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殷人无孝说     
“孝”作为道德规范,在我国古代社会有着特殊的地位。几千年来,孝道一直作为“百行之首”而为制约和调节包括各阶级各阶层人们生活的最基本亦是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孝治天下”亦成了我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政治学说,《孝经·五刑章》引孔子云“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睡虎地云梦秦简·秦律》中有谒官杀不孝子之案例,唐以后各朝法律均把“不孝”作为“十不赦”之大罪,可见孝道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地位是极隆的。  相似文献   

2.
法国著名学者葛兰言先生在《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指出一个事实:《诗经》中的情歌来源于仪式。我们不禁有个问题《:诗经》中《国风》以外的诗歌是不是也是来源于祭礼吗?就这个问题,本文试着从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和巫术三个方面来探讨它们与诗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礼记·表记》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郑注:“谓内宗庙外朝廷也。”表明殷人宗教信仰之深,把敬鬼神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殷人尊崇的重点是祖先神。殷人绝大部分祖先都有受到隆重祭祀的卜辞记载。这表明殷人对祖先崇拜的重视。 殷人祖先神多被分为若干组进行祭祀,其目的是为了遍祀诸位先祖而避免遗漏。卜辞中有:二示、三示、四示、五示、示六、七示、九示、十示、十示又一、十示又二、十示又三、十示又四、廿示、廿示又三、大示、元示、上示、小示、它示、下示等直系或旁系先王之集合庙主。  相似文献   

4.
墨子强调祭祀,主张祭祀的对象是上帝、神、山川、天、鬼五大方面,对祭祀有原则要求:选择神职人员、清洁身体、选择祭品、时机、节约等,同时还认为不应该过分依赖(或者怪罪)神灵。墨子的祭祀观念,是中国民间自然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信仰的综合之一,可以说中国祭祀文化里有不少墨子元素。  相似文献   

5.
6.
殷人占卜用过的甲骨 ,一般要保留一段时间 ,待一切悬念解除 ,即可挖坑掩埋或利用废弃窖穴、水井等掩埋 ,意在不让人们能够随意见到 ,根本无意存档供后人查考利用。尊神和以地通神是已用甲骨被挖坑掩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具隆会 《殷都学刊》2013,34(2):24-29
商朝的王位继承制为“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相结合的继承制度.据古文献与甲骨文的记录,商朝确实存在这两种继承制度.这两种制度的混用上出现的一个事件,即“九世之乱”.根据古文献记载,商朝从中丁以后近一百年间,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史称“九世之乱”.“九世之乱”使国家衰落,诸侯莫朝.  相似文献   

8.
先秦祭礼对祝祷文体的发生、分类、形态及功能均产生了重要影响.祭祀活动的繁荣,促进了祝祷文体的发展.巫祝各掌其辞的祭祀制度、不同祭仪对所需祭辞的特定选择,增强了人们的文体分类意识.大祝所掌“六辞”、大师所教“六诗”体现了先秦祭祀活动对文体发展与分类的推动作用.祝祷文辞作为祭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体形态随着祭仪的需要而变化.《诗经》中的《商颂》与《周颂》在内容、风格、篇幅等方面的差异,正是缘于商朝“尚声”与周朝“尚臭”的祭祀传统.祝文与嘏文、祷文与祠文、祝文与诅文等文体受制于祭祀目的的需要,形成了功能相互对应的特征.这些独特的文体现象,说明古代礼制与文体的发展具有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周代祭礼哲学与复古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宗教是人类童年时期的幼稚文化,也是惰性极强,对人类历史影响深远的文化。原始宗教的核心——祭礼,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尤为巨大。本文力图从周代祭礼哲学与复古情结的关系揭示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复古思潮和历史渊源。一周代祭礼思想主要包括在记录周代礼治文化的《周礼》、《仪礼》和《礼记》中,而尤以《礼记》最有代表性。祭礼的目的有三  相似文献   

10.
唐宋祭礼的变化及实施有三方面比较明显:调整了昊天上帝与五方帝的关系,五方帝地位逐渐下降;祭礼中的道教色彩大大加重,主要体现在皇帝图像进入道观,以及封禅礼、祈雨礼和国家礼文中都有了不少道教元素;皇权支配的祭礼体系初步形成,这主要是通过对礼文进行变动、在礼仪实施中兼采众家,以及赐额、赐号等措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祭礼作为一种政治典礼 ,随政权的转移而转移。洪武定鼎南京 ,郊、庙、社稷等祭礼次第而建。永乐迁都北京 ,祭礼因此开始有南京向北京的归并 ,这一过程到嘉靖朝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12.
周灭殷后,在对待殷民的处置上,明显地反映出西周奴隶制的时代特点。 西周初年,周统治者确实曾一再强调“敬德”、“保民”,并提倡无逸和体恤下民。不过,这些话主要是讲给周族民众及周王朝管辖下的其他自由民听的,而对待原来“大国殷”的民众则动辄用“明致天罚”、“予其杀”来威胁,并常常付诸实施。  相似文献   

13.
试析殷人的祭日习俗及文化传承功能陈智勇殷人的祭日习俗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现象,反映了殷人特定的社会心态。透过这种社会心态,我们可以识别出当时祭日习俗的真正底蕴。即我们不能仅仅置祭日习俗于宗教迷信这一认识层面上,而应当深入挖掘该习俗在历史的流变中所具...  相似文献   

14.
殷人和古犹太人不谋而合地创造了各自超自然的、虚幻的上帝并作为自己的最高信仰。但是,在历史的运行中,殷人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上帝,犹太人的雅赫维却孕育了今日西方全知、全能的上帝。本文从4个方面——上帝的神格和属神、神迹观、上帝启示的方式、上帝与人王的关系分析了殷人和犹太人上帝观念的异同及其历史取向。  相似文献   

15.
周王祭祀是西周国家重大政治活动之一.西周金文中有不少有关周王祭祀的记载,通过对铭文的爬梳,可以大略了解其祭礼的主要仪节有周王派遣使者召集诸侯臣属助祭、征收祭祀用品、卜日、用尸、设祝、告备、奏乐、宴饮、祭后赏赐等九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祭礼在唐代备受推重,严重的违礼行为要纳入律中,受刑罚惩戒。唐律中有关祭礼犯罪的立法,对其后的宋、元、明、清各代影响颇大,传承关系明显,又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礼仪制度中,丧祭礼仪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为死者举行丧条礼仪,既是儒家伦理文化”终始俱善”的要求,也是后人孝敬和尊重祖先的表现.家庭和家族成员以不同的身份在丧祭礼仪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由此促进了仪式参与者对家庭和家族共同体伦理关系以及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理解与认同.丧条礼仪是道德濡化的重要方式,有利于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丧祭礼仪既是展示孝道的过程,也是孝道濡化的过程,丧祭礼仪内蕴的对祖先的报恩伦理和孝道伦理,能够给礼仪参与者以道德情感上的激励.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闽赣戏神"田公元帅"的祭礼追根溯源,认为田公元帅的原始信仰源于周四月郊祀后稷的国之典礼,经汉而演为田官,且封为社而祀之。唐宋时从田官(舍郎)又衍化为田四郎,为天曹使者形象,且初步具有戏神的某些喜剧性因素,宋以后随着社戏的兴起,抵以滑稽取笑,则田四郎以喜剧形象且为郊祀主角或祖或报求而衍化成"田公元帅"。  相似文献   

19.
20.
商朝灭亡、西周建立后,周王朝统治殷人的策略,对西周社会性质的确定和周武王的评价,有着决定意义。对此,古籍有记载,前人有论述。但在历代统治者和儒家的控制下,一些不利于其政治主张的古文献被刊落,删改;一些“疑古”学者王充、刘知几、王夫之等的论著被封锁、贬低;而那些按照“圣王仁政”理想裁剪历史事实的论述,却成为两千多年来公认的“史实”。现行的历史著作,虽然也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发展的辩证法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可是,除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和王宇信编著的《西周史话》外,都没有把武王克商后统治殷人的策略,与周公东征、杀武庚、管叔、伐夷践奄后统治殷人的政策,加以区分,具体论述,脱离了历史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