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祖卜辞中有一组"癸酉貞日夕又食"的卜辞,称为"癸酉日食",或读"夕"为"月",占卜是否会发生日食或月食,或认为应从日字断读,是一次月食。其中的"日月"二字写法特殊,都作日字在上月字在下而挤占一个字的位置,有学者认为"日月"应是一个字即"明"字,为"明有食",是天明后发生的一次日食。本文认为,读为"明"字可从,而"明有食"与卜辞记载日月食的辞不类,应不是一次有关日月食的占卜记录。卜辞"■(又)食"不是日、月食的专用语,由辞末及整版甲骨上有祭祀上甲的内容,所称的"癸酉日食"实应是占卜"侑食"上甲的一组卜辞。  相似文献   

2.
常耀华 《殷都学刊》2009,30(1):30-33
卜辞"步指车行"说断不可从,"步为辇行"之说亦非确诂.卜辞所谓"王步"、"王步白某"确有徒步义应无疑问,只不过徒步者并不一定必是王,当是指随车出行的徒众.卜辞之"步"应与商代军制单位有关.凡言某步、步于某或是意在与单骑或乘舟的出行形式相区别.  相似文献   

3.
甲骨卜辞中多次出现"取祭"这种祭法,其主要用于祭祀先公先王和祈雨的祭祀中。学者一般将其与传世文献中的"槱祭"联系起来,这一点是正确的。只是对于二者之关系以及"取祭"的具体祭法和特点并没有详细的研究与说明。其实此"取"字乃是积聚之义,"取祭"乃是积薪燃之以祭祀祖先来祈雨之义,这一点在甲骨卜辞和传世文献中皆有印证,而非祭祀战神之羽祭。  相似文献   

4.
卜辞常有"王其省"某地"田"或"叀田省"之类辞语,"省"一般认为即"省观"、"省察"之义,而"田"或以为是农田,或读作"田猎"之"畋"。若然前者,则"王省田"即商王视察农田,与"观稼"、"观耕"同义。若然后者,则"王省田"与"王观猎"同义。本文将全部"省田"卜辞排比之后,发现可确切解为"观耕"的卜辞竟无一例。相反,"省田"常与"狩"、"擒"诸字对举,且所涉之地几乎全是田猎地,故卜辞"省田"即"观猎"。  相似文献   

5.
二人共贞是商代晚期的一种特殊贞卜现象,过往学界对于该现象的认识并不清晰。通过梳理相关卜辞的内容及时代可知,所谓的二人共贞类卜辞仅短暂存在于武丁中期,均与贞人■有关,可视为一种"实习卜辞"。卜辞中实际存在的二人共贞与《洛诰》中成王所言的"二人共贞"不可等同,"三人共贞"和"出组二人共贞"卜辞也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反本归宗"是商代宗教和礼制的基本原则之一.卜辞中的"报",是指祭祀.卜辞中有"即宗"的术语,"宗"指甲与辛日.  相似文献   

7.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逻辑起点"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胶着点,"实践作为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的观点得到相当多的学者的认同.然而,这一起点的判断本身却缺少坚实的逻辑支撑.与"实践"相较,"关系"是一个更为恰当的美学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8.
甲骨文中既有"方帝",也有"帝方",学界对"方帝"卜辞的辞意内涵的认识存在争议,即"方帝"为"方祭上帝"还是"禘祭方神",长久以来,聚讼纷纭。通过排比辞例发现,"方帝"卜辞内涵与禘祭四方神卜辞內涵相当;而且,卜辞中"帝"不作祭祀对象,"方"一般不用为祭祀动词;此外,殷人天神地祇祭祀系统中存在"祭祀对象+祭祀动词"的情况。这些情況表明,"方帝"解为"向方进行禘祭"更合理。  相似文献   

9.
卜辞中的"示"字是象形表意字,在具体实物上,"示"指高而有平台的祭坛或案俎,是祭祀先祖等神灵的地点,"示"与后世的"主"并非同源一字,而应是古今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殷墟甲骨卜辞中的"入山"含义明确,但它是一种经济行为还是一种军事行为,还不明确。通过排谱整理,可知残辞"令?以众入山求"与"令(辰止)以射从(單斤山)求方,我"及"令辰以新射于(單斤)"等卜辞时间、人名、地名密切相关,推知"入山"是商王征战活动中搜求敌方的一个环节。过去学术界曾把"(單犬)彡"二字理解为并列的祭祀动词,经过对包含此二字的系列卜辞进行排列对比之后,得知其实"(單犬)彡"指的是狩于肜日,"彡(單犬)"则是在肜日出狩,"(單犬)彡"二字连用乃省刻介词"于"所致。  相似文献   

11.
周生春  孔祥来 《浙江社会科学》2012,(12):132-142,131,164
陈侯因齐敦铭中"高祖黄帝"之语,实是田齐国家战略的宣示,关涉着田齐及战国中期的政治发展,然学术界对这句话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释读却向无认真辨析。本文系统考察此语上下文例,定"祖"为祖述之义,并进一步考明田齐祖述黄帝之旨趣乃在于以征伐王天下。兹是时代背景使然,陈侯因齐作此器铭盖在马陵之役后,其时诸侯争霸政治已发展到最后阶段,魏、秦、齐等大国诸侯皆先后开始了王天下的政治追求,战国政治经历着诸侯争霸向七国争王的转变,"高祖黄帝"正是田齐王天下的战略。但王天下非徒事征伐而已,田齐推动"高祖黄帝"战略的努力始于威王,经宣王之世,而终于涽王之败亡。  相似文献   

12.
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语言并非文学的全部,这一观念使文学和图像的关系研究成为可能,而"语-图"关系则是其中的关键."一体"、"分体"与"合体"是语图关系的三大历史体态;与此相应,"以图言说"、"语图互仿"和"语图互文"是其各自的特点,其中包含并可能引出许多非常有价值的学术命题.特别是"语象"和"图像"的关系,作为语图之间的"统觉共享",当是文学和图像关系研究的平台.只有这些深入的学理分析,而不是止于情绪表达和表态,文学遭遇"图像时代"的困惑才有可能自然释解.  相似文献   

13.
传说中的"河伯"是黄河水神。对黄河流域的老百姓来说,"河伯"是非常可怕的水神。据屈原的《九歌·河伯》,它能起大风,使波浪翻腾,气势非凡。河伯遨游黄河,驾着水车,车顶覆盖着荷叶。战国魏文侯时,西门豹身为邺令,到邺城,目睹了"河伯娶妇"的习俗,即"冥妇"。有的学者根据这些故事与一些甲骨卜辞资料,提出了妇好作已经死去的商王室祖先神的冥妇,然而甲骨卜辞的表明"妇好"并无作过"冥妇"。  相似文献   

14.
王晖 《殷都学刊》2003,2(1):6-9
殷墟卜辞中帝辛卜辞确实是存在的.黄组卜辞王廿祀的资料可分为两组按文字分,"王廿祀"之祀,一作"祀",一作"司";按事类分,一为周祭祀典组,一为"在上(比吾)"组."王廿祀"用在周祭祀典组,"王廿司"用在"在上(比吾)"组.卜旬加周祭祀典的"王廿祀"卜辞应为帝乙时期,"(辶必)于上(比吾)"、"在上(比吾)"的 "王廿司"应为帝辛时期.  相似文献   

15.
殷墟卜辞中有一些"在先王宗卜"的材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的占卜制度和鬼神观念。从卜辞结构角度考察,"在先王宗卜"这类材料基本出现在历组卜辞中,契刻于命辞之后,其在卜辞中的性质、作用和兆辞比较接近甚或一致,突出对相关占卜事件的重视。从占卜地点看,商王室一般会选择其日名与卜日天干相同的先王之宗作为举行占卜仪式的地点,而"在祖乙宗"除外,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风华 《殷都学刊》2009,30(3):12-21
屯南系列甲骨卜辞中历组和无名组同文卜辞各具特点.历组的数量大,占村南系列的多半;每套卜骨数量较多,兆序最大数目通常为"三";有兆序相同的同文卜辞;选用左右肩胛骨没有一定之规,见有整套同文卜辞皆用左或右肩胛骨者.无名组同文卜辞总量不多;每套数量亦少,通常为两版一套,三版为一套的仅二见:兆序最大数日为"三",然仅一见.历组和无名组皆有同文但用字不同的做法,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字形构造不同.二是书风不同,其所包含的卜辞往往属于不同的组别,这是探讨各相关组别卜辞时代归属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7.
在整理"省牛"、"刍"相关卜辞后,发现有关商之"省牛"仍有进一步探讨之空间,可将"省牛"与"刍"有关卜辞联系在一起来考察二者各自含义及相互关系。"王省牛"之内容或囊括前往巡省省视牛之放牧及其放牧之牧地、亦巡省刍养牲畜之奴隶或相关人员等相关活动。进一步利用商国家结构的视角来分析"省牛"、"刍"卜辞,可窥探二者与商国家结构的相互关系,如刍牧地点反映了商与诸侯方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土地开发方式,刍牧卜辞反映了商与居于国家结构中不同层次的族邦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论语>思想体系当中,"己"是"仁"的逻辑起点,"敬"、"信"等构成了逻辑过渡性的范畴.目前存在的对<论语>当中的"己"的解释,带有主客体思维和对象思维的倾向,"己"进一步被分裂为"公心"和"私心",并成为一个需要加以限制或否定的对象.这一对<论语>中"己"的解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补充了<论语>未曾明确说明的哲学内容,揭示了"己"包含的深层的哲学义理.但在另一个方面也忽视了"己"所包含的超越他人和自我二元对立性的规定性.孔子追求一种超越主体问矛盾的主体性道路.  相似文献   

19.
历组卜辞的时代问题一直是甲骨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一部分学者认为历组卜辞的时代属于武丁至祖庚时期,另一部分学者认为其属于武乙、文丁时期。此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对学者已经研究过的一些事项内容进行补充,并从一些前人未曾提及且只见于宾组、历组和出组的占卜内容来看历组卜辞的时代问题,为历组卜辞时代提前的观点补充一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白俊骞 《殷都学刊》2011,32(2):92-95
卜辞语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客观、主观两方面分析其原因。客观方面包括卜辞残缺、所借助的研究材料为二手材料等。主观方面多是由于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对文字理解有误,如认错字、解错词、断错句等;也在于研究者占有材料不够,对卜辞缺乏系统、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