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朝造像记是北朝石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朝散文的重要形式.北朝造像记具有不同于碑、墓志的独特体制,它的语体特征在语音、语义、句法方面都有明显特点,尤其在其语义方面,以用典和比喻为主要特色,具有与其他文体不同的宗教文化色彩,它的审美特征也因此具有玄远神秘、超逸瑰丽的特点.这些特征使得造像记成为北朝散文中与碑、墓志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文体.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继魏晋南北朝、唐朝之后的又一个高峰期,宋代佛教造像以其世俗化的题材、儒道释三教合流的造像仪轨、清新自然的表现技法鲜明地体现出我国佛教造像艺术神性的人性化,神道的世俗化特点,奠定了中国佛教艺术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3.
交脚弥勒菩萨造像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分流行的样式,这并不是因为当时佛教造像中,弥勒菩萨的造型只有交脚坐姿一种.而是因为弥勒菩萨的这种艺术形象中交脚坐姿、狮子座椅、仰月或日月宝冠都与波斯萨珊王朝的帝王们有关,弥勒成佛下生的条件又与转轮王的出现联系在一起.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帝王--圣君观念根深蒂固.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动荡社会使得人们对圣贤君主的企盼更为迫切,这种情绪与愿望落实到佛教的未来佛弥勒菩萨造像上,便形成了交脚弥勒造像的兴盛.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北朝观世音和弥勒造像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北朝时,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苦难,使人们对超现实的神力顶礼膜拜,把希望寄托在对观世音和弥勒佛的雕造、供奉和诵念其功德上。山东的北朝观世音造像有显著特点,即不但作主尊,且多作无畏与愿印,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山东的北朝弥勒造像数量最多,其主要出发点是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同弥勒所在的佛国乐园联系起来。此时的雕塑造像,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燃灯佛授记造像,是佛教艺术中有特色的形象,在世界各地都有遗存。近年在库车也有发现,其形式有壁画和雕塑两种。本文对龟兹地区燃灯佛授记造像从佛经依据、艺术来源、题材内容、造像分布、类型区分、年代划分及所反映的佛教派属等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山东美术出版社编辑的《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艺术》精美画集近期出版。展读此卷 ,辄觉神超形越 ,魏晋流风 ,宛然在眼。综观整个中国美术史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而佛教造像则在佛教美术中属于最重要的体裁之一。它作为生命的一种思考、求索和寄托的载体 ,不仅是理想的化身 ,而且是美的象征 ,在我国佛教美术作品中遗存最为丰富。然而历经漫长历史变迁 ,除了不易损毁的石窟寺多所保留外 ,发端于中心城市和文化重镇的大量的寺院美术 ,因自然及人为的破坏而多已湮没。因此 ,1 996年 1 0月于山东省青州市龙兴寺遗址北部发现…  相似文献   

7.
龙东林 《学术探索》2004,(12):83-90
昆明筇竹寺五百罗汉造像与中国内地和东亚地区流行的所有罗汉造像相比,具有显著的特征,是中国佛教造像中的精品。作者对其历史背景和文化源流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8.
<洛阳造像记>在文学史上具有标志性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和史学价值,同时也是佛学、史学、地学研究的珍贵资料.它创新了石窟文体模式,成为元魏石窟文的新模范;体现了地记文之过渡特征,开启了时代地记文学之先声;开创了<洛阳伽蓝记>文法结构之先河.  相似文献   

9.
论南北朝时期造像风气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期,佛教广为流传,主寺造像盛况空前。究其原因,盖由于佛经内容对造像兴福多所颂扬,兼之上层佛教徒的普遍认可与支持、僧侣游化民间积极宣传造像意义,以及有关佛教传闻的鼓动、“灵像”的影响、本土偶像崇拜的传统等等,促使此风产生并迅速蔓延开来。  相似文献   

10.
宝顶山摩岩造像,位于大足城北十五公里的宝顶山。建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约公元1179—1249年)。以大佛湾为中心,纵横五里,在十三处造像万余尊,是我国现存唯一的规模宏大、内容完备而有特色的密宗道场(漫荼罗)。全部造像皆经过周密选材,精心布局,前后衔接,图文并茂,内在逻辑性强,注重哲理演绎,把佛教的人生观、世界观、认识论、修持方法与儒家的伦理、理学的心性熔为一体,显示出宋代佛学思想的特色。佛教艺术也从内容到形式都中国化了。  相似文献   

11.
北朝时期数量众多的后妃出家为尼成为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一道特殊的景观。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女性几乎没有独立的人格,北朝后妃出家为尼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独立人格的缺失。细究北朝后妃出家为尼现象,虽有"守贞"之意,但多为"失势""受罚"所致,当然也有"明哲保身""委曲求全"之计掺杂其中。这种比丘尼身份全新功能的出现与北朝的政教关系、社会对女性性别角色规制的加强、女性在宗教信仰中的边缘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以男性述说为主的史载中,对女性活动的认知显然缺少了女性的主体声音。  相似文献   

12.
青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多种宗教文化艺术交流之地,作为古代藏传佛教艺术表现形式之一,石雕造像从一开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浸淫。它萌发于佛教由中原入青之始,到元明清三朝随着藏传佛教的空前发展达到巅峰,形成了青海地域宗教特征极为鲜明的艺术遗存。本文即是对青海古代藏传佛教石雕造像地域风格的形成、发展及特征进行的梳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佛教诞生之初,就有"佛身像不应作"之禁忌。在佛陀涅窼后,佛教为了自身发展壮大,从宣扬哲理的沙门思想转变为狂热的宗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也逐渐被神化,被打造成无所不能的偶像。此时,大乘佛教的崛起兴盛,古希腊"神人同形"文化的融入,佛陀造像应运而生,这也是佛教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4.
邵学海 《江汉论坛》2002,2(6):47-52
《战国中期曾有佛教造像传入南楚》的见解,是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如果这个观点能够成立,它在学术上取得的突破将是多方面的.但是印度佛教遗迹与有关文献证明,公元前孔雀王朝不曾塑造佛像,所以战国中期不可能有佛像传入楚国.其次,该文立论所依据的两件漆木雕刻,与印度佛教造像没有内在的联系.此二件漆器与印度的妙音鸟、莲花座,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故"佛像入楚"的观点难已成立.  相似文献   

15.
佛教艺术具有一般宗教文化鲜明的神学实质,但其本身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却无以脱离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强烈制约。龙门石窟缤纷多彩的宗教造像无疑为我们研究相应阶段的社会文化生活状况提供了崭新的文物素材,下面就有关问题,作些考察分析。 一 在龙门石窟琳琅满目的宗教艺术雕刻中,最能直接反映当时世俗社会生活情节的,应属那些比比皆是连缀于佛像侧旁而富有生动艺术个性的供养人造像。  相似文献   

16.
观音造像由男变女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钢 《兰州学刊》2007,(12):184-188
观音菩萨由男变女的佛像造型,不是个别而是整个佛教造像普遍性的艺术作风.作为佛教在民族化、本土化过程中的艺术反映,则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变化.文章着重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这一致思进路,在儒、道、释"三教归一"的内在对接上,进行"旧案新说"的文化剖析.  相似文献   

17.
一四川石刻造像,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据笔者在全川初步考察和参阅有关资料,有石刻造像的县份在四十九个以上,龛窟在十个以上的分布点为一百二十四处,其中唐和唐以前的又占六十三处。它不仅在数量上丰富,而且具有特殊的风格。远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不久,四川乐山汉代麻浩岩墓的门阙上就有浮雕的“佛陀像”与“大鹏含蛇图”。南北朝时期,由于南北政权的对峙,四川成了南来北往的交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时期,尤其是北魏中期的佛教造像流行一种"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这种造像特征来源于南朝画家陆探微的绘画风格,它表现的是当时玄学清谈家所崇尚的道骨神韵.这个时期正是南北朝佛教与玄学合流的重要时期,在理论方面,佛学的玄学化表现为"六家七宗"的形成,在佛教造像方面,玄学化的影响以"秀骨清像"佛像为特征.  相似文献   

19.
李森 《广西社会科学》2005,(12):147-149
通过对山东临朐明道寺、济南开元寺和安徽亳县咸平寺三处佛像埋葬情况的考察分析,认为青州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的性质应是一种在北宋时期山东地区比较流行的安葬佛像行为。  相似文献   

20.
在南北朝的历史进程中,佛教的发展完全依赖封建统治阶级的扶持与倡导,所谓“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对于佛教与中国政治的这种关系,历代学者早已论及,也不乏鸿篇巨著,但至今很少有人注意北朝的“国主”中皇后集团与佛教的关系。这是人们习惯将皇后划入帝王附庸统而视之,而忽略其历史作用的缘故。其实不论是她们的社会地位、她们的心态以及与之带来的对于佛教这一重大社会现象的态度,都具有与其他统治阶层不同的特点,所以应予以充分的注意。 由于南北朝史籍中有关资料语焉不详,且零星散见,本文只能粗略地对北朝皇后与佛教的关系进行勾勒,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