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威 《船山学刊》2007,(4):63-64
《淮南子·修务训》高诱注文涉及到《庄子》篇数的记载,且不同版本中有"三十三篇"、"廿三篇"两种异文.后世多以此作为《庄子》在汉代已有不同版本流传的依据,但通过对〈庄子》成书过程及《吕氏春秋》高诱注文相关记栽的考察可知,异文均为"五十二篇"之讹.汉代流传的《庄子》当为五十二篇系统之本,在没有其它证据的情况下,不能以《淮南子》高诱注文为依据来说明《庄子》在汉代已有不同版本的流传.  相似文献   

2.
刘俊男 《船山学刊》2001,(1):63-66,20
一、上古洪水原于农业对生态的破坏 几乎所有民族其文明曙光初露的时代都流传着一串洪水故事.中国的洪水故事若从伏羲、女娲(现已发现1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而伏羲女娲是农业发明前的首领)算起至大禹平治水土,至少经历了6000年之久.或日这洪水原于第四季冰川,而第四季冰川距今在一万至一万五千年前,似不能造成6000年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一、上古洪水原于农业对生态的破坏 几乎所有民族其文明曙光初露的时代都流传着一串洪水故事.中国的洪水故事若从伏羲、女娲(现已发现1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而伏羲女娲是农业发明前的首领)算起至大禹平治水土,至少经历了6000年之久.或日这洪水原于第四季冰川,而第四季冰川距今在一万至一万五千年前,似不能造成6000年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时政谣谚与两汉民众参与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新 《齐鲁学刊》2001,(6):82-88
在两汉时代,民众对于时政有着很强的参与意识,这在当时时政谣谚的广泛流传上得以充分体现。这些谣谚涉及到国政大事、官员治政、官场风气等方方面面,喊出了民众的心声与感受,表达了百姓的倾向与爱憎,对汉代的政治与吏治起到了一定的衡量与监督作用,构成了汉代社会一幅难得的政治风情画卷。  相似文献   

5.
在有关汉代的文献典籍中,往往出现倡家、倡优、俳优、俳倡、艺伎、技人、女乐等词语,这些不同的称呼都可以归之为"倡伎"。汉代倡伎主要包括宫伎、官伎,家伎、私伎等。汉代俗乐的发展为倡伎的生存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权贵与富豪的养伎之风为倡伎职业的兴盛带来了空前的机遇。汉代世袭的倡家和民间专门培养倡伎的人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人才。倡伎作为专门的艺术表演者,对汉代诗歌的创作与流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新疆吐鲁番的荒坟野冢里,出土了数十幅麻质或绢质的《伏羲女娲图》,它们用木钉钉在每座墓室的顶部,画面朝下,正好呈现在仰面而卧死者的眼目之上。伏羲女娲的形象处理是非常大胆奇特的,二人均为人首蛇身,交尾相拥,女娲右手拿着矩(木工曲尺),玉臂扬起,伏羲拿着...  相似文献   

7.
两汉时期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地域间的文化交流得以有效展开,文化交流活动甚至延伸到域外。在汉代的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儒生群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促进了中原文化向边郡地区的传播。由于汉代官吏主要出自儒生,所以这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过程多是在儒生作为国家官员的身份背景下得以实现的。此外,汉代儒生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他们对于佛教的东传、汉朝与西域之间的文化往来,都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汉代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成就斐然,影响深远,汉族、汉人、汉语、汉字、汉学等等概念和词语流传至今,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和历史符号,无不与汉代的文化发展、交流和传播密切相联。  相似文献   

8.
<楚辞章句>中收录了许多汉人模拟屈骚的作品,这些拟作在艺术水准上与屈骚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楚辞章句>的编纂者将它们收入,符合汉代经学的编纂体例.更重要的是,这些拟作体现了汉人对屈骚的理解,其中一批作品将屈原塑造成为正道直行、眷恋故国的道德楷模,这批作品大致在西汉中后期被结集,流传至东汉,王逸对其进行了修订增扩,最终形成了<楚辞章句>这部楚辞学最重要的选本.这个选本广泛流传,它的阐释倾向抑制了对屈骚的其他理解,深刻影响了从汉代至今人们对屈原及其作品的基本认知,并最终完成屈原和楚辞的经典化塑造.  相似文献   

9.
山东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涛博士新近出版的专著《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1年 1 2月版 )是《中国传统学术与社会丛书》中的一种。该书从学术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角度 ,对经学与汉代社会的相互关系及其演进历程 ,进行了系统的成功梳理 ,研究视野开阔。前三章论述了儒家经学的产生和早期发展的情况 ,考察了《易》、《书》、《诗》、《礼》(《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及其三传 )和《论语》、《孝经》等经典在汉代授受、流传的情况 ,分析了汉代经学各主要学派的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因 ;后三章研究…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参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发掘报告》整理编写工作过程中 ,发现出土于阿斯塔那 2 2 5号墓的深蓝色绢本伏羲女娲图 (田野发掘编号 72TAM 2 2 5 :15 ) ,与日本龙谷大学大宫图书馆收藏的伏羲女娲图 (图一 ,又见日本龙谷大学编辑出版、龙谷大学创立 3 5 0周年纪念刊《大谷探险队带来品西域文化资料选》第 15页 )可以完全缀合。编号 72TAM 2 2 5 :15的伏羲女娲图为深蓝绢本 ,1972年末至 1973年初在阿斯塔那墓群第十次发掘的张氏家族茔地内出土。发掘时该墓已被盗扰。墓内杂乱 ,未见墓志、告身、衣物疏等纪年文物。墓室内有女尸一具 …  相似文献   

11.
一、上古洪水原于农业对生态的破坏 几乎所有民族其文明曙光初露的时代都流传着一串洪水故事。中国的洪水故事若从伏羲、女娲(现已发现1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而伏羲女娲是农业发明前的首领)算起至大禹平治水土,至少经历了6000年之久。或曰这洪水原于第四季冰川,而第四季冰川距今在一万至一万五千年前,似不能造成6000年的危害。而且究竟有不有第四季冰川,也在争论中。我想即使有,经过一个夏天,”冰川也就溶化了,一个夏天溶不了的第二年也难溶化,何来六千年的大水?古之天如今之天,从日月之食来分析,古今相同,如果没有…  相似文献   

12.
学习神话学,首先应该熟悉记载神话资料的古典文献。但是,中国的古书,从秦始皇焚书坑儒起就遭劫难,能够流传到今天非常不易。而流传到今天的古书,又难以逃过历代统治者的审改。有幸的是,我们有他海经》这样一本既流传至今又基本保持其本来面目的神话文献,使我们能一窥中国古代原生态神话的绚丽风采。关于《山海经》,在汉代时就流传过这样的传说:汉武帝时,有人献皇帝一只怪鸟,此鸟形状像鹤,但只有一条腿,全身青色,布满火红的斑纹,鸟喙是白色的。无论喂它什么食物,它都不肯吃。后来,直到武帝请来博学的东方朔。才知道这鸟名叫…  相似文献   

13.
葛亮 《河北学刊》2004,24(5):99-104
在汉代,所谓的民族"和亲",是指有仇怨、相互战争的民族,彼此商定,捐弃仇怨,消弭战争,进而缔结和平亲近的民族关系.因此,在和平时期的西汉竟宁元年,王昭君奉汉元帝之命出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本是巩固、强化汉与匈奴的政治整合,而并非什么民族"和亲",因为汉代史籍中从未出现过"昭君和亲说".然而,随着"和亲"词义在北朝隋唐之际的衍增,民族"和亲"与跨民族的"政治联姻"叠为一体,于是,王昭君出嫁就被唐代的学者引申联想为是一次民族"和亲",从而世代流传,延续至今,遂成定论.事实上,"昭君和亲说"既无助于阐明王昭君嫁呼韩邪单于的真正历史意义,又会导致人们在释读汉代史料时思维混乱.研究汉代历史,应该摒弃"昭君和亲说".  相似文献   

14.
一、传统与复兴 景点命名、地名命名,共属于地名学研究的范畴。对于地名学的研究,我国源远流长,早在战国就已经流传,而于西汉成书的《谷梁传》中,就提出了“水北为阳,山南为阳”的地方命名原则;汉代《越绝书》,不仅解释地名,而且还总结地名命名的方式,如“因事命之”;《水经注》对地名渊源研  相似文献   

15.
王清建、王玉金在《南都学坛》2 0 0 1年第 1期撰文指出 ,河南南阳是我国出土汉代画像石的主要地区之一。南阳汉代画像石内容丰富 ,题材广泛 ,其中有很多反映汉代民俗的画像 ,为研究汉代民俗提供了形象而直观的实物资料。但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民俗 ,至今尚无人专题论及。为此 ,作者对南阳汉画像石所反映的民俗进行了分析归纳 ,指出汉代画像反映了以下民俗 :第一 ,汉代礼俗 ,包括拥慧和拜谒。第二 ,汉代节俗 ,汉代有门户画神荼、郁垒的节俗。第三 ,汉代宴饮习俗 ,汉代人在宴请宾客时有以舞乐杂技款待风俗。第四 ,汉代的葬俗 ,画像石反映了汉代…  相似文献   

16.
本文梳理了汉代经学对汉代文论的影响。认为,在汉代经学经典化过程中经学出现了神圣化和政治化倾向,这影响了汉代文论的产生和构成。经学的神圣化给两汉文论整体带上了儒家文艺思想的特点,经学的政治化则使封建帝王的权威性得到推崇,合法性得到肯定,对帝王的歌功颂德也成了汉代文论家不可回避甚至持肯定态度的一个论题。汉代经学自身也对汉代文论产生了影响。《诗》《乐》本身就构成了汉代文论的一部分,汉代经学中部分经书章节对汉代文论也产生影响。总之,汉代文论家和作家对文学的思考极大地受到汉代经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汉赋的经典化过程--以汉魏六朝时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新科 《人文杂志》2004,(3):118-126
汉代是辞赋发达的时代,创作了数以千计的作品,但流传至今,完整的作品只有百余篇.散佚的原因很多,笔者以为后代对辞赋的经典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就汉魏六朝时期而言,由于文学家的选择与接受、文论家的理论总结与扬弃、文选家的层层筛选与淘汰、史学家的收录与保存、政治家的欣赏与排斥等因素,使许多无消费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汉赋作品逐渐冷落,而那些被人们公认的有创新、有价值的作品得以广泛流传,并成为经典.  相似文献   

18.
汉代是经学繁盛时期 ,又是封建正统史学形成时期。经学与汉代史学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经学发达给汉代史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影响了汉代史家的知识结构 ,决定了汉代的史学思想 ,提供了大量的史料 ,促进了史著体例的创新。经学对汉代史家的治史目的与治史方法也有着深刻影响。考察经学与汉代史学的关系 ,可从中体察汉代史学的发展特点 ,进而认识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汉乐府《秋胡行》属相和歌清调六曲中的第六曲,古辞已失。汉代流传的"秋胡戏妻"故事以及汉代画像石"秋胡戏妻"画像等一系列文物的出土使我们考察《秋胡行》古辞的本来面目成为可能。1993年江苏东海尹湾汉墓编号为13号的木牍上记载的书目《列女傅》应该是刘向编撰《列女传》的重要取材之一,其中"鲁秋洁妇"故事,应是《秋胡行》演唱的记录。古辞《秋胡行》的歌辞考察对汉乐府歌辞留存研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徐建委 《云梦学刊》2006,27(3):52-55
从刘向校书与古籍流传之间关系来看,应以"类"的观念对待刘向校书前的诸子文献.将新出土的汉代中期以 前的简帛文献比附<汉书·艺文志>相关篇目、以线性的逻辑模式处理刘向之前或其同时代的互见文献,是目前古籍流传和学术史研究中两个比较常见的方法论误区.因此在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非<黄帝四经>问题上没有讨论余地,这种思路本身就不可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