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甲骨文枝字,作■、■等形,上从止从小点,下从根符号。指从树木主干上分出的比主干水嫩的枝(条)。甲骨文条字,作■形,上从倒立之止,下从木枝条柔弱无力之形体。它像树木等禾本植物枝条上的枝杈呈倒立状之形,是条的象形会意。甲骨文萌字作■形,上从止从小点,下从一斜竖及小点,像种子发芽、上面长出枝杈、下面是一根直直的根形。它是萌的象形会意。甲骨文耑字,上从止从小点,下从根须形符号或从根从小点符号,像植物上部渐生歧叶之状,下像植物根须之形。甲骨文倒字,正是耑字的倒立,上从倒立的根须形,下从倒立的植物枝杈形体,像植物之头与根须上下颠倒、翻转之形。倒的古文是到,到的金文是从人从至(■)偏旁。至的字义是到,甲骨文字形是倒立之矢——■,与甲骨文倒字(■)字在上下颠倒、方向倒转上含义相同,故甲骨文倒(■)字后世废而倒(到)字流行至今。对甲骨文枝、条、萌、耑、倒五字的考证与辨析,有助于学术界了解止这一偏旁既是来源于人体之足的象形,还是来源于草木枝杈的形体符号。  相似文献   

2.
殷墟甲骨卜辞中的"入山"含义明确,但它是一种经济行为还是一种军事行为,还不明确。通过排谱整理,可知残辞"令?以众入山求"与"令(辰止)以射从(單斤山)求方,我"及"令辰以新射于(單斤)"等卜辞时间、人名、地名密切相关,推知"入山"是商王征战活动中搜求敌方的一个环节。过去学术界曾把"(單犬)彡"二字理解为并列的祭祀动词,经过对包含此二字的系列卜辞进行排列对比之后,得知其实"(單犬)彡"指的是狩于肜日,"彡(單犬)"则是在肜日出狩,"(單犬)彡"二字连用乃省刻介词"于"所致。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穿字从穴从豕两个偏旁,是豕用牙拱掘的会意。豕指野猪,其吻部较长,上下颌均有獠牙,善于掘拱穿凿。后世豕、犬作偏旁有时互换使用,穿、突两字有时字义相同。突字是甲骨文穿字孳乳。甲骨文■(辮)字,像以双手辮丝绳之形,■是会意字,辫为后起的形声字。由甲骨文会意字——■演变为形声字——辮,符合文字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4.
殷墟甲骨文■字,从曲形人体——■和枝杈形——■两个偏旁。根据字形、人体不同部位的结构及文字定义,该字释读为"胸"。人的胸部位于项与腹之间,由人体背部及胸骨、胸椎和肋骨围成。若用符号表示,■象曲形人体有所抱之形,■后演变成勹偏旁;■形体正是胸骨、胸椎、肋骨线条的简化。两个偏旁构成的文字,后演变成匈,是胸的古字。  相似文献   

5.
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有■、■、■等字,有"凶祸、艰咎"义。学界多从姚萱说读为"虞",分析为形声字,但于字义来源无说。本文论证此字应为会意字,本义是"虎在林中",引申为"凶祸、艰咎"义,进而引申为"忧虞、不满"义。  相似文献   

6.
人体上肢包括手与手臂两部分,手臂上有腕、肘、肩关节可以转动。甲骨文■字源于上肢伸展形体,字义为有、右(左)、佑等。■字上的指事符号——■位于手臂内侧,指称字义为臂字。手臂也可呈屈曲形体——■、■,■、■字上的指事符号,位于前臂内侧,字义应为臂字;■、■字是手臂作屈曲形,是臂字的象形体。前人释读以上形体文字为肱、腕或肘字。后世文献典籍中,臂、肱有特指与泛指两种情况:臂特指前臂,即自手腕至肘之间部位;肱特指自肘至肩之间部位;臂、肱均泛指整个手臂。甲骨文臂字的指事符号位于前臂或手臂中部内侧,跟文献记载臂字的特指与泛指字义古今一致。甲骨文中臂字还指动物前腿;后世典籍中,与人体手臂对应的动物前腿也称臂,从而印证该字为臂而非肱字。与臂相混的■、■字为肘的指事字,其指事符号斜线或两段折线表示肘部可屈曲与伸展之义。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原初史角度,考察由图画发展到文字的漫长过程,首次解读了中华远祖■■■■写成金文应为甲骨文"■■",而并非"夔、夒、喾"。并论证所谓"帝喾取四妃为华夏四大族之祖母"的传说不符合原初史的真相,而实际是周代史官所为。甲骨文初创期,关于人体的字根,来自图形■■■■(面部),以及■■■(腿部)和■■■■(足部)、■■■■(手爪)等等,由这些元素演化出基本字根,衍生了系列甲骨文"目首页眉见看儿顶",以及"足止正之乏出左右叉卷拳掌"等字。殷商历法只分春秋两季,迄今已发现的甲骨文273年间的卜辞中只见春、秋两季,始终未见"夏"字。夏及夏季、四季、华夏等概念开始于周朝史官。该文阐述了"巫师"和"鬼面"的甲骨文字源,并从金文分析解读"禹■、■、■"和"禺■、■、■"的相关性。论证了大禹实为掌权的巫师(巫官)。最后对于"大禹治水"的时代背景、组织动员情况、工程条件、实际成效、历史评价等,提出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8.
"买卖"语义场中的"買、賣、■、粥、鬻、沽、酤、贸、贾"诸字在造字理据、文字演化、词义引申、语音部位、文献用例等方面存在着复杂的异同现象。"买"字在甲骨文中习见,"卖"是"买"的反向引申分化字。"粥"(鬻)这一语词的最早字形为"从直从贝、直亦声"的"■"字,省写作"■",因"■"与"賣"形体极易混肴而被音近的"粥"(鬻)字替代。"窦、续"等字实际上是从""得声而与"賣"字无关。"贾"的语源是"沽";其字形一方面来自于"沽",另一方面来自于"買"。  相似文献   

9.
《合集》3522"贞:我家旧■臣无害我"中的"■"字,我们认为当考释为"■"。■和眯是同源字的关系,都从米得声,当读为迩,训为近。"■臣"即文献中习见的"迩臣",就是"近臣"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王]大令众人曰田其受年十一月。”(《续》2.28.5)是一条为人们所熟悉并被经常援引的甲骨卜辞。到目前为止,历史学界对于“■田”的认识是一致的——“■田”就是协力耕田。这种认识的主要根据是郭沫若同志在《由周代农史诗论到周代社会》中所提出的“■田”就是“大规模的耕耘”①的论断和《说文解字》中许慎对“劦”字所作的说解。从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甲骨卜辞材料来看,“田”的“”字作协力解释是甲骨卜辞中  相似文献   

11.
南朝时期,以今湖北地区为中心的南方广阔地域内,遍布着“种类繁多”“部落滋蔓”的“蛮”族。按其族类而言,这些蛮族可分为两大类。“荆、雍州蛮”。据称是“盘瓠之后”(《宋书·蛮传》与《南史·夷貊传下》),即崇奉犬图腾的民族,故别称为“盘瓠蛮”或蛮族中的“盘瓠种”。东汉时。他们主要居住于武陵地区,故又叫做“武陵蛮”。《魏书·蛮传》在谈到蛮人的迁徙活动时写道:“至晋之末,稍以繁昌,渐为寇暴矣。自刘、石乱后,诸蛮无所忌惮,故其  相似文献   

12.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的《孔子诗论》部分三处出现“■”字。第11简“鹊巢之归,则■者……”和第13简的“鹊巢出以百两,不亦又■乎?”关系密切。由于第1l简残缺,所以对于这个字的隶定和解释都存在着分歧。马承源先生以为此字当释“疐”,指匹配义。现代学者们多把此字隶定为“■”,“■”的字形和竹简上的字形有不合之处。“■”字郭店和包山简均不见。古文字中只有“鬯”的古文形体和“”里面的形体是最为相似的。将这一形体隶定为从鬯声的形声字较为合适。何琳仪先生即持此说,但就“辶鬯”释为“荡”未作进一步论述。[1](P248)“…  相似文献   

13.
唯八月初吉,王各于周广。穆公佑盠立于中廷北郷,王册令尹锡盠(?)市幽(?)攸勒,曰用司六皀,王行参:有司土司马司工。王令盠曰,(?)司六皀, 眔八自(?),盠拜稽酋,敢对扬王休,用作朕文且(?)公(?) (?)彞?L曰天子不叚不其万年,保我万(?),盠敢拜稽(?) 曰,剌朕身从朕先实事。上面是郿县出土盠方尊铭文(方彞文明),已由北京罗福颐先生把它翻释出来(抄自本年文物参考资料第五期)。我觉得罗先生这篇释文还有须得商榷的地方,年代问题,罗先生仅仅提了一句“殆是西周时代之物”,也没有进一步加以考订,现在把我的意见提供出来,就正于罗福颐先生。(一)“(?)”是铸器人的名字,罗先生释作盠,今按此字上部作彖,隶定当是尨字,说文犬部云:“(?),犬之多毛者,从犬彡”。此字正象多毛之犬,与说文合,应以释(尨皿)为近是。(尨皿)字从皿尨声,疑即古文盘字。(二)王册令尹锡盠赤市幽(?)攸勒“册令尹”即“作册令尹”的简称,王对令尹通常用  相似文献   

14.
在甲骨文中的“■”、“■”、“■”,历来专家都将其释为“舟”字。但“舟”乃一些古船之泛称,它既包括各类的单体船,又包括各类的双体船。因此,“舟”字的本身很难表明甲骨文中所表示的这些船型是属于哪些类型。这不仅对有关的甲骨文字不能作出确切的解释,而且对我国古代船舶形制演进的研究,也会造成史料上的混乱。这些甲骨文中所谓舟字,究竟应如何解释为宜,兹就管见所及,试作如下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货币文字■、■、■的音读入手,通过对甲骨文辞例的检讨,并结合古器物形制,释得前揭三字与■、■字均为钲的象形字;并进而考得■所记录的国族名就是后世所谓的狄族;■、■、■为“呈”的古字;释得■当隶作■,读为“政”,训为控制;■为《说文》“■”字或体; 字像人双手持一“钲”形农具芟草状,确为“芟”字异体,只是该字所从的 不能视作“殳”字。  相似文献   

16.
“其”的本义为簸箕。《说文》作■,云:“簸也”。盖“箕”为“其”的孳乳字。甲骨文作(铁218.2)■、(乙3400)、■(乙8685反),西周金文作■(盂鼎)、■(仲师父鼎),东周后有■(中山王壶)、■(石鼓)、■((艹皀)■鼎)等形。《说文》箕下所引之古文有■,■文有■,亦皆与上列形体大同小异。可见殷代的■、■是簸箕的象形,至西周始有加声符下,作■,成形声字,东周后始见从竹之箕,乃后起加义旁字。“其”字在殷甲骨文中均假借作语词■,未见用为本义。“其”的用法,早期比较单纯,在殷代,从卜辞看,大多置于动词前,以加强动词之语气,有表示祈使,表示疑惑不定,表示口气之委婉等作用。如:“丙戌卜,今■,方其大出?五月”(前卷一,46页4版)此辞盖卜问与商敌对之方国,是否会大加出扰。“其”字置于动词性词组“大出”之前。  相似文献   

17.
(一) 第一期卜辞有“■”字,也作“■”,在偏旁中或省作“口”,它是“■”(說文訛作雝,隶变作雍)的原始字;第一期卜辞有“吕”字,它是說文“呂”字的初文。后来“■”字在偏旁中多变作“吕”,与“呂”字的初文混淆不分,学者往往莫之能辨,今列四証以明之。卜辞中的“■”字多作为祭名的“■”字用,如“氏■眔奠”  相似文献   

18.
<广韵>所载"爹,羌人呼父也"明确记载"爹"字来源于"羌".本文依据民族学资料和西北地区汉藏方言,证明此"爹"字实为藏语(安多方言)的父亲称谓""的汉语音译,并且认为"爹"与""二字从语源上是同出一源.  相似文献   

19.
认证前贤说"■"以及"■、■"诸异体为古乐曲"韶"字初文,并申述构形本旨。陈邦怀先生说"从八从鱼"之"■(颁)"字,卜辞中大多数情形读如"编",编排演练义,而非颁赐之"班"。甲骨文短语"■"读为"颁(编)益(佾)韶",义为每八人一列编排演奏韶乐。依据卜辞史实,证以传世典籍,对殷商时期王室演奏的六种古乐"韶"、"商"、"祈"、"唐"、"美"、"■"作了探讨。"■"为"弦"字初文,本义拉奏弓弦乐器。  相似文献   

20.
《东岳论丛》2016,(7):148-156
一直以来,一些日本学者对"侘"字的"人在宅中"的意义缺乏理解,甚至将"侘"字误写为"佗"字,妨碍了对其美学内涵的有效阐释。日本固有名词"わび"(wabi)本来是指一种孤独凄凉的生活状态,后来受中国语言文化的启发影响,用"侘"这个汉字来标记,并从"侘"字的"人在宅中"的会意性,而引申出"屋人""侘人""侘住"等词,指的是在离群素居中体味和享受自由孤寂。在日本茶道"侘茶"中,"侘"不仅指独处时消受孤寂,也指在人际交往中仍能感受并且享受孤寂。"侘茶"是一种不带功利目的、以茶会友、参禅悟道、修心养性的美学仪式和审美过程,"侘茶"的"和、敬、清、寂"四字经,最终是要由"侘"而达于"寂",故而我们可以将"侘"与"寂"合璧,称为"侘寂",使其超越社会伦理学的范畴而成为一个茶道美学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