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船山以公天下为旨归的价值理念具有多方面的精神特质。君子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豪杰精神的挺立,生民之生死,公也的民本价值指向,畛其族类的民族振兴情怀,以古今之通义升华的爱国主义精神等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这种精神特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的道德原则性与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2.
周妤 《船山学刊》1995,(2):46-57
清代思想,是一种历史的反省,是一种综合的批评。清初学林,硕儒辈出,世推顾、王、黄、方为一代宗师,然以思想的博大精深而论,尤以王夫之(船山)为最。顾炎武以经学、史地、音韵而称著,黄宗羲以《明儒学案》、《宋元学案》领袖群儒,方以智则学识渊博,精“通几”且通“质测”,以博学清操动天下。他们没有象王夫之那样全面总结中国古代思想的遗产,糅合新的时代精神,铸成一整套完备的体系,实为清代学界所鲜有。虽然王夫之在世,文章不显于朝野,没有产生应有的社会影响,但人称船山为清初第一大家,实不为过誉。本文拟对其颇富特色的道器论和道义论加以诠释。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目的论与伦理道义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目的论和伦理道义论是中外伦理学最基本的两种学理进路。它们在方法论、道德价值观念、对伦理学特性的理解和体系建构上存在诸多根本理路分歧 ,但它们并非不可调和。前者侧重解释个体道德现象 ,具价值人学意味 ;后者侧重社会伦理现象 ,具伦理关系学取向。如果把人类道德生活看作一个多类型、多层次、多维度的结构系统 ,道德目的论和伦理道义论其实都是不可或缺的解释向度 ,不仅可以互补 ,而且是必须相互参照、相互支援的伦理学方法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在原初状态与本体世界、相互冷淡与意志自律、正义原则与绝对命令的对应方面,正义论类似康德的道义论;但在本质上,在价值起点、价值结构、价值目标等方面,正义论与道义论之间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因此正义论既非道义论,也非契约论,而是混合论。  相似文献   

5.
功利论、道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英敏 《东南学术》2002,(1):140-145
功利论与道义论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两种不同的理论形态,在人的伦理行为中起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则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积极超越与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6.
7.
康德以"绝对命令"为核心构建了道义论的道德哲学体系,认为对于道德情境的判断完全是经过理性的推理产生的。但是格林以自身的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为基础,认为人们在面对"切身"和"非切身"两种不同的道德情景时会相应做出符合道义论和结果论不同的判断,从而对康德的道义论观点进行了反驳。但是朱菁列举了在"非切身"的情况下人们会做出道义论的判断从而表明格林对康德的反驳是不全面的。本文认为无论是格林对康德的反驳还是朱菁对格林的批判都是存在问题的,格林以认知科学为基础的理论并没有对康德的道义论构成威胁,而朱菁对格林观点的批判实际上也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8.
中共十八大提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战略,这可视为改革开放三十年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促成的文教、学术繁荣的结果.相关语汇也一直是社会热点及学术关键词.这次以中央文件提出的12个核心价值观词语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围绕着它也掀起了新一轮的宣传认知热潮.然而要使其成为恒久性的人文理念,必须由表及里、探本溯源,寻其道义之本根,摆脱花里胡哨、浮躁轰动的宣传八股影响,沉潜学术,条分缕析,准确解读,方不负“核心”之名.所以,应从道、器两个层面反复推敲,得其肯綮.  相似文献   

9.
明清鼎革之际,公观念发生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发展,王船山以其人性论为基础探讨了理欲之辩与公私的关系,并进一步把人欲分为"公欲"和"私欲",提出天理与人欲可并行的主张。他还以义利论公私,提出不可以一人之义废天下之公义。  相似文献   

10.
功利主义和道义论是西方社会两个最重要的道德哲学流派。作为当代西方道德哲学的两个最基本的理论趋向,功利主义与道义论在相互辩驳、相互争斗中发展和嬗变。两者的对立体现在不仅各自的范畴体系和理论内容不同,而且在众多伦理问题上两者观点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同时,在相互诘难中两者又不断相互接近、相互融合,两者之间同样存在诸多共性乃至理论一致性。当代的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这一发展,使得超越两者的对立并最终走向统一成为可能。功利主义和道义论的统一,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道德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道义怪论是长期困扰道义逻辑的问题,其根本上归因于道义逻辑的角色定位.凡道义逻辑论著必谈道义怪论,在于道义逻辑内、外部均预设地赋予了道义逻辑过于沉重的使命:既要发挥独特作用,又要符合直观理解,还要跨越实然与应然之间的鸿沟.恰当的道义逻辑角色定位,不仅有助于对道义怪论持宽容态度,而且道义冲突、道义语义和道义逻辑的现实应用等问题对道义逻辑的困扰程度也将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12.
面对道德冲突:功利与道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晓平 《学术研究》2004,3(4):45-50
功利主义和道义论是道德哲学中互相对立的最重要的两个理论派别。现代功利主义吸收了道义论的合理成分 ,区分行为功利和准则功利 ,从而将道义论容纳在准则功利之中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功利和道义的统一。笔者赞赏新功利主义的发展趋势 ,并从行为功利和准则功利相统一的立场出发 ,解释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道德冲突现象 ,其中包括人体实验问题、胚胎权利问题和生态伦理问题 ,等等。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社会普遍弥漫的道义缺失、道德沦丧的现状,与我们文化传统及语言传统是紧密相关的。要改变我们的道德现状,就必须借助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对我们的文化做出深刻的反思与批判。只有这样,我们才有望走出目前的道德危机,重建我们的价值观与信仰。  相似文献   

14.
15.
“公天下”思想是中国数千年文化史的一条血脉。孙中山说三民主义皆据于孔子大同思想 ,毛泽东、邓小平都是伟大的社会主义者。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思想及实践 ,可见“公天下”无疑是 2 0世纪的重要现象。但是 ,一个“公”字 ,含“公”“共”“平”诸意 ,其意既不同 ,其实践结果亦大相径庭。况且任何思想都是双刃剑 ,任何思想可以有开放性也可以有排他性。这些思想实行的结果就使 2 0世纪中国不仅具有独特的历史风貌 ,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内涵与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被公认为是“重义轻利”的道义论。然而,当我们考察中国传统道德的概念以及为德的目的、价值、动力、调控手段和约束机制时,我们会发现,在道义论的大旗下,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仍然隐含着功利主义思想。道义论遮蔽下的功利主义道德传统,一方面使道义论的道德要求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践履和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使现实生活中的功利追求、感性欲望被控制在道义、理性的轨道上。但是,道义论遮蔽下的功利主义道德传统带有某种“欺生性”、“他律性”、“非纯洁性”的特点,成为“聪明人的远虑,”失去了道德固有的理性自觉、情感自愿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朱菁 《学术月刊》2013,(1):56-62
依据认知神经科学关于道德判断的一系列研究,并援引道德心理学的一些相关研究的结果,加西华·格林(JoshuaGreene)试图表明,人们通常做出的符合道义论的道德判断大多是情绪驱动的产物,而符合后果论的道德判断则多是理性推理的结果。格林认为,这种情况对以康德伦理学为代表的理性主义道义论哲学构成了严重的挑战,认知科学关于道德判断的实验研究表明康德伦理学是错误的。然而,虽然格林富有创意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对道义论哲学构成了足以引起重视的挑战,但由于他在推理和实验设计中存在重要的疏忽,忽略了人们在他所谓"非切身的"情境下仍然有可能做出符合道义论的道德判断的情况,致使他在推理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因此,格林对道义论哲学的攻击是不成功的,认知科学尚未表明康德伦理学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8.
西方规范伦理学的三大理论,即功利论、道义论和德性论,不但互相排斥,而且各有无法自愈的弊病。究其病因,在于三者都是片面的规范伦理学,都藐视既有道德,所主张的道德原则也都不是既能容纳品质规范,也能容纳行为规范的一级道德原则。据此诊断,对三者的疗救方案就是将它们都作为完备性规范伦理学的部分性理论,进行位置和功用的重置。其中,德性论负责研究德性,其德性原则应为"要有德性"。道义论和功利论则是德行论中用于特殊行为选择的方法性理论,前者为是否可以在某些时刻违反道德规范的问题提供指导原则,后者为如何应对道德困境提供指导原则。经此重置,三种规范理论不仅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而且它们原有的弊病亦随之消失。可是,如果世上并没有既能蕴含品质规范也能蕴含行为规范的道德原则,那所谓完备性规范伦理学就不会存在,对三种规范理论的病因分析和疗救方案也就失去依据。事实是,已有的"人本伦理学"就是一种完备性规范伦理学,它提出的人本道德原则就是这样的道德原则,因为其关于做人和做事的根本要求,就既蕴含品质规范,也蕴含行为规范。不仅如此,它还能同时满足一级道德原则所必备的其他条件,并且其中一条关于至善的规定,也是唯一和至善所应有的四个特征相吻合的至善。所以,人本伦理学及其道德原则是唯一正确的完备性规范伦理学和一级道德原则。既然完备性规范伦理学及其一级道德原则确实存在,而且是正确的,那前述关于西方三种规范理论的诊疗就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的诗歌创作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言意论,二是情景论,三是活法论。在言意论中,提倡意至词随、因言起意,主张在自由的创作情境中入乎艺术表现的极致;在情景论中,极力中张情景交融。深入探讨到其内在的创作机巧及审美特征;在活法论中,则强调摆脱种种死法的约束,倡导自由的创作精神。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的异化批判逻辑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岳论丛》2017,(11):47-52
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的建构呈现出清晰的异化批判逻辑。马克思对异化的阐释既蕴含了马克思对人与幸福本质疏离的深刻批判,也蕴含有马克思对幸福社会图景的启蒙性建构。异化概念成为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起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命运及其幸福疏离是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现实基础,扬弃异化是马克思幸福社会图景异化批判逻辑的现实主旨。在异化批判逻辑中,马克思既为我们呈现了人的应然生存样态和幸福社会图景,也为人类真正实现普遍幸福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