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本人与黄老之学在思想气质上存在差异,不能表明整个庄子之学与黄老之学在思想内容上无所交互,因为在思想史上与黄老之学同期且真正参与百家争鸣的并非庄子本人,而是传承与发展了庄子本人之学的庄子后学。如果说《庄子》内篇中较少庄子本人与黄老道家之联系,那么《庄子·天道》诸篇中庄子后学尤其是"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对黄老之学"君无为而臣有为"以及援"礼"入"道"、道法结合等思想的吸收和推进则显而易见。"庄子后学中的黄老派"不仅构建了"天道—无为—(君)主—本—要"与"人道—有为—(人)臣—末—详"两大观念域,还引入"德"等观念使此二域得以有效连接,作为庄子后学与黄老之学思想交互的理论结果,其表明庄子后学与黄老之学在战国中后期的确有过思想层面之碰撞与交汇。  相似文献   

2.
雷静 《船山学刊》2007,(2):9-12
基于王氏对佛道两家扬弃、运用的立场,本文选取与王夫之佛学理路同源的、《庄子》诠释史上的经典——重玄派道家学者成玄英对《庄子》的解说进行对读,以期更鲜明地呈现王夫之《庄子解》的基本意旨。  相似文献   

3.
老子思想中,道论可说是主要重点,而船山的道论思想以"两端一致"来贯穿,不只老子思想如此,如庄子的齐物思想"小大一致,休乎天钧"亦然,再如其作品《周易外传》,亦是以"乾坤并建,两端一致"的见解来诠释易经。"两端一致"可谓船山的形式用法,贯穿于儒、道诸学的诠释,只是内容不太相同;儒者,是以德行贯穿两端,而庄子,则以"逍遥"贯穿两端。其对老、庄的诠释似乎一样路数,但还是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姜秉熙 《河北学刊》2015,(1):205-209
概念作为哲学体系的支点,对其进行分析可以深入理解该哲学体系的脉络。将不同思想体系中的核心概念进行对比,则有助于确认各思想体系之间的联系和发展顺序上的先后。本文以《列子》中的"天"概念为例,基于原文对其在具体事物、气化系统两个层面上的意义作深入剖析,并将其与《老子》和《庄子》中的"天"作对比,发掘《列子》之思想体系与《老子》、《庄子》的联系与区别,并由此得出《列子》之气化理论在先秦思想史上的位置晚于《庄子》外篇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齐物论》以"未始有物"为"古之人"之"知",对于这"未始有物"的具体内涵,当代的庄学研究者分别从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和境界论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考虑到今人的解读应当与庄子本人在文本(《庄子》内篇)中表达的思想保持协调,同时,庄子本人的逻辑应当在文本中前后一致,宇宙论、本体论和认识论式的解读有理由被淘汰;而在境界论解读模式中,章太炎先生的以佛解庄模式不仅与《庄子》的文本和逻辑不相抵牾,而且照顾到了庄佛之间内在的相契,又最具合理性。以此个案观之,历史上以佛解庄模式的盛行恐非偶然,而是由其确能契合《庄子》的文本和逻辑所致。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认为,庄子的天是浑天,庄子是由浑天而得悟大道。人生之意义在于认识浑天,无执无囿,顺化而逍遥。然人由于执着于形体,导致对浑天的迷误,以致天人的分离和对立。  相似文献   

7.
国学大师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把王夫之称作湖南开风气的人物,是能够"为生民立极,为天地立心,而辅世长民"的学者。王夫之的人生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以艰贞拄世变",二是"维人极以安苦学"。本文对这两个特点展开了论述,并对近代以来王夫之精神"绍休前人"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李生龙 《中州学刊》2014,(5):107-111
在儒家"辟异端"语境下,庄子容易被否定、批判。许多士人出于对庄子思想、文学的认同,采取多种方法来回护庄子其人其书:虚构"庄出于儒",使之从"异端"中剥离出来;通过"辨伪"把《庄子》中同儒家严重相悖的作品剥离出去;通过"正言若反""矫枉过正""得意忘言"之类的解读方法使《庄子》中的反儒内容合理化、可接受化;将《庄子》中与儒家一致的言论归于庄子本人,以证明庄子深明儒术;以庄子为愤世嫉俗之士,其非议儒门圣贤皆出于忿激而过当,乃乱世使然,等等。这些方法有可能导致对庄子真相的障蔽和对《庄子》本义的歪曲,但对庄子其人其书的考辨、解读仍有许多富于启发意义的东西,特别是对庄学同儒学的会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286年),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作过漆园吏。他的思想“要旨本归于老子之言”。《庄子》这部书,《汉书·文艺志》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一般认为,其中《内篇》七篇在命题、思想、文风上都比较统一,是庄子亲手所写,代表了庄子本人的思想,而《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则可能出自庄子的弟子及后来的道家之手。  相似文献   

10.
精神氧吧里的自由呼吸——读张远山《庄子奥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远山先生是一位沉静玄思的边缘学者。他的研究和写作与教授职称无关,与媒体炒作无关,与大众兴趣无关。他揣摩了《庄子》二十年,这种阅读努力让人敬佩。张远山对庄子的阅读深入原典,他企图通过超越郭象版本来获得更大的真实。唐代以降,《庄子》郭象注框定了后人对庄子的阅读。其实,学界对郭象本的质疑一直未断。辨伪是(庄子〉的阅读者无法绕开的工作。王夫之较早发现了《庄子》内篇与外杂篇的思想风格的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包国光  朱贤文 《理论界》2012,(10):136-138
《庄子》"道"的理念从本义上讲就具有超越性,而这正是其审美特质所在,《庄子》的思想也因此充盈、洋溢着丰富的美学气息。超越性作为"道"的美学根基,也是《庄子》"技道之论"的基础。《庄子》寓言中隐喻的"技"与"道"的关系,潜藏着美学意味。《庄子》在器用审美方面"自然"、"朴拙"的概念也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应该说,《庄子》这些极富美学意蕴的思想对当代的技术设计具有一定启示性。  相似文献   

12.
《汉书·艺文志》言"礼以明体",《庄子·天下篇》言"礼以道行",可以说礼学体用并重,然而却少有人论述礼学之体。王夫之重点阐述了礼学中的体用观,以及礼治义理思想,以反心学玄想空虚之弊,以严夷夏、人禽、君子小人之别。王夫之不仅借体用思想论证客观世界,阐明主客、理气、道器、知行关系,反对佛老申韩之辩,而且他还以体用观点对礼学思想进行阐述,强调了明体达用、重实黜虚的观点,反映了明清之际注重实践的研究趋势。不同于此后清代的许、郑后学,且郑玄学问以礼为本,王夫之以礼解易,虽然同是对经典的注解,但是二者思路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关于庄子的思维方式非只一端,也有高低不同的层次,但目前的研究尚缺少系统的分析。由于庄子思想的独出特立、惊世骇俗,致使研究者无不关注于他的特异上,强调他的与众不同,而忽略了庄子与先秦文化的联系。鉴于此,本文主要以“谈于理本”(成玄英语)的《庄子·内篇》为研究对象,试把庄子放置于先秦文化环境中,对他的思维方式重新做一考察。一、两行思维模式关于“两行”,《齐物论》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所谓“和之以是非”,就是任是任非、和是和非进而实现无是无非,一任自然均平。郭象即注云:“任…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从"理气充凝"的角度来阐释太极之动静,并指出天地之化至诚不息,动为本而静为辅。这些观点体现了王夫之对周子《太极图说》的创造性诠释,推动了理学思想的发展。王夫之阐释《太极图说》还有一个特点,即将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将"周张"视为一体,《太极图说》则与《正蒙》互通,由此回归北宋理学之本源而发明"正学",重建理学"道统"。  相似文献   

15.
宣颖在《南华经解》一书中,视《庄子》为一个思想的整体。他将《庄子》的宗旨归结为“无己”,认为《庄子》通篇都是为了论说“无己”这个意思,《齐物论》中的“丧我”、《人间世》中的“心斋”以及《大宗师》中的“坐忘”本质上都与“无己”意义相通。  相似文献   

16.
“休”──一个起源于远古的美学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良运 《文史哲》2002,(2):103-107
一个出现于远古时代的审美观念──“休”及其美学内涵值得引起学界的关注。从《尚书》、《周易》、《诗经》用“休”,可知其与“美”字有相近或相同之义,《庄子》以“无为”释“休”而阐述其美的意蕴,“休”字构成了若干有美感意味的话语,如“休光”、“休畅”、“休美”等。魏晋以后,“休”的美感意味向“闲”转移。  相似文献   

17.
钱耕森、赵海琦两同志的《王夫之美学思想简论》(载《船山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以下简称《简论》),对王夫之美学思想作了有益的探索,但矛盾之处颇多.本文对其主要观点进行讨论,并提出我们对王夫之美学思想的初步看法,以就正于钱,赵二同志并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8.
《逍遥游》是《庄子》的扛鼎之作,历代庄学研究者都给予特别重视.本文先从整体上考量庄子"逍遥游"思想的内涵,再对《逍遥游》进行细读,从而将庄子的"逍遥游"思想梳理为由低至高的三个层面,即"无己"逍遥、"无功"逍遥与"无名"逍遥.#"三无"思想是理解庄学思想的一根红线,庄子正是在这三个层面上来建构其思想理论大厦的.  相似文献   

19.
庄子物论的意向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论”一词出于庄子《齐物论》 ,是庄子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但被许多研究者忽视了。检视郭象《庄子注》、王夫之《庄子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等 ,其要义有二 :一、平齐是非 ,二、均齐万物。蒋锡昌认为 :“物”即万物 ,谓万物之理 ,“论”即言论或辩论或论说 ,谓当时各家各派的不同言论。① 闻一多认为物论犹事类。② 笔者认为 ,庄子哲学所谓物论表述的是人理解和掌握物的活动价值评价 ,是对主体生存方式的一种确证。因此 ,物论是庄子哲学的坚实支撑 ,是其元典精神的鲜明凸现 ,讨论这个问题 ,有利于敞开庄子…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天人关系或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家有一特殊观点 ,即“天人合一” ,这是中国人生思想的一个根本观点。在众多的哲人当中 ,庄子的天人关系思想是独具特色的 ,在《庄子》中充分地体现出了他的“合人于天”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