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代多族共居,多元文化并存且共同发展,北方草原文化、西域商业文化与中原传统农耕文化交汇融合,蒙古、色目等民族的儒士文人认同并向往中原文化,接受华夏正统意识,在认可认同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有了共同的生态领域,形成了新的国家文化观念。元代文人同属于这一文化领域,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融会,发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的元代文学所体现的社会审美意识、文学观念及其创作的内容、形式和风格等都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尤其是雅俗文学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鲜明而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元代科举长期废而不行,统治者用人重世家重根脚,士子文人失去了传统的仕进之路。另外,元代重经济、义理而斥词章的学术取向和人才倾向,均对元代文人的思想和生活状况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影响了整个元代文坛的格局:元代士人阶层重新分化,文人群体雅俗分流以及多族士人圈的形成,成为元代所特有的一个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察哈尔蒙古族的文化教育的发展 ,同察哈尔本身的历史一样 ,也是在元代蒙古族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喇嘛教传入之后 ,在林丹汗时期 ,察哈尔地区建立了一些寺庙、佛塔。在寺庙中设立各种学部 ,学习蒙藏文字、传习经典、佛教哲学以及医学、天文、占卜等 ,丰富和发展了察哈尔蒙古族固有的文化。  相似文献   

4.
藏传佛教自元代在蒙古地区开始传播后,尤其是16世纪末逐渐在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对于蒙古族后来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蒙古佛教史也成为现当代蒙古史研究的一个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5.
礼乐是中华传统文明的象征。蒙元征服中原后,既接受礼乐文化,又以其固有的礼俗与之颉颃。元代的汉族知识分子则坚持“循经通变”、“用夏变夷”的原则,以礼乐文化同化异族,进一步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6.
元代舆服制度与前代相比稍显混乱,这与其统治者的执政思想、政治制度中融合了蒙古族的旧俗即"国俗"有关.祭祀和上朝是舆服制度实施的重要场合,通过研究元朝政治文化制度可以发现,元代祭祀制度和御前奏闻制度中具有鲜明的蒙古族游牧特性及其与汉族传统习俗与制度的不完全融合,影响了统治者对舆服的需求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元代色目高丽通婚举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代普遍存在着族际通婚。本文通过举例 ,论证了色目人与高丽人之间的通婚 ,希望对于元代中韩关系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段红云 《学术探索》2004,(9):107-111
纳西族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引起了国内外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丽江木氏作为统治丽江近五百年的纳西民族上层势力,对纳西族社会政治、经济、习俗、文化等的发展变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云南众多土司当中,也具有代表性。作者对元代以前丽江木氏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木氏不断崛起的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木氏崛起对纳西社会变迁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云南通海县的蒙古族,是元代云南蒙古族的后裔,他们经历五百多年沧桑而顽强生存下来,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既不同于北国蒙古草原的同胞,又始终未融入其他民族,形成自己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本文阐述了其语言、生产与生活、社会习俗等特点,着重介绍了建国四十年来经济、教育科技与卫生、社会风尚的巨大变化,向读者描绘出一幅“民族小岛”的壮丽景色。  相似文献   

10.
火把节是云南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一度成为全省性的节日。“目前欢度火把节的民族有白、彝、纳西、傈僳、拉、普米、阿昌、哈尼等族,人口占云南少数民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火把节也是云南影响最大的节日。作为古俗,历来引起关注,元代李京就曾对此调查研究,元代以后的各种志书多有记载。近代学者名家多有研究,都注意节日的来源问题。对于它的文化含义却始终被忽视。为此,本文把火把节纳入古代汉文化的范围,试对节日的性质和诸项节日活动的文化含义进行探讨。研究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节日的性质,二是节日中的诸项活动的文化含义…  相似文献   

11.
宗教是元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构成要素,元代对各种宗教的保护和利用的态度,以及通过宗教对各种文化的接受,决定了元代宗教政策的宽容和含弘性。元代的宗教特征决定了元代的文坛格局,元代文人对宗教观念的接受和认同,三教合一,释道文人化,各种宗教并行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进而影响了元代文学创作,诸如元代文学精神的避世与内敛,全真教和佛教禅宗对杂剧创作的影响,全真教对散曲的影响,禅学、道家哲学及道教对文学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京蒙古族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大约有三十万名少数民族同胞,其中蒙古族约一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数的第三位。 北京在历史上蒙古族最早入居是在元代。公元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建立起举世文明的元大都(即今北京)。当时入居元大都的蒙古人数较多,仅据后来记载跟着元顺帝妥欢贴睦尔退出大都的就有三十万人。元代北京既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元代,蒙古族很多政治家、军事家、语言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医学家都云集大都,为创造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做出了贡献。著名历史学家脱  相似文献   

13.
元代少数民族丧葬习俗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有一些特殊的丧葬习俗。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在汉族文化影响下,这些丧葬习俗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对各民族的社会生活、对于元代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元代大都的戏剧文化是丰富多彩的。本文力图从元杂剧以外的其他方面如院本诸戏、演出场所、宫廷演剧、艺人结社、剧本刊刻等进行一些综合探讨 ,从而在整体上了解和认识元代大都戏剧文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5.
纵观元代文化,最具特色之处有三:其一,多元宗教文化交相辉映;其二,佛教文化尤其是藏传佛教文化在官方倍受推崇;其三,华夏传统宗教文化继续演进。各种宗教文化在元代大一统下各显其能,其宗教观念、宗教行为、宗教教义、宗教仪轨、宗教组织、宗教制度充分展现,共同铸造了元代宗教文化的繁荣局面。应该说,元代在哲学思想的建树上确实显得不够深邃,尤其在理学的研究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及宋明。但在共时结构上,元代的中外文化、国内各民族文化交流之盛是“前无古朝”的。  相似文献   

16.
区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理环境基础上,居住其中的人口群体所具有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典籍及相应的社会心理特征。文化融合则指:不同文化之间碰撞——冲突——理解——选择——适应乃至融合的过程。元代宁夏区域文化是一种具有混生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主要包括中原文化、漠北文化、西域文化及遗存的西夏文化;它们由各自的人口主体携带进入宁夏及周围区域。由于元代宁夏区域人口的大规模变动及政治、军事等原因,其文化载体常处于不稳定状态,导致不同文化在宁夏地域的碰撞、融合,从而产生具有混生特色的元代宁夏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的研究者认为,元代的文学批评理论包括诗学没有成就,原因是元代学术环境不好,元代尚武轻文,学术不昌明,没有文化。现在看来,这样的认识有很大偏差。元代诗学发展的学术环境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有三个方面:第一,"文倡于下"的文坛特点,这是认识元代很多问题的关键;第二,元代文人建立了新的大一统观念,一方面是中原文化远被四夷;另一方面,是中原对四夷文化的接受,这使得元代的学术与文化都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点,这种特点,即所谓大元气象;第三,思想和言论的自由,元政府在文化上无所作为,既无促进文化发展的措施,也无主导性意识形态的强力干预,元人的文化和文学活动,都是自为自在的,也是自主的,元代文化是在一种自在状态下发展的。元代特殊的学术环境,决定了元代诗学独特的学术品格。元代诗学的学术品格,大致可从三个方面认识:其一,多元性与包容性;其二,圆融性与通达性;其三,既尚思理又重法度。这些品格都为元前之宋、元后之明清所缺少。元代是一个环境宽松的时代,是思想和言论都很自由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诗学必然是有价值的;元代特殊的学术环境使得元代诗学具有独特的学术品格。放在中国诗学发展史上来看,这些品格是可贵的。  相似文献   

18.
在元代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西北子弟"文人群体的出现,使得元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他们对儒家文化的服膺接受,多元与多种信仰包容并举,在元代游历之风盛行的情况下,展示不同的诗文风貌和特质,呈现元代文坛所独有的突出的特点。西域粗犷、奔放的地域文化特点使元代文学别开生面,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西域作家群和汉族作家共同创作了元代诗文的繁荣,形成了元代文化和文学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9.
元代文化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元代文化。要认识元代文化辉煌的成就,还应该放在整个文化史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其重要地位。元代文化对后世也有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元代自然科学与唯物论无神论思想衷尔钜元朝在灭亡南宋统一中国之后,蒙汉两族由长期对机开始走向交合,元蒙贵族也逐渐脱离漠北酩之风习,开始了他们的封建化过程。为适应这一过程的需要,一方面,积极吸取以儒家为主的汉族文化.在哲学思想方面,从世祖忽必烈开始,就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