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年孤独》是一部反映拉丁美洲孤独落后与封闭现实的伟大长篇小说。小说中 ,作家马尔克斯描写了马孔多小镇上布恩蒂亚家族整整六代人的生活与爱情。马尔克斯认为 ,“布恩蒂亚家族之所以孤独 ,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爱情。”[1 ] 但是 ,当“百年孤独”这四个字随着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名字逐渐成为一个固定词组时 ,当人们在津津乐道百年的魔幻与百年纠缠不清的爱情时 ,甚至包括马尔克斯本人却都忽视了另外一段也许是很不起眼的故事 :那就是布恩蒂亚家族第四代奥雷连诺第二和其情妇佩特娜·柯特以及妻子菲兰达·德卡皮奥之间的纷扰爱情。而实际上 ,这段爱情虽不起眼 ,但却偏偏延续得历史最久 ,而作者马尔克斯也正是在对这段纠葛爱情的描写中表现出了他思想的独到和深刻。对这段爱情的描写 ,马尔克斯是通过三个层面来进行的 :那就是爱情的功利性、爱情的爱情性、爱情的亲情性  相似文献   

2.
和其他现代主义作家相比,戴·赫·劳伦斯似乎更注意对女性人物的描写。他在小说中创造了若干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其中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可说是厄秀拉·布朗文。劳伦斯把厄秀拉写成了一个现代女性,写得真实,足以表现现代西方社会女性的重要特点。厄秀拉是劳伦斯一代的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劳伦斯的弗丽达的原型。所  相似文献   

3.
《我的安东妮亚》是薇拉·凯瑟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立足于美国西部拓荒者的生活及由此形成的精神传统 ,刻画出安东妮亚等一群自强不息的女性形象及女性周围处于弱势的男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代表了健康向上的精神美 ,而男性形象只是对女性形象的反面衬托  相似文献   

4.
威廉·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都是世界上著名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小说同福克纳的作品极为神似 ,本文从主题与题材、创作技巧、深层意识上探讨了福克纳对马尔克斯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描写了三位探寻自我的黑人女性形象夏娃、秀拉和奈尔 ,揭示了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历程 :从认同男性主体意识到反抗男权社会再到超越女性传统命运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外国文学新潮中,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九六七年,“魔幻现实主义之父”、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获诺贝尔文学奖。一九八二年,魔幻现实主义的另一位奠基人、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再次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代表作《百年孤独》已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总发行量达一千多万册。在我国,《百年孤独》等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品,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并对一些作家开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百年孤独》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以隐喻、象征、重复等艺术手法描写了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孤独秘史,从而揭示了个人、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孤独情结。探索孤独之后的人性是理解小说的核心所在,文章从欲望沉浮之中的人性隐喻与孤独叙事之后的现代反思出发,来分析作品中复杂隐喻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8.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是 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 ,他的小说代表着风行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综观他的小说创作 ,我们发现死亡话题是作家经常涉猎的。本文从这个角度切入 ,分析了死亡话题在马尔克斯创作早期和黄金期的不同表现 ,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死亡话题不仅在内容上更准确地表现出拉美的孤独 ,而且在艺术上增强了作品神奇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相似文献   

9.
孤独意识作为人类共有的一种独特精神现象,在文学领域是永远值得探讨的母题。通过结合女性主义理论,全新解读了凯特·肖邦《觉醒》中女性形象艾德娜和聂云岚《玉娇龙》中女主人公玉娇龙的孤独意识,剖析了这两位女性形象对刚刚苏醒的主体意识的捍卫,从而阐释女性在男权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下孤独意识产生、抗争和解决的痛苦,希图由此窥探在女性主体意识影响下中西女性孤独意识发展与表达展现的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0.
《百年孤独》通过布恩地亚家族七代人的经历,描绘了小镇马贡多从荒芜的沼泽地上兴起,到最后被一阵飓风卷走而完全消亡的一百多年的图景。马尔克斯在作品中讲述了一个沉浸在孤独中的家族,每个家庭成员都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着一种与众不同的孤独,使这个家族的历史成为孤独的历史。《百年孤独》不但展现了一个家族的悲歌,也表现了拉丁美洲的孤独悲怆,更暗含了整个人类在孤独泥沼中的困顿。  相似文献   

11.
兰顿家族系列小说的代表论马丁·博伊德《一个坎坷的年青人》王育祥(安徽大学外语系合肥230039)《一个坎坷的年青人》是澳大利亚作家马丁·博伊德的兰顿家族系列小说的代表作。作者以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墨尔本和英格兰社会为背景叙述了主人公多米尼克从少年...  相似文献   

12.
田纳西·威廉斯以细腻而委婉的笔触描绘了许多孤独、失意的南方女性形象,揭示了她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精神的失落与内心的迷惘。文章以田纳西·威廉斯的重要剧作《青春甜蜜鸟》为研究文本,以异化概念作为理论依托,通过普林塞丝梦想的断裂以及身体的沉沦,阐释南方女性所遭遇的自我异化的悲剧性命运,追溯其在爱与艺术的感召下超越异化、实现自我并最终获得救赎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新西兰作家约翰·马尔根的长篇小说《孤独的人》是一部描写小人物遭遇的作品。小说不仅反映了动荡年代里的新西兰全貌 ,同时深刻揭示了人的精神困境 ,堪称新西兰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 ,也是马尔根的唯一作品。正是这部作品使作者与另一名作家弗兰克·萨吉森齐名 ,成为新西兰新兴的民族文学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4.
海丝特的反抗精神--评霍桑的《红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描写了海丝特·白兰是一个坚强的女人形象.本文将从一个新的视角重读<红字>,从几个方面探讨海丝特·白兰身上所具有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5.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通过运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的"洞穴喻"来解析弥漫于作品中的孤独意识,可以看出马尔克斯作品中的孤独意识反映了对真理的渴求与现实的矛盾、理性发展与宗教信仰的冲突,指出人们要想摆脱孤独,必须走出黑暗的洞穴,摆脱愚昧落后、因循守旧的现状,借助爱和团结的力量,彻底走出孤独的阴影。  相似文献   

16.
威拉·凯瑟作为美国小说史上一位主要的作家,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威拉·凯瑟的小说是伴随着她笔下成熟女性形象及边正发展题材的故事而逐渐走向完善的。威拉·凯瑟的小说反映了她对于美国女性文化的一种渴求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塑造了许多身处逆境,不甘沉沦,奋力抗争和顽强追求的女性形象。《简·爱》、《谢利》、《教师》、《维莱特》等作品中女主人公形象的相继出现,震动了当时的英国文坛,赢得了普遍热烈的赞扬。这已为许多评论文章所论及,在此无需赘述。但我认为,有这样两个问题可以深入探讨一下: 一、这些具有反抗精神的“简·爱”式的女性形象,她们共同的本质特点是什么? 夏洛蒂笔下的女性形象较为典型的有简  相似文献   

18.
从莫里森的《秀拉》看美国黑人女性寻找自我的两难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秀拉》(Sula)是托妮·莫里森 (ToniMorrison)写作生涯中早期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 1919至 196 5年的美国为大背景 ,黑人聚居区伯特姆 (Bottom)为具体语境 ,以秀拉 (Sula ,反传统美国黑人妇女形象代表 )和内儿 (Nel,传统美国黑人妇女形象代表 )少年及青年时期的友谊为线索 ,通过对两个形象的并置和交叉 ,展示了两位黑人女性追寻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同时也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在追寻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9.
约翰·麦加恩(1934—2006)在其发行的第一部小说《警局》和代表作《在女人中》里塑造了两位继母人物。这两位女性人物是其生母与继母的融合,是父权专断社会的“他者”,同时,也是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者。她们的形象影射了麦加恩的人生经历,体现了他对父权话语体系下女性生存的看法,观照了作者内心期待爱尔兰社会改变的愿望,是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表征。  相似文献   

20.
夏绿蒂·勃朗特是十九世界英国杰出的女作家 ,《简·爱》是其颇有影响的代表作 ,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塑造了简·爱这个孤苦伶仃、为争取自由、幸福和人格平等而勇于抗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妇女形象。在这一具有坚强、自由、激越的个性形象身上所展现的蕴藏在人类内心高尚而美好的人性力量 ,贯彻全书始终 ,成为深深吸引广大读者的永恒魅力。正因为如此 ,本文主人公简自然而然成为读者关注的中心 ,而对于另一个与简·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伯莎·梅森 ,由于其在书中出现的次数较少 ,作者在她身上着的笔墨也不多 ,甚至没让她开口说过一句话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