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家长文化偏低,缺乏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人们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的家长认为“树大自直”,对孩子的事不管不问;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是个“大老粗”,大字不识几个,无法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上幼儿园就是吃好玩好,安全就好,。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比城镇家长低,部分家长只顾着挣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较缺乏,对幼儿园的教育更是不理解不注重。教师想要培养好孩子就需要家长的配合,但在农村想家长配合你的工作谈何容易。怎样才能让农村的家长理解幼儿园的教育呢?作为一名幼儿园的教师,每天的工作除了要面向幼儿之外,还要面向家长。我在农村幼儿园进行调研了3个月,对与农村的家长沟通有了一些总结,现和大家分享一下。  相似文献   

2.
阿根廷费尔城的帕罗斯小学,是当地一所名牌学校。然而在一次学校召开的家长会上,家长们却纷纷抱怨说,他们的孩子虽学业优秀,但有的乱花钱,有的不会用钱,有的不善安排日常开支…… 为了增强孩子的理财本领,学校决定与家长们合作,搞了一次活动:在一个月中,孩子们代替母亲管理家庭账目,经办的具体事项包括分配、计划家庭开支、记账、交纳税款、去银行存、取款,处理家中突发的意外情况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终于明白了:当个家庭“小管家”也不容易,因为理财也是一门学问。 有意思的是,家长们在“小管家”实习的过程中,都放…  相似文献   

3.
时下,一些学生家长不管子女的学习成绩如何,不惜支付巨额择校费,千方百计将孩子送进了重点学校。结果是适得其反,苦了孩子,累了自己。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学校学生一个班为45到50人,可在某些重点中学,一个班多达七八十人,管都管不过来,又怎能保证教学质量呢?在这样的学校,最苦的除了老师,就是学生。一位“择校生”吐苦水说:“我就像一名体质欠佳的运动员,虽然在不懈努力,但总是力不从心,跟在别的同学后面苦苦挣扎。”将孩子送进“名校”,是想让孩子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家长可谓用心良苦。殊不知,即使是“名校”,也是生源、师资、学风和…  相似文献   

4.
世相     
担心孩子被歧视家长虚报“官职”
  “学校的报名表,还要登记家长的单位和职务,孩子入学跟家长职务有什么关系?”广州幼升小报名接近尾声,在等待小学录取通知书的过程中,不少家长反映学校太现实,入学报名还要“拼爹”,一些身为普通职工的家长为了孩子不被歧视,不得不虚报“官职”。
  张先生是一名普通职工,他带孩子入学面试时拿到一张家庭信息表,上面要填写详尽的父母资料,包括工作单位、职务等等。“我感觉这跟入学无关啊,但又必须填写,为了不给孩子拖后腿,让他在学校受歧视,我跟太太商量了一下,填上了‘副经理’一职。”张先生苦笑着说,“我后来在同事中一打听,他们都或大或小地给自己封了个‘官’。”  相似文献   

5.
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网罗各种资源,包括人际关系与金钱资源,拼命要挤到资源与容量有限的重点学校;而学校则水涨船高,要价一再飚升。于是,被称为“过街老鼠”的择校费,人人喊打,但却人人打不着,反而被其咬。  相似文献   

6.
许少琴 《职业》2001,(4):24
前一段时间,通过与一些学校、学生及家长的接触,发现目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尽管老师、学校一再努力,但有不少学生初中毕业后就辍学了,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回家务农,有的当上了小老板(父母是大老板)。对此,一些人辩解说,“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孩子长大了,应该成为父母的帮手挣钱了。”看到这种现象,听到这种言论,笔者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更主要的是作为一位孩子的家长,为这些失学的孩子们感到惋惜,更为这些孩子的父母们感到痛心。金钱是财富,但不惟金钱是财富,天下最大的财富是知识。家长们为…  相似文献   

7.
来信     
“择校费”几时休?从有关资料来看,“择校费”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当时一直处于“地下”状态,被教育部门列为“乱收费”。本世纪初,教育部还在文件中称要“巩固和扩大治理‘择校生’问题和乱收费问题的成果”。但是在那时,有的地方政府却出台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承认了高中择校行为。近年来,一些省市相继把择校统一纳入了中考志愿填报。这么一来,高中收取“择校费”似乎就“合法化”了。但“择校费”真的就合法吗?法律的一般适用原则是:对于行政机关来说“法无明令即禁止”,而对平民百姓来说“法无明令即自由”。公立学校…  相似文献   

8.
《老龄问题研究》2008,(1):25-30
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向外转移,农村家庭结构逐步由“核心化”家庭向“空心化”家庭转变。这种“空心化”家庭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留守家庭”。其主要特征是子女都外出打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里。有的则把孩子也带到外地去,家里只留下老人看守,这种家庭也称之为“空巢家庭”。而留在家里的老人、儿童被称其为“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据了解,“留守儿童”的“三缺”问题(即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已引起政府重视,但“留守老人”问题却尚未引起应有的关注。究竟“留守老人”存在哪些问题,需要政府及社会给予哪些关心和帮助呢?为了寻找这个答案,本课题组在对全市作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花了一个月的时间,重点调查了平和县秀峰乡福塘村和坪土回村。调查方式主要采取进村入户的问卷调查和召开有村“两委”领导、老年协会领导、学校老师和留守老人代表参加的座谈会。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老人”负担很重,他们不仅自己生活无人照顾,有的还要为子女照看孩子,甚至有的还要耕种责任田。这种新情况所引发的一系列新问题,不仅关系到老人的养老保障问题,而且关系到孩子的教育保障问题,涉及到家庭稳定与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建议,从现在开始,各级政府乃至全社会都应关注农村“留守老人”。  相似文献   

9.
从古代的陪公子读书到如今的陪儿女读书,“陪读”越演越烈,种类也越来越多。近几年在江苏、山东、上海等一些重点学校周围出现了一群“租房陪读”家长,所谓的“租房陪读”,就是家离学校较远的学生家长租住学校附近的一所民房,为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家长放弃工作,随着孩子读书的学校而“迁居”。作为一个新的群体,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教育的因素,也有个体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兰臣 《现代妇女》2010,(2):43-43
七里河区家长提问:我的孩子从小学3年级开始学英语.几乎一年的时间没有英语家庭作业,也没有回来读过书.我也就稀里糊涂地以为3年级的英语很简单。孩子在学校一定是很轻松地解决了。可是,在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很惊讶地发现.他连一些最基本的词汇都不知是何意。比如非常简单的句子:  相似文献   

11.
小雨 《女性天地》2008,(8):23-25
近几年,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大,对很多家庭来说,找工作不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家长们纷纷托关系找门子,希望替孩子谋得一份好工作。吉林省延边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一名女公务员,为了让儿子有份稳定的工作,贪污巨额公款“孝敬”单位领导,最终落入了法网。  相似文献   

12.
张颖 《老年人》2010,(6):20-21
湖北武汉市88位学生家长,为了把本属于孩子的快乐童年还给孩子,冲破来自父辈的阻力,与武昌实验小学签下“无家庭作业”实验班的协议,摁上红手印——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校和家长不给孩子布置任何家庭作业,让孩子背着轻盈的书包,像鸟儿群自由自在地飞翔。  相似文献   

13.
孩子的学习问题是许多家庭的“头号大事”。家长来信讲述了孩子形形色色的学习问题,希望得到答复和帮助。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回答家长关心的问题,为大家剖析一些典型案例,追根溯源,提供便于操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对于任何一个家长、孩子来说,选择一所质量上乘的学校接受教育,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这也是许多人曾经有过的经历。然而,不知不觉中择校却演变成了孩子和家长的一块心病。今年9月12日,长江商报报道了这么一个事例,武汉市二中初一12班有学生71人,其他班级也平均在65人以上,其中在一个教室面积还要小的3班装了满满69人,最后一排的学生背部全部靠着墙壁,有的班上挨着饮水机和空调的地方都放了桌子,甚至有的教室在老师讲台旁还加了桌椅。这是一起典型的择校样板:好学校学生爆满,普通学校生员严重不足。在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择校热”的问…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湖北省某市妇联在三所高中的家长中做了一个家庭教育调查,其中一项是:“您的孩子是否曾对您出言不逊?您的孩子是否曾打过您或对您动过武?”调查结果是:有95%的家长回答,孩子对自己曾出言不逊;有63%的家长回答,孩子曾对自己动过武。这63%的家长中有96%是男孩子的家庭,也就是说男孩子打骂父母的行为更加普遍。很多家长都在感慨:“现在的孩子脾气越来越大,越来越难管教了!”  相似文献   

16.
我们给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多到孩子都昏了头了。我们都爱自己的孩子,我们给予孩子数不清的、甚至叫他们无法承受的爱,因为我们“望子成龙”。于是在“先儿孙之忧而忧,后儿孙之乐而乐”的爱心之下,出现了家庭中的“老少错位”。你观察一下,你的家庭也是这样吗?地位错位现在,许多家庭的“政权”已经“崩溃”,或者正在“摇摇欲坠”,独生子女成了家庭中举足轻重的核心人物,他们常常颐指气使地叫长辈干这干那,家长们非但不生气,反而乐不可支乐此不疲,甚至夸奖孩子聪明有魄力,是当官掌权的料。大人们的“政策”越来越宽,儿孙们的“权力…  相似文献   

17.
陪读火爆,老人成为一道风景 现如今,陪读现象已蔚然成风,家长陪孩子做家庭作业,陪孩子上培训班、兴趣班。“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已然成了陪读家长的生活目标。学区周围自发地形成一个个“陪读小区”,“陪读小区”的出租房火了……某市陪读大军中流行着一种说法:三年前,在外国语学校附近买一套小户型,等孩子毕业时房价已飞涨过半。只要有心想把房子出手,便有下一拨儿陪读父母出高价买。  相似文献   

18.
在一些育儿QQ群里,家长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孩子伶牙俐齿地与家长讨价还价的问题。育儿专家表示,孩子爱“还价”,家长需要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9.
现在城市中有孩子上学的家庭大都有电脑;家里没电脑的,可到随处都有的网吧接触电脑;无钱经常光顾网吧的,中小学现在也都有条件不等的“电教室”。一句话,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从小就有条件“摆弄”电脑,已然进入“数字时代”。不过,农村的孩子,尤其是贫困、偏远地区的孩子则远没有这样幸运。多数家庭没有电脑,更谈不上“上网”;相当多的学校连校舍都破烂不堪,当然更没有电脑。一句话,农村的孩子整体而言还没有条件接触电脑,被挡在“数字时代”的大门之外。大学的新生入学时,城市、农村开始“共处”,这种“数字时代”门里门外的反差便格外强烈。…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曾说过:“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第一位老师 就是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开始感到他们脑子里固有的传统家庭教育观念正在接受挑战,因此乐 意汲取西方现代家庭教育观念的精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