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敦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开创宋明理学,号称"理学鼻祖""理学渊源"。但周敦颐的著作言简意赅,"濂溪之学,精悫深密",学者阐释其哲学义理,或开拓其他研究领域,不甚容易。周敦颐的存世作品,《太极图说》200余字,《通书》2000余字,《爱莲说》100余字,《拙赋》60余字,诗札若干首,欲在义理上展开阐释,需在文献上扩充根据。文章谨就周敦颐在湖湘地域上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当今社会的意义,以及濂溪学的哲学义理研究、濂溪学的学术史研究、濂溪学的文献学研究方面,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2.
周敦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开创宋明理学,号称"理学鼻祖""理学渊源"。但周敦颐的著作言简意赅,"濂溪之学,精悫深密",学者阐释其哲学义理,或开拓其他研究领域,不甚容易。周敦颐的存世作品,《太极图说》200余字,《通书》2000余字,《爱莲说》100余字,《拙赋》60余字,诗札若干首,欲在义理上展开阐释,需在文献上扩充根据。文章谨就周敦颐在湖湘地域上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当今社会的意义,以及濂溪学的哲学义理研究、濂溪学的学术史研究、濂溪学的文献学研究方面,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3.
从南宋起编纂周敦颐史料的思路基本有四种,少部分刊本接近文人别集式,大部分刊本虽名称各异,实际内容上突破了传统别集体例,涵盖了图、表、谱、传、志等地方志体例,还有一种是有关周子后裔的史料,可通称为'濂溪志'。这些刊本至少有54种,可划作四个版本系统:集系统、志系统、全书系统和遗芳集系统。历代《濂溪志》的编纂提供了濂溪学传播的文献载体,有光明周子思想、继承先贤精神的价值;其丰富的资料性,为周子在宋以后道学思想中占据的优势传播生态位提供了重要抓手;其图文互著的特点,利用视觉传播,生动展示了濂溪学的多样化存在,助益濂溪学在历代的传播。同时《濂溪志》这种以图经志人,以他人之文载人的个人史料编纂范式,为创新个人文集编纂体例提供了可资参校的范本。  相似文献   

4.
论文同赋     
苏轼称赞文同“四绝”之二即“楚辞”(赋)。本文对文同赋作了综合评析,重点论述了其为民请命之赋,表现与苏轼深情厚谊的《超然台赋》,并对文同咏物的《莲赋》与周敦颐的《爱莲说》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关于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真实意蕴,诸家诠释各异,其根本在诠释理则和方法不同,是否就濂溪而悟濂溪,或跳出濂溪,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论濂溪。《太极图说》本意在返回自心而探宇宙与人生的真谛,坚持形上与形下、实在与理性、天道与人道、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朱熹诠释"无形有理",旨在坚持儒家性理之学;佛家以"无极之真"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破除经学独断论;新道家以太极阴阳五行化生之道与现代科学理性、经济哲学相接轨;近现代哲学则以无为与有为、实体与真际的辩证以及目的论的宇宙观的诠释,为通向唯物辩证的真理观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6.
关于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真实意蕴,诸家诠释各异,其根本在诠释理则和方法不同,是否就濂溪而悟濂溪,或跳出濂溪,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论濂溪。《太极图说》本意在返回自心而探宇宙与人生的真谛,坚持形上与形下、实在与理性、天道与人道、相对与绝对的辩证统一。朱熹诠释"无形有理",旨在坚持儒家性理之学;佛家以"无极之真"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破除经学独断论;新道家以太极阴阳五行化生之道与现代科学理性、经济哲学相接轨;近现代哲学则以无为与有为、实体与真际的辩证以及目的论的宇宙观的诠释,为通向唯物辩证的真理观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7.
《爱莲说》虽然只有118字,但它却将荷莲之美的品德尽现纸上,千百年来令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本文系统地分析了周敦颐的爱莲思想的由来,对荷莲文学意蕴的开掘,对元结、柳宗元散文风格的承继,以及对潇湘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因为披难而经中国遣返的日本漂流民对清朝的热心救助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们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与见闻更是"锁国"时期日本的重要海外情报,甚至影响了日本幕府的外交政策;根据日本当地儒者与漂到日本的中国漂流民笔谈的记录,这些儒者对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怀有一种既尊崇又鄙夷的矛盾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江户时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对江户时代日本自身身份界定和本国意识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程朱之学重要承传载体的《近思录》在宋元之际流传到日本后,在日本社会广为教习,被当作理学之经典、圣学之阶梯。日本人通过重刻、注释、翻译、讲读、仿编等途径整理生产了大量具有本土特色的《近思录》相关文献。他们在接受《近思录》思想体系时,又对中国注本的部分注文予以批判、加以新解。由《近思录》在日本的传播和本土化,可见中日两国在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10.
《诗经》作为中国经典文化,深刻影响到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包括笔记在内的诸多文体中都有《诗》学遗存。日本笔记中的大量引《诗》论《诗》材料,是目前日本诗经学研究不曾关注到的重要文献。鉴于笔记文体的自由性和开放性特征,自有其不同于一般《诗》著的多重学术价值。笔记引《诗》作为用《诗》方式,展现出更为广泛的日本《诗》学生态。笔记论《诗》则丰富了诗经学的知识体系,提供了探究日本经学异域思维的生动案例。  相似文献   

11.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冨谷至教授,是日本东洋史学界汉代史和简牍学研究的巨匠谄?诸多著作中,《文书行政の汉帝国:木简.汉简の时代》是其非常有代表性的一本新作。本文试图从纵向"京都学派"三代简牍学学人(森鹿三、大庭修等)的发展脉络上,以及横向比较王国维、白乐日等氏之学术上,重点分析冨谷至教授研究之思路。  相似文献   

12.
更正     
本刊2013年第2期《后小泉时代日本对华外交政策的战略调整》的作者由杨鲁慧改为杨鲁慧、周政二人。  相似文献   

13.
木圭 《船山学刊》1991,(1):205-209
在我的记忆中,周敦颐是和他的散文名篇《爱莲说》联系在一起的。上中学时,读《爱莲说》,深为他那种“出污泥而不染”的超凡与飘逸而肃然,亦为他那卓然不群的气质和灵性而叹服。那以后,看见莲花,便想起《爱莲说》,想起周敦颐,想起为人所应有的那分正直与洒脱。后来,由于专业方面的需要,常涉猎中国哲学史,方知周敦颐的成就不在文学上,而在哲学上。  相似文献   

14.
先秦"仁义内外"之辨在不同文本中讨论的问题有所不同,字词意涵也有别。楚简《六德》篇与《礼记·丧服四制》的"仁义内外"之辨,讨论的是不同领域、身份的主导原则问题,而不是如庞朴所言的"仁、义二德的适用范围问题",其"内外"指家族之"内外"。吿子的"仁内义外"说讨论的则是仁(爱)与义(敬)的根据和原因问题,其"内外"指我(身)之内外。吿子认为爱(仁)的根据在我,敬(义)的根据则在对象。  相似文献   

15.
《喻族歌》是日本第一部诗歌总集《万叶集》中唯一的一首告诫族人的和歌,是日本万叶时代家训文化的代表性作品。《颜氏家训》与《喻族歌》相比,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和文章的体裁、篇幅、结构、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具备相互借鉴的可能;《命子》与《喻族歌》在创作背景、感情基调、教谕目的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二者的作者身份、体裁结构、内容编排、教谕重点等方面多有相似之处。因此,考虑到两者的成书年代以及当时的国家实力和文化辐射能力,日本万叶时代家训文化的中国元素源头可以追溯至陶渊明的《命子》。  相似文献   

16.
新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作《爱莲说》,盛赞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善哉斯言,然而意犹未尽。 予谓爱莲当爱其藕。何以故?因莲藕蛰伏于淤泥之中,横伸玉臂,默化移,不求闻达,但 蓄精英、节节可通,洞悉时事,暑适以养其身,寒未能伤其肤,知春而发、感秋而敛。 予谓爱莲当爱其实。何以故?因莲实托生于清芬之中,粒粒蓬居,自甘寒素,凝结化,包藏生机,逢燥热而不枯,遇卑湿而必萌,历千万年,不违其志。(注)  相似文献   

17.
在《海行总载》中,朝鲜通信使记录了日本江户时代的丧祭礼俗.受佛教薄葬观念和轮回转世思想的影响,日本社会普遍实行佛教火葬,对逝亲实行超度追荐仪式,对共同祖先神、自然神、英雄神则实行神道教祭祀,而对神的祭祀重于对逝亲的追荐.朝鲜通信使认为这样的习俗不符合儒家丧祭理念,因此予以了全面的否定,进而认为日本人是无君亲、悖礼无识之民,日本是“禽兽之域”,其原因则是统治者的失教和性理学不畅其道.这种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主观评判,体现了朝鲜通信使面对异质文化时的封闭性价值体认和对自身文化优越性的自信.  相似文献   

18.
德川幕府统制的江户时代的前中期,相当于明朝的最后40年至清朝的道光年间。由于日本国内统一的实现,幕府将军对文化事业的重视,藩国大名、藩儒和一般町民对汉学兴趣的渐增,从而将江户时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推至空前高度。除了在儒学、史学、文学和本草学等具体领域的影响外,其深层作用则表现为给予日本武士地位至上的传统以儒家等级思想的内涵,从而促动了文武互补的日本近世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弘扬周敦颐“诚”的做人治学的宝贵精神李邦国周敦颐(1017一1073)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博学多才。他一生只作过州县小吏,晚年在庐山北麓建“濂溪书院”,讲《易》其中,并终老于此,人号“濂溪先生”,可说得上是一位民间学者。但其人风学...  相似文献   

20.
《时代公论》作者群是国民党知识子分的典型代表,在30年代"五五宪草"起草的过程中,站在国民党的立场赞成建立三民主义性质之宪法,站在蒋介石的立场要求宪法赋予总统及行政院独裁之权限,站在中央政府的立场呼吁宪法弱化地方尤其是省级政府之权限。《时代公论》作者群对"五五宪草"的支持体现出了国民党知识分子的政治选择与其言论主张的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