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广义的汉语反语常分为"反话正说"与"正话反说"。"反话正说"(汉语倒辞)作为日常话语中的一种频繁使用的语用交际策略,至今尚未引起修辞学界与语用学界足够的重视。通过对汉语倒辞以及相关现象的文献研究,结合汉语文本语料分析,文章从形式特征、语用策略、交际功能和玩笑框架四个方面对汉语倒辞进行了语用修辞角度的描述性界定:汉语倒辞在语用语言形式层面具有对交际对象的冒犯性;汉语倒辞的使用是以接近对方为基础的维护交际对象积极面子的交际策略;汉语倒辞的交际功能旨在建构与交际对象的正向的人际关系;汉语倒辞的使用受制于玩笑框架。对汉语倒辞的充分界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汉语倒辞的本质属性,从而为汉语倒辞的后续研究打好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爱冬 《河北学刊》2003,23(5):187-190
本文通过对杨学功<传统本体论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一文的基本观点和概念的质疑,阐明马克思哲学与本体论之间并不是一种截然"断裂"的关系,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关系;"传统本体论"(或曰"本体论")不会因为某些学者的"拒斥"而将本体论问题自动"终结",相反,在现代,人们仍然需要本体论.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体现时代精神和适合时代需要的现代本体论,将是哲学界今后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数词分类研究进行回顾,采用文献综述法整理了学界对数词的不同分类方式以及不同类别的称呼方式,结果表明研究者对数词系统中不同类别之间的关系持不同的意见,对与数相关概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其原因主要是目前英语和汉语学界的研究仅局限在一、两种语言的范围之内而未对照考察其他语言的数词研究,对数词与相关概念的理解混淆,分类标准不统一,而且对数词的定义不准确等。因此,有必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重新对数词进行分类,推动数词分类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4.
李小兰 《江汉论坛》2007,4(7):103-105
关于《庄子》对古代文论的影响,学界注重"说什么"(思想内容)而忽略"怎么说"(文体特征).本文拟从文类、语体和风格三个层面探讨《庄子》文体特征与古代文论批评文体之关系:《庄子》的"泛文体"与古代文论的"无文体",《庄子》的"寓言体"与古代文论的"隐喻体",庄子的"汪洋恣肆"与古代文论的"形象游历".  相似文献   

5.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6.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是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7.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8.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璠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9.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10.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这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国内学界以突发事件为背景研究政府与新媒体之间关系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新媒体正反两方面作用、政府与新媒体互动关系、政府与新媒体关系现存问题、构建政府与新媒体良好关系的对策等;国外学界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新媒体商业化历程、对"议程设置理论"过程的研究、新媒体与政府合作应对突发事件、政府打造"新媒体公共外交"新平台等。该文根据已有成果对中外学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做一述评,并为日后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汉语“知识分子”概念的起源、发展、运用和特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对西方的一些intellectual概念做进一步梳理,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重要概念的历史发展与理论研究,同时也能揭示中国学界至今对“知识分子”概念的某些误读及其相关论说的偏差。汉语“知识分子”概念与西方intellectual概念的脱钩,既是概念史问题,也是思想史问题;而将“知识分子”与intellectual挂钩,则是理解上的问题。“知识分子”概念史清晰地表明,此词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自成一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璠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璠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 解析和定义"民族"术语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界长期以来热心关注和讨论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而中国现代学术上频繁出现的"民族"术语根源于西方已成不刊之论.黄现皤教授运用珍贵、丰富的史料,对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以及相关概念进行了全面论述,提出了"民族语义学"这一重要新概念,对学界不乏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16.
杨学功 《河北学刊》2004,24(2):35-41
在中国哲学界,"世界观"无疑是人们最熟知的概念之一.但是,人们并没有对这个概念进行认真的理性反思,仿佛它是一个无须考量的自明概念.正是这种反思的缺席,使附加在"世界观"概念上的错误解释得以长期通行,从而制约了对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的深化.在此,笔者以传统教科书对"世界观"概念的解释为例作一些简要的分析.由于在现代汉语语境中,"世界观"概念关涉到对"哲学"的理解,而传统教科书对这个概念的解释几乎相当于把"哲学"变成"超级实证科学"或"太上科学"(冯友兰语),所以,从清理这个概念入手来检讨一下我们过去所奉行的哲学观,进而对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作出合理的阐释,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极地问题是国内外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与前沿问题,研究的成果丰硕,目前在中国已基本形成了三大分支派别:政策学研究、国际关系学研究和国际法学研究。其中政策学研究是目前最有影响的派别之一,代表性的著作成果有《极地国家政策研究报告(2012-2013)》,该研究报告具有鲜明的研究特点:一是"资源-利益-政策"的极地研究方法;二是清晰的极地国家利益概念;三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极地研究框架;四是极地研究内容的深刻完整与现实性。其对学界的极地研究和中国政府的极地战略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意逆志 于心得之——中国思想史研究法的省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学者当中,"思想史"的身份(identity)以及边际(limit)是不同的,并且相当一部分人对此没有自觉意识。在汉语学界,英文术语History of thought、History of ideas以及Intellectualhistory一般都被译作"思想史"。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作者在谈到"思想史"时,并列使用这些术语。不加区分地使用History of thought、History of ideas以及Intellectual history以表示"思想史",这在近似的意义上当然是可以成立的,但是如果我们置身于这些术语的母语环境,就会发现其实它们  相似文献   

19.
关于"白登之围"若干问题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学术界对于白登之围的研究多侧重汉、匈双方的人数对比,或者是刘邦胜利突围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关系等方面,而对于突围的计策,学界多据史料"其事秘,世莫得而闻也",或"使间厚遗阏氏"(师古曰:求间隙而私遗之)进行讨论,但至今仍有争议.笔者拟从此入手,对白登之围及相关问题阐述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学流派之一的明代"台阁体",长期以来受学界诟病,而近十年来才逐渐受到学人的关注与重视.但学界对明代"台阁体"的相关问题还缺乏专题的探讨.此文试图对"台阁体"的名称与特点、流行时间及分期、历来的评价、明代"台阁体"作家的分布及江西人居多的原因等问题作一番探讨,以期对明代"台阁体"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