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鹏连 《船山学刊》2014,(1):165-168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更是一位著述丰富的经学大师。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大量研究郭嵩焘经学学术的相关论著,对学界关于郭嵩焘经学文献成就的研究以及研究动向进行归纳与分析,并对学界有关郭氏经学研究之不足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2.
郭嵩焘的外交思想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时,郭嵩焘探求“应付之方”,提出了和平外交的思想主张,试图改变中国屡屡受制于人的处境,这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对此作系统的探析,有助于认识半殖民地的中国外交,了解其从传统向近代演变的思想历程。 郭嵩焘的和平外交思想,是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逐渐形成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郭嵩焘在浙江学政罗文俊幕中,“亲见海防之失,相与愤然言战守机宜,自谓忠义之气,不可遏抑。”此时,郭嵩焘对侵略者只是满腔义愤,尚未悉心考察对外交涉这一重大问题。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战争的失败,列强的侵…  相似文献   

3.
郭嵩焘的主张对外开放 ,主张在向西方学习先进科技的同时更应学习其“朝廷政教”和“人心风俗”的思想观念 ,体现出超前而又独具特色的世界意识 ,值得后人加以总结借鉴。其世界意识产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视“变局”为“机遇”的独特性 ,成为郭氏主动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寻求改变中国现状之方式方法的基本出发点 ;了解获取西学的多样性和广阔性 ,成为郭氏主动了解世界、走向世界 ,从整体上抉择西方文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郭嵩焘简论     
郭嵩焘,湖南湘阴人(1818-1891),出身于以经商致富的封建家庭。祖上几辈都试图通过科举道路走上仕途,但不曾如愿。曾祖父是个贡生,祖父是个秀才。至郭嵩焘时家道衰微,遇上灾年,“租无所出,先生家往往不能举餐”①。郭少年时聪颖过人,读书勤奋,思想活跃。他伯父曾称道他“龄儿(郭嵩焘乳名)通事洵洵,独其读书为之,若猛兽鸷鸟之发,后来诸英,无及此者”②。郭嵩焘19岁那年以秀才身份参加乡试,顺利中举。在以后十年间连续五次参加会试,至1947年(道光二十七年)才考中进土。郭嵩焘在岳麓书院就读时与曾国藩、刘蓉结为至交。太…  相似文献   

5.
郭嵩焘与刘锡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寻常的逻辑与想象,郭嵩焘与刘锡鸿,属官场里两个不同层次的人物,他们不可能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恩怨与是非。 郭嵩焘出自湖南湘阴巨富家室,道光年间通籍的政坛才子,与沈桂芬、沈葆桢、李鸿章为同年(道光二十七年)进士;他是曾国藩和刘蓉的换帖兄弟,又是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儿女亲家。他属湘系集团中的智囊人物,说服曾国藩夺情出山办团练,倡议捐输筹军饷,劝说江忠源创建水师。真可谓少年得志,名满天下。而刘锡鸿呢?乃广东省番禺县一渔贩之  相似文献   

6.
郭嵩焘于1870年开创的公祭船山,至今整整150周年。回顾这些年来船山学研究的历程,将郭氏对船山的评价和当代船山学的进展进行比较,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个共识,一个超越,一个不及。一个共识,即对船山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认识高度一致;一个超越,即当代在对船山政治思想的认识与评价上远远超越了郭嵩焘;一个不及,即当代学者对船山学术成就评价的标准,不及郭嵩焘的客观。  相似文献   

7.
邹芬 《船山学刊》2006,(1):30-33
郭嵩焘是洋务运动的先驱、时代的叛逆者,察事敏锐,世务洞明,往往能抒陈己见,“其谈海外时措之宜,能发人之所未见,冒不韪而勿惜”①,是一位具有独到眼光与大胆开拓精神的先声人物。因此,自“1892年,即郭嵩焘去世的第二年,其遗稿就由王先谦等人编为《养知书屋遗集》刊行”②,史学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郭嵩焘看作“洋务运动的理论家”,“洋务派内部的批评者。”通过对郭氏关于洋务运动以及中国近代化等问题的看法的分析,便会发现这一观点是对郭嵩焘思想的误解。一 19世纪中后期,“富强”成为进步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的共同追求。洋务运动为富强的实现提供了一条途径。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民族资本主义还处于幼芽状态的时候,洋务企业不管有多少应该批评之处,无可争辩的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象征。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洋务派领袖,不断实践并完善由他们开创的这种发展方  相似文献   

9.
郭嵩焘力促曾国藩、左宗棠出山 ,并用“创业垂统”观构建不同绿营制的湘军体系 ;又最早倡议建立水师 ,成为太平军的克星。郭奔忙于高级战将之间 ,出谋划策运筹帷幄 ,被湘军集团公认为“高参” ;最初想出开厘筹饷之计并付诸实施 ,郭嵩焘实为始作俑者之一 ,厘金成为湘军的主要饷源 ;他又因时度势征盐税和关税 ,再开两道财源。郭调兵遣将剿灭农民武装 ,将其残部镇压在血泊之中。心忧时局的郭嵩焘及时反省这种血的教训 ,企盼为延缓清王朝的土崩瓦解作“资治”的“通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沟通晚清首任驻外公使郭嵩焘的传统学术著作和他出使前后的日记、奏稿及书信,以探讨其对外交涉的依据。郭氏诠释儒家经典时指出,"三代宾客之礼"包含对外交涉的真理。出使前后通过阅读《万国公法》等国际法译著,并与"万国公法讨论会"交往,他才意识到近代外交应以"万国公法"为依据。然而,郭氏接受"公法",并不意味着放弃"三代之礼",恰恰相反,他是将"公法"当成"三代之礼"精神在当代的体现而加以推崇。  相似文献   

11.
<正> 近几年来,随着洋务运动研究的深入,早期维新派思想与洋务派思想的关系问题,日渐为人们所注意,其中关于郭嵩焘的思想就是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就郭嵩焘思想评价问题谈一点看法。一、关于郭嵩焘思想评价及早期维新派思想与洋务派思想关系的观点分歧对郭嵩焘思想的评价,在“文革”前没有展开讨论,一般认为他是洋务派的理论家。随着近几年洋务运动研究高潮的出现,郭嵩焘思想又被重新提出。文章虽然不多,但探讨较为深入。有人认为郭嵩焘对外主张妥协,但对内主张发展民营工商业却是非常进步的。又有人认为他是忧国忧民、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行者。他的思想水平已突破了洋务派思想的体系,他主张商民自  相似文献   

12.
郭嵩焘的晚年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立望 《学术研究》2003,(8):111-116
作为支持洋务运动最早的一批人士之一,郭嵩焘一直思索着中国的根本出路。晚年的他看到洋务运动的开展,并没有使中国有多少起色,开始严厉指责洋务运动的弊端。他提出富强之本应是“人心风俗、纪纲法度”,企图从人心入手,挽救岌岌可危的清朝统治。郭嵩焘是程朱理学的坚定信仰者,他赞美西方,绝非想把中国变成西方,而是着眼于中国的内部弊端。在他看来,西方的制度所包含着的实质精神(如求实、便民等)与中国的圣人之教有相通之处。他通过对西方社会的赞美和对中国现状的抨击,力图重建秦汉以来失落几千年的真正的儒家圣人之治。  相似文献   

13.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其遭时人贬斥、争议的,除三年使 西,便是三年抚粤。郭嵩焘署理广东巡抚,是在错综复杂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开始的, 先后与两广总督毛鸿宾、瑞麟及闽浙总督、节制广东军务的左宗棠发生交恶构怨,又遭粤 省绅商的谤议而名声大坏,最后罢职而去。其由来、政绩,与三总督交恶及被谤的是是非 非,本文拟作一个客观叙述与评价,以澄清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4.
学习西方以致富强,曾为近代中国的一种进步追求。然而,在向西方学习什么、怎样学习的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却有深浅之分、正谬之别。这种分歧,既显示出社会思潮发展的阶段性,也体现着不同阶级的各自利益。郭篙蒸较早致力于这个问题的探索,历经“茫无所知”①到“确有所得”②的过程,提出了有独到见解的主张。本文试为论析,以便取得对郭嵩焘其人的正确评价。一、循习“西洋政教”以为中国富强的“本源之计”在经历两次鸦片战争的挨打痛苦后,面对日益加剧的统治危机,那些被称之为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官僚,万分不愿而又无可奈何地承认“天…  相似文献   

15.
郭嵩焘与"夫人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嵩焘于1878年6月19日在英国伦敦以如夫人梁氏的名义举行了盛大茶会,这是中国开展"夫人外交"的开始.郭嵩焘之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开展"夫人外交",其原因一是出于外交礼仪而回请西方各国官员,再一是他对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地位的认识.但是,郭嵩焘的行为却受到了清朝守旧派官员和国内舆论的攻击,这是近代中国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来有关郭嵩焘外交思想的论文介绍,对郭嵩焘外交思想的定位(评价)、形成的原因,基本原则及其局限,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许顺富 《船山学刊》2002,(4):44-46,55
思贤讲舍和禁烟公社是郭嵩焘联合一部分湖南绅士自发建立的民间社团组织 ,其目的在于通过社团组织 ,利用集会演讲 ,刊刻、散发《禁烟公社条规》,定期致祭船山等多种形式 ,景仰湖南先贤 ,阐明禁烟意义 ,来逐渐改变湖南士民的传统意识 ,启发民智 ,开通社会风气。思贤讲舍和禁烟公社的活动 ,较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开化和民众禁烟意识的增强 ,也直接推动着甲午战后湖南维新运动的迅速兴起 ,而郭嵩焘在其中则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一 )1 872年 (同治十一年 ) ,湘人为感念曾国藩 ,互相筹集资金 ,在长沙小吴门正街 ,建立了曾文正公祠。光绪七年 …  相似文献   

18.
“湘阴双杰”郭嵩焘、左宗棠,是近代湖湘文化孕育出来的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侮,学习西方,富国自强的理论和实践中,既凝聚着二人浓浓的爱国情怀,又体现着二人爱国主义思想的差异。从爱国主义的历史功业来看,左宗棠超过郭嵩焘;从爱国主义思想认识来看,则郭嵩焘领先于左宗棠。  相似文献   

19.
郭嵩焘,1818年(嘉庆23年)出生于湖南省湘阴县城,字伯琛,号筠仙,晚年别署玉池山农、玉池老人,又因他的书房标名“养知书屋”,故学者又称他养知先生。 郭嵩焘步入仕途时,中国封建社会急剧解体,“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传统观念因此开始动摇,知识群体也开始走向分化。郭嵩焘一生的实践使他对当时世界的认识,特别是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特别是在“西学东渐”——西方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他身后蓬勃兴起的维新变法思潮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20.
文定旭 《船山学刊》2004,(1):155-159
洋务运动时期,新式教育兴起,可视为中国教育转型的开始.值此新旧嬗替之初,郭嵩焘受命出使英、法,亲身接触到了西方的教育现实.郭嵩焘受过完整的传统教育,于经史之学有很深的造诣;又以精通洋务著称,主张取法西洋,包括取法西洋的教育.这样一个具有变革思想的士大夫对西方教育的观察和思考,对于我们探索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初始轨迹具有重要意义.近年对郭嵩焘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对其教育思想的探讨稍显薄弱.笔者不揣浅陋,冀于此略尽绵薄之力,故草成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