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统计与社会》2007,(3):14-14
记者从青海省卫生厅获悉,自2003年实施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至今的几年间,青海省不断扩大这一惠农政策在农村牧区的覆盖面,取得良好收效。到目前,全省九成以上的农牧民人口积极参加到新型合作医疗的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2.
正通常把1980年之后出生的农牧民工,称为"新生代农牧民工"。近年来,伴随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总量的增加,新生代劳动力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农牧民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内蒙古调查总队全区农牧民工监测调查显示,2013年内蒙古农村牧区常住户的农牧民工中,新生代所占比例达41.1%,按此推算,全区常住农村牧区及举家外出的新生代农牧民工大约有98万人,规模近百万。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完成这目标必须首先把握重点和观点。就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看,农村牧区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农牧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牧区。从乌审旗的人口分布情况来看,农牧业人口占全旗总人口的60——7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达茂旗是内蒙古传统农牧业大旗.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在农区马铃薯种植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牧区围封禁牧全面实施、农牧业综合生产力大幅提升的背景下,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大量涌现.截至2008年底,全旗总人口11.4万,总人口中有农村牧区人口81680人,其中劳动力50770人,占农牧区人口总数的62.2%.全旗累计输出农牧民33795人,占农村牧区总人口的41.4%,其中输出劳动力20062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9.5%.……  相似文献   

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是当前改善农民就医条件,减轻农民医疗负担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具体体现,对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循化县自2005年开始试点运行以来,通过近4年扎实推进新农合工作,现已形成一个“政府领导、卫生主管、部门配合、全民参与”的较为完善的运行管理机制,较好地提升了农村牧区医疗水平,有效地增强了农牧民抵御重大疾病医疗费用支付能力,为建设新农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情况循化县新农合制度经过近4年的运行和发展,到2009年,已有10.36万农牧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全县应参合农牧民为10.4万人),参合率达99.5%,基本实现了全县覆盖,人人参保。(一)新农合管理体系建设情况。为有序推进制度实施运行,设立了新农合管理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以及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9个乡镇合作医疗办公室,共设立各级定点医疗机构31家,其中:省级15家、地级4家、县级4家、乡级8家。(二)新农合医疗资金筹措情况。...  相似文献   

6.
1997年初,自治区扶贫办和统计奇根据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指示精神,在全区范围内对贫困旗县的现状开展了贫困专题调查.调查在全区50个贫困旗县的4060个贫困村范围内进行,调查涉及54.2万户,221.6万人D,调查结果表明:贫困旗县农牧民收入水平不及全区平均的一半,仅为我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2%。从收入分组情况看。50个旗县中农区人均纯收入在58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共有104.8万人,占被调查人口的473%,其中人均纯收入在300元以下的特困人口有20.5万人,占调查人口总数的9.3%。牧区人均纯收入低于950元的贫困人口为8.7万.占调查…  相似文献   

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建国后的第三次农村合作医疗.大冶市是2003年湖北省确定的8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单位之一,每个试点地区的得失成败,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经过近一周的实地调查,我们感受到这项工作已经在全市铺开,深受农民欢迎,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38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58.02%.  相似文献   

8.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增加农牧民收入,改善农牧民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根据青海省15个调查县、600户农户2005年劳动力情况抽样调查资料,就如何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农牧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进行了分析,并就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做好的几项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确保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需要;农牧民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村(嘎查)、乡镇(苏木)两级组织正常运转这三个确保是检验税费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赤峰市在三个确保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突出表现在: 一、全面净化农村牧区税费环境 税费改革中,赤峰市严格政策要求,做到89万农牧户的计税面积,100%得到农牧民认可。保证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及农业税附加、牧业税附加、农业特产税附加这些政策内负担明显减轻,不反弹。同时还积极进行配套改革确保了其它项目也减轻且不反弹。  相似文献   

10.
增加我区农牧民收入是“九五”期间农村牧区经济工作的核心。我区共有2300万人口,而60%以上的人口在农村和牧区,没有农牧民收入的增长,就不可能有全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牧民的收入状况如何,不仅是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生活中的大问题,而且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一、农牧民收入状况的基本评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区农村牧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生活消费结构变化的特征表现明显。一是食物消费改变以主食吃饱为主向吃好为主变化;二是衣着消费成衣化;三是住房…  相似文献   

11.
《青海统计》2007,(1):44-44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后,引起广大农村牧区基层干部群众的强烈反响。他们期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从乡村建设规划抓起,从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做起,遂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让农收民过上宽裕的生活。为此,青海省调查总队对全省17个县(市)、70个村、350户农村居民家庭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广大农牧民对“新农村”建设有八盼:  相似文献   

12.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饮用水安全状况 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内蒙古农村牧区饮用水安全情况逐步好转.目前,农村牧区饮水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集中供水系统也在大部分农村牧区建立.截止2012年末,全区“农村集中供水受益人口比重”达到77.6%,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有关部门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区共有农村牧区人口1703.4万人(包括乡镇所在地人口)2005-2010年期间解决农村牧区饮水安全人口581.14万人,集中式供水人口568.77万人,截止2010年底,集中式供水人口1100.18万人.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的任务是解决501万农牧民饮水不安全问题,2011年和2012年分别解决了饮水不安全人口120万人和111.25万人,其中集中式供水人口分别是118.1万人和104.08万人.  相似文献   

13.
2005年,青海省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使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据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对 15个县、600户农牧民家庭,100个乡镇、180 个村的抽样调查推算,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达18.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 54亿元,增长15.5%。一、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特点 1、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农  相似文献   

14.
对内蒙古农牧民消费行为的实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农村牧区社会经济调查队于近期对我区34个农牧业旗县2100户农牧民家庭进行了一次消费行为的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084份,回收率为99.24%,调查访问的对象中,男主人为1727人,占83%,女主人为357人,占17%。一、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行...  相似文献   

15.
刘春环 《青海统计》2002,(10):21-23
当前,如何持续稳定增加农牧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户的收入水平是我省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据全省15个调查县600个农牧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1年我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1610.87元,比上年增加120.38元,增长8.07%,增长速度比上年快7.79个百分点,扣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6.03%。虽然我省农牧民收入增长速度加快,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也由上年的0.4191下降到0.4063,缩小0.0128,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但与全国平均水平(2366.4元)相比还少755.53元。从农村居民收入内部看,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户有447户(以下称为中低收入户),占全部调查户的74.5%,其平均收入为1049.38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4.86%,比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户68户)低78.54%。本文拟通过对全省农牧户与中低收入户、高收入户家庭基本情况、收入结构和收入因素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寻求推动全省农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十一五"时期,是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各项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有力拉动了农牧民收入的增长,为农牧民生活消费升级提供了保证,农村牧区生活消费领域发生显著变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村牧区劳动力资源的增加和农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量劳动力将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这批剩余劳动力既为我区非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又给整个社会尤其农村牧区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对农村牧区劳动力进行动、静态的分析和纵、横向的对比,以及对劳动力转移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我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的基础状况与特征 据自治区农调队对全区34个旗县、2060户农牧户、5570个农村牧区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2000年全区农村牧区又有8.9%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二、…  相似文献   

18.
2007年,农民工免费技能培训被列入雅安市2007年"十大惠民行动"。但这项惠民政策是否落实、农民是否得到实惠,值得关注。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基本情况雅安市有农业人口125万人,占总人口的82.2%;农村劳动力71.5万  相似文献   

19.
《青海统计》2008,(3):44-44
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的加大,我省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化的家用电器拥有量不断增加。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全省农牧民平均每百户年末拥有洗衣机56.67台,比上年增长23.64%;电冰箱27.83台,增长35.76%;摩托车65.5辆,增长15.25%;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136.83部,增长24.96%;彩色电视机90.5台,增长4.62%;摄像机0.83台,增长66%;热水器0.67台,增长2.9倍。  相似文献   

20.
宋海祥 《青海统计》2005,(12):27-29
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们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青海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消除贫困、富民强省,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长期以来,我省各级党委政府立足省情,紧紧抓住农村工作这个中心不放松,使我省农村牧区的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可喜变化。但是,由于我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东中部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点低、步子慢,加之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历史上欠帐多,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村工副业发展迟缓,致使我省广大农村牧区成为一个乡村人口多,二、三产业不发达,农牧业生产水平低,农牧民收入增长慢的后发展地区。农村社会经济落后的局面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