与举办单位:指导单位: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单位: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华夏文化促进会中国书法研究院安阳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甲骨文艺术研究院中国殷商文化学会甲骨文书法专业委员会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人民艺术创作院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是我国现在所见到的最古的成系统的文字。用它书写的殷商甲骨刻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书面文献。是成体系的上古汉语的记录。系统地研究甲骨文字和殷商刻辞,对探讨古汉字和古汉语的发展、变化无疑是有益的。 为了能够全面而又深入地从总体上以及从各个部分认识甲骨文和殷商刻辞的一般状况和特异之处,有必要先将各个方面作为一种成体系的现象加以探索、观察、比较,进行一些必要的归纳、总结。甲骨文动词应该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3.
西夏文书法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八九一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了殷商甲骨文之后,古文字学家开始对埋没数千年的殷、周古文字进行研究整理,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甲骨学。从此,有了专门研究甲骨文的专家和甲骨文书法家。然而,距今只有七百多年历史的西夏王朝国书西夏文字及其书法艺术,却几于无人问津,这大概是因为它的历史文献大量失传的缘故吧。但是,西夏文化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振兴中华,繁荣祖国文化艺术的今天,西夏文字的书法艺术实有研究之必要。笔者近年有幸接触到大量的西夏原始文献资料,深为西夏文字在书法方面  相似文献   

4.
简牍出现时代的确定,学界尚有争论:或认为与殷商甲骨文同时代;或认为更早;或认为晚于殷商甲骨文时代。依据对董作宾“册六”之辞的商榷释读,对甲骨文、金文“册”字造形依据的再探讨,以及甲骨文的功用等来综合判断,可以进一步推定,甲金文中“册”字的造形依据不是甲骨而是简牍,“册”字的本义是指简牍文册而非甲骨文册,简牍在殷商甲骨文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5.
李俊国 《殷都学刊》2012,(2):117-119
甲骨文书法的艺术风格问题是学界一直以来的热门话题。董作宾的甲骨文分期说为风格的界定提供了基础理论;此后几十年甲骨文书法的蓬勃发展,风格问题连同对甲骨文的摹写一并被提到书学界研究领域。本文针对甲骨文书法结合当今创作状况,旨在学习甲骨文书法过程中更加关注艺术风格演变对文字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殷商时期中叶,殷人在前人青铜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令后世叹为观止的青铜文化;同时,亦是在前人创造的符号、文字、绘画等文化基础上,经过总结、发展后,殷人又创造出一个彪炳千秋的文化——甲骨文。  相似文献   

7.
甲骨文中的不少象形字与会意字形象地反映了殷商社会存在的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或当时社会的生活状况。所以,对甲骨文字形体进行考古学研究是释读甲骨文字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列举甲骨文中的25个象形字与会意字,将其形体与殷商考古发现的文化遗物或遗迹相对照,探求这些字造字的本义。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发现近百年来,各方面研究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日本学者在其中也作出了很大贡献,近年面世的《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关于中岛玉振旧藏甲骨片》等著作就是证明。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三部著作,恰当地评价了这些新著在殷商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和其具有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伊藤道治先生50年来,孜孜不倦地进行甲骨学和殷商史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和信服的成果。本文从“甲骨文的整理与著录”、“《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等著作中的学术体系”、“甲骨论考与考古学研究”等方面对伊藤先生的研究轨迹及重要学术观点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这些观点在殷商文化研究中所占据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甲骨文书法艺术@张坚$中国殷商文化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安阳市文联主席安阳师范学院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后半以来,由于全球学术界皆已正视巫术或巫文化在人类史上的意义,故研究成果颇为可观。受其影响,中国地区早期在考古学与上古史研究的带动之下,在中国古代巫文化方面,亦取得若干成果。晚近一二十年来,巫文化的研究更有日益蓬勃的趋势,成果亦愈加可观。从甲骨文与金文等的材料,以及近年的若干参考数据等,以研究殷商时期的巫术资料为主,进行考察殷商巫术的概况。  相似文献   

12.
对甲骨文中大象的研究,学界多借此来探讨殷商时期的古生物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历史地理问题,而对于甲骨文"象"字与后世象范畴二者之间联系的探讨却相对较少。在实证基础上,运用文字学、历史学、哲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较好的阐释。象范畴观物取象的思维模式、所具有的无限延展性在甲骨文"象"这个字中已经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象"字已经具有了象范畴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该文试图从甲骨文、金文的角度,对殷商的原初史料进行解读。近年来在殷墟以外的周原,陆续发现了原初史的甲骨文新资料,这些实证表明:原本落后的周族始祖,并未延续夏族独自发明的特有的文字系统(迄今考古学未能证实其实际存在),而是继承、使用了敌对的殷商王国的文字——甲骨文。20世纪我国考古学诞生之后,在古文献学传统的记载中,尧舜禹、夏王朝是"文献学存在"的;然而在考古学的意义上,偃师二里头文化仍不能验证"夏王朝"的"考古学存在"即历史真实存在。今后我们还应坚持强调年代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原初史提供更多的、合乎科学思维的考古数据,作为进一步研讨的坚实基础。该文试图运用现代科学思维,来解读殷商世系和天干十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4.
王蕴智 《殷都学刊》2011,(4):148-151
《殷商甲骨文研究》是一部对出土所见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资料进行全方位整理和研究的专著。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将甲骨学放在中原文化、汉字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宏观审视,揭示了河南作为出土古文字大省,汉字学发祥地的地域优势,阐述了中原地区的古汉字资源,并为利用、开发这一资源提出了基本构想。  相似文献   

15.
《殷都学刊》继国内公开发行后,现在又向国外发行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这个刊物具有鲜明的特色:它可以及时向读者展示殷商史、商代考古以及甲骨文研究方面的成果;可以向读者推荐和介绍一些优秀论著、殷商史研究动态以及国外殷商史研究的状况。这一园地的开辟,必将对殷商史学术研究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每种文字的产生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汉字也是由甲骨文逐步演化而来,甲骨文与汉字的这种渊源关系已经得到了实物证明与学界广泛认可.通过对汉字发展历程的研究,可以看出中国历代书法字体的不断丰富与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建议撰修全面反映汉字发展历程的<中国文字演变汇考大典>,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文化工作.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确凿无疑的汉字,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上古文化信息与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研究殷商及其之前社会历史的"活化石",是殷商文明真实而又丰繁的镜像。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界在殷商内外服制方面研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学界主要围绕内外服制的性质、内容及其作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其性质研究主要集中在认为内外服制是一套职官制度、是内外分治、是一种指定服役制度或是藩属体制等方面;内外服制内容研究,涉及到其划分标准以及外服制中侯甸男卫邦伯等方面内容。时至今日,学界关于殷商内外服相关问题的讨论还有争议。梳理相关学术成果,对于进一步探究殷商政治制度相关问题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说甲骨文中的蜀国地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勇 《殷都学刊》2005,3(1):10-12,51
甲骨文中的“蜀”,学者多谓此即古代巴蜀之蜀。然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与中原相距遥远,殷商时代考古文化面貌亦与中原相异,不像是甲骨文中与殷商王朝联系颇为紧密的蜀方国。通过对文献和商周甲骨金文的深入研究表明,殷周甲骨金文所见之蜀当在今河南长葛市,与四川成都平原上的古蜀国并非一事。  相似文献   

20.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有着良好的草木植被:大片大片的森林,随处可见的灌丛,林木茂盛,野草丛生,丛林之间遍布沼泽湖泊。甲骨文字中有许多反映商代中原地区植被种类的字形;一些特殊的甲骨文字如"朝"、"暮"、"东"、"西"、"楚"、"茔"等,都反映了当时植被的丰富;甲骨文中还有众多与林地有关的"麓";文献中许多关于"松柏"、"桑林"的记载,表现了殷商时代中原地区植被的特征;野生动物的大量生存,也是当时植被丰富的一个佐证;最能反映当时的气候条件的竹林,在商代的中原地区也有大量分布。但是到了商代末年,由于长期的农垦、田猎、畜牧以及生活生产用木等,自然的植被环境遭到了严重的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