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语境导致了独特的文学风尚的形成,这种文学风尚既体现在作家的审美选择、文学创作的整体性美学倾向方面,同时也具体地体现在文学的文体形式甚至表达方式上。30年代文学有着特殊的文学文体形式和文学表达方式的特点,而这些文体形式和表达方式得以盛行又有其深广的政治文化语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张春 《学术界》2012,(6):196-207,289
20世纪80年代,文学出版积极引领“思想解放”潮流,以饱满的激情践行文学理想,以内涵丰富的文学出版物创造了空前的阅读热;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文学出版在体制转轨中开始了市场化转型;新世纪以来,文学出版全面市场化,迅速进入“策划时代”.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出版观念的变迁为主线,观照文学创作和阅读潮流更替的轨迹,集中体现文学出版对文学生产、传播和接受的形塑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恒军 《兰州学刊》2012,(8):108-111
作为当代中国文学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存在,当代女性文学已经成为一块既华美又纷繁的文化探险领域。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不仅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更是以价值规律为基本法则的商业运作的结果。这一法则的巨大影响,改变了文学领域的整体气象。一些文学创作与商业宣传强强联合,构造了新的文学传播语境,无论从表现方式还是选题内容,抑或是出版时机、宣传口径都有了一定的转变,文学话语的深刻转型日益凸显。本文将通过对女性文学与传播媒介之间相互作用研究,探索作为当代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存在的女性书写行为,从而进一步挖掘其当代传播价值。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资产阶级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方法变革的产物。接受美学目前正处于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其内容十分广泛。接受美学认为:(一)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全部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二)在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读者影响作家的创作并推动文学创作,是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三)文学接受的全过程,包括接受与影响两个方面,因此,接受美学往往又被称为接受——影响美学。(四)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区可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五)任何一个人都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艺术素养、个人气质来感受、体验。解释和理解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5.
管宁 《人文杂志》2004,(6):110-114
本文从消费文化语境的角度,运用后现代理论,分析论述了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美感形态的变迁.认为在中国初露端倪的消费社会中,文学创作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消费文化语境中的文学写作已日益走向商业化,从而深刻影响了文学的美感特征,显示出明显的物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结缘,已有三十多年。马尔克斯在中国的传播接受离不开译介出版,也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语境与中国文学的现实诉求。马尔克斯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使中国作家、中国文学获益良多,也带来影响的焦虑及同质化创作的隐忧。今天,马尔克斯虽然已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文学精神依然是我们的财富,考察马尔克斯的中国传播,思考马尔克斯与中国文学的因缘结果,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文学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严肃文学的逐渐萎缩与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大众文学迅速崛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通过分析网络语境下文学的变化,探讨了文学的泛化、文学创作方式的转变、文学本源意义的回归等问题,指明了网络文学所展现出来的广阔前景,并提出了网络语境下文学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理性与原欲是人性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层面,也促进了"两希"文学的互补与碰撞。文学与人类文明历史的进程休戚相关,文学创作从某种意义的角度而言,是作者根据对生活的审美体验,以语言为材料创造的形式将记忆重新进行书写与建构的结果,是对人的自我生命之价值与意义的研究,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精神生产活动。在当代空间转向语境下,重审文学与空间认识论的历时关系,从社会文化语境来探讨文学空间,将生活空间的有效的升华成文学空间,对深化文学空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杰 《学术论坛》2016,(4):97-102
文学语境作为一种理论范畴,它指涉着一种围绕文学作品的周边场域,在场域之中文学创作、文学阐释和文学文化等融为一体。文学语境批评在西方文学批评思潮之中呈现出建构与解构两种截然不同的认知模式:其一是建构性的文学语境,是以作家和接受者为主要理论维度的文学语境,像伽达默尔的“理解”语境和巴赫金的“对话”语境;其二是解构性的文学语境,体现于无主体的无边语境,像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德里达和卡勒的无边解构性文学语境。解构性的文学语境批评,主体早已被解构得无影无踪,而建构性的文学语境批评不仅没有抹去语境的主体维度,反而在理论中明显地将主体凸显出来。但是,建构性文学语境和解构性文学语境同时具有无边界性,这种困境可以从维索尔伦的“语境永久协商性”理论、二律背反思维和“语言与文本”差别性分析三个方面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0.
陈莎莉 《云梦学刊》2002,23(5):65-67
幼儿文学创作中比喻的运用 ,与一般文学相比较 ,有着自己的特点 :首先 ,因生理条件、知识、经验的不同 ,比喻的运用 ,在一般文学中常须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 ,而在幼儿文学中更多的则是强调与幼儿生活经验的结合。其次 ,由于心理特征的不同 ,一般文学创作中有不少抽象式比喻 ,而幼儿文学创作中则多是形象式比喻。再次 ,从文学的接受方式来看 ,一般文学诉之于视觉 ,比喻句中书面语的特点明显 ,而幼儿文学诉之于听觉 ,比喻句中口语化倾向显著。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文学活动全过程的重要环节的文学接受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定势的影响。在审美过程中 ,心理定势有时起正面作用 ,有时起负面作用。它的形成是由文学接受者的环境、生理、心理、情感、文化和个人价值观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它使文学接受的过程呈现出注意的选择性、情绪的热烈性和见解的偏执性。研究它 ,能不断地提高文学接受能力和文学接受水平 ,也能促进文学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随着思想解放潮流对文学的渗透,西方社会的各种文学创作与批评方法蜂拥而出,在一定程度上复归了五四时期自由、多元的文学格局.文论建构逐渐从文本"外部"走向"内部",逐渐打破以往文学研究中政治化视阈的界定,文学审美论取代了意识形态论和认识论等饱含政治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回到文学自身,文学的本体研究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这一转型中,尽管学界对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在接受中根据具体语境有所变异,但其对当代中国文论建构的意义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香港文学在中西文化交汇的语境中产生和发展.在香港文学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代表性文类社会写实性文学、前卫探索性文学和通俗娱乐性文学,侣伦、刘以鬯和金庸分别是其代表性作家,这三位代表性作家的文化追求和文学创作,分别凸显了香港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在消费文化流行的语境和文化全球化境遇中,歌德对文学经典化的思考,以及对世界文学的祈向获得了新的阐释空间和思想高度。这对于当下的中国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具有学术意义和思想价值,有必要重温歌德的文艺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由于具有不同于早期网络的诸多特点,对文学创作方式带来了一系列新变,最大限度地拓展了文学创作方式的普适性和自由度,进一步提升了交互式文学创作的程度和频度,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了作者对作品随意进行修改的难题.这对整个文学发展来说,其意义非常深远,从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文学创作的职业性和功利性,进一步拉近了文学写作者与欣赏者的距离,使得文学文本成为了一种开放的变动不居的"活性文本".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大学与现代文学的相互哺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史上,文学与大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相当大的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新文学诞生于大学.文学与大学结盟的最突出表现,就是文学创作者大多是大学的师生.在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大学史上,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很多大学里的著名学者同时又是著名的创作家.大学既是学术研究的大本营又是文学创作的大本营,大学的教师和学生既从事学术研究又致力于文学创作,这对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的一身二任,使学术研究更富有灵性,又使文学创作更具有文化意蕴.大学成为文学创作的大本营,也使得大学校园具有更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诗意.大学与文学的结盟,实际上构成相互哺育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徐刚是我国新时期以来生态文学领域最为重要的作家,其创作特点、创作成就及创作影响主要体现在1988年发表的《伐木者,醒来!》和1997年出版的《守望家园》上。前者作为"奠基之作"开启了中国生态文学创作之门,后者作为"巅峰之作"不仅代表着其个人生态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准,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国内整个生态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准。  相似文献   

18.
文学传统是经由诸多作家不断开掘的文学主题,而文学资源的影响也成为当代作家无法轻易摆脱的内在规定.在作为当代长篇小说重要文学资源的"史传传统"那里,这种影响呈现出不同层面的形态,既有无法预料的庞杂,也有可以认真梳理的潜在关联,它们不仅是文学创作精神的凝固,也是叙事要素、美学经验的彰显与延续,正是在这样的矛盾语境中,作为当代长篇小说文学资源的"史传精神"对当代长篇小说文体构成了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国时期不同执政府延续了晚清时代通过立法途径有效管控图书出版的方针,在文学图书出版禁令方面强化了书报检查、许可、惩罚的立法与执法力度。相应的是,民国作家为了争取创作与出版自由,进行了长期而曲折的博弈,其文学生存空间具有两重性,与法相倚成为常态。由于出版禁令法律的介入,民国作家的文学创作一方面得到了部分版权保护,思想自由度较高;另一方面又有法律的约束与限制,呈现出一种对峙状态。创作自由与出版禁令两者处于两条时而交错,时而并行的轨道之中,大体奠定了民国文学衍变与生长的基础和格局。  相似文献   

20.
文学类型的划分、文类概念的确立以及分类标准的制订必须以文学传统为依托。根据历来批评家积极论证、作家共同践行和读者普遍认同,所谓“文学类型”或“文类”应理解为文学体例的类别,既包括语言形式的体例,又包括题材内容的体例。文学批评推动了文类概念的确立;文学创作是文类发展的开路先锋和不竭动力;文学接受的介入影响着文学类型的再生产。这三者与文学传统之间复杂多变的辩证关系展开了文类发展史上多彩的画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