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语标记语是言语交际中颇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具有十分重要的话语功能。在此以关联论、语用顺应论为认知理据,结合自然口语语料,分析了话语标记语三种主要的语用功能:语篇组织功能、语境顺应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揭示出话语标记语不但是动态言语交际中构建语篇的语言机制,而且是交际主体动态顺应策略的显性依据。同时,其语用功能也显示出交际主体对语篇、语境及交际对象等主要因素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汉语委婉语的语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委婉语是社会生活中一种普遍语言现象,它具有间接性的表义特征。从语义学的 角 度看,委婉语可分为语义的扬升和语义的减弱两大类。汉语中有不少能用作委婉语的多义词 ,往往是因它在基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或打比方产生了一个新的委婉义。对于言语中的委 婉语来说,尽管它是语言中的偶发现象,但它在构成上仍然有一定的语义联系。  相似文献   

3.
俄汉直接抱怨言语行为语用学礼貌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论等理论,对俄汉直接抱怨言语行为的几种礼貌策略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抱怨语是言语交际中的特殊行为,具有重要的语用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4.
言语交际中,对同一对象的称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场合、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话题、心理等因素转换。语码转换是指在同一对话中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变体。从广义上讲,称呼语的转换属于语码转换的一种。以《红楼梦》为语料,选取其中称呼语语码转换的例子,立足语域理论的语场、语旨及语式探析称呼语这一语码转换的现象, 以期在日常言语交际中灵活运用称呼语,获得良好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5.
宋明理学心性论的形成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反映理学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又鉴于北宋学术多元,三教融摄的社会状况,选取宋明理学奠基者之一、"出入佛老几十年"的张载之心性论思想为代表,将其"心统性情"、"大心"等心性思想与佛教心性论作对比研究,以期对理解、认识张载理学思想与佛教相关思想间的借鉴、融摄关系有所帮助,以及弥补学界对张载理学思想中佛教因素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古代佛教的和合论是一种涌现论的复杂性学说,其强调的是事物的整体性、关系性和结构性。不应当把佛教的十二因缘、三世因果说简单归结为宿命论学说,因为与其相统一的"四谛"和"八正道"学说明显具有不安天命、自我主宰、积极创设未来的复杂性方法的韵味。佛教的无常无我论、空论中也深刻体现着变易、无主宰、无主体的复杂性思想。佛教的"中道论"以及龙树提出的"中观论"学说则具有两极兼容、对立互补的复杂性思想特征。大乘佛教的唯识论虽然是一种比较彻底的主观唯心论学说,但是,其中关于人的认识以心识为中介、为种子的一些论述则蕴涵着某种深刻的全息论和认识发生的信息中介论思想。  相似文献   

7.
牛津日常语言学派的重要代表奥斯汀(J.L.Austin)开创的言语行为学说(theory of speech-act)在英美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社会交际行为学、心理语言学等领域颇有影响。他把言语行为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从研究日常语言功能出发,把日常语言分析同功能主义和现象学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哲学思想。他提出了"说做相统一"的言语行为学说,划分了日常三种言语行为,区分了日常五种言语表达方式,考察了言语行为的相互关系和语旨行为(illocutionary act)的作用,突出强调了言语的功能和实际的使用及效果,有助于人们深入分析日常语言与社会、语言与交际、语言与文化、语言与心理、语言与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汉语"死亡"委婉语因蕴含丰富汉文化信息给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带来交际障碍,文章以此为着眼点解析了汉语"死亡"委婉语的来源、文化成因、认知表达方式及其在言语交际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曾对回鹘语的词汇产生过深刻影响。本文将回鹘语佛教文化词汇层分为关于佛教教义的词汇、有关寺院殿堂及佛像的词汇和有关经师、教徒及佛事的词汇三类,并分析了回鹘语吸收佛教词汇的四种方式,进而探讨了回鹘语佛教词汇发展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0.
言语进程中问语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言语进程是对话中话题结构的基本运作单位。问语是言语进程中提问者对回答者发出的重在求取信息、具有引发作用的话语。根据位置或者功能的不同,问语有首发问语与后续问语、原初问语与从属问语之分。问语与答语之间不仅有发话意向、语义取向、句法结构等方面的毗邻关联,而且还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先前答语是制约问语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话题与交际意图等多种制约因素。醒示语、辅助语、核心语三个成分的话语构造类型,疑问语气、判断语气、发动语气、期待语气四种语气类型,以及间接、直接两类表达方式类型,为言语进程中问语的选择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类型模式。  相似文献   

11.
魏晋时期,玄佛合流导致六家七宗局面的形成.僧肇深感六家七宗对"有无"的理解有悖于佛教的中观思想,故而以"不真空"立论,批判和纠正玄佛合流中出现的偏差.他站在佛教的立场上,从假有性空的缘起论、名实无当的名实论等方面论证非有非无的中观思想,并运用这一思想来达到融通佛教出世入世的意蕴,从而为佛教与当时社会协调搭起了一座无形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浅析定州汉简本《论语》的文献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北定州汉墓出土的竹简本<论语>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论语>抄本,简本<论语>的出土对于<论语>及孔子思想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厘清长期以来对今本<论语>在文字和文意理解方面所长期存在的一些分歧,具有极为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丁小平 《船山学刊》2010,(1):131-133
善恶思想,在佛教教理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一思想的复杂性、深刻性,源于它与佛教的核心义理——缘起论、性空论、心性论等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说它就是这些理论的具体应用;反过来,缘起、性空和心性等理论,又正是善恶思想的终极性依据。通过对善恶思想的终极依据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终极依据确证了现实的善恶,贯穿了绝对的矛盾法则,是促使佛教本身发展和社会吸收其有益成分的内在根据。  相似文献   

14.
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两晋、南北朝和隋唐,到宋代依然得到较大发展。佛教的发展一方面说明了佛教对中国固有文化的妥协,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佛学理论思辩性强的特点,这突出表现在它的佛性论方面。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尽管也和宋代其他士人一样,对佛教展开了批判,但由于他认识到了佛学心性思想的可取之处,在批佛的过程中,灵活地采取了明排佛学、暗窃佛学的方式,对佛教的佛性论进行了吸收改造,从而发展完善了自己的心性思想。朱熹的心性思想使儒家心性论达到了完备的程度,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吕凯文指出,袴谷宪昭凸显"批判哲学"对抗"场所哲学"的意义,旨在遏止"西欧思想(场所哲学)流入日本",免使佛教"非佛教化"而不再具有公开的、客观的知识批判以及具有公义的社会实践能力。吴可为提出,松本史朗强调如来藏或本觉思想作为东亚大乘佛教的主流和基础,是一种非批判性的"界论"、一元论的基体主义、彻底的"我论"。其实,如来藏佛教不但不缺乏批判性,甚至可能提供一切佛教中最全面和最深刻的批判力;松本的解读基本上依照西方哲学的框架、角度和方法,隐含着一种理性主义和西方中心论的视角。刘宇光认为,"批判佛教"首度尝试把当代日本佛教中各种抵抗现代实体论的零碎的异议声音整合为一体,一方面在传统教义的论辩中凸现出代脉络中的新向度,另一方面又能把对现代实体的批判定为教义的必然要求;但是,他们存在着本质主义的倾向、论证与修辞上对各种"本土思想"的排他态度以及在方法论上自相矛盾等诸多问题。周贵华认为,"批判佛教"将佛教精神定为批判性,相当程度上是正确的,但佛教作为在漫长历史中由众多教派形成的复杂思想传统,不可能只有一种单面化的衡量与裁定,所以,"批判佛教"对佛教思想特质的归纳颇为片面;从历史与文献的角度看,其不少论断相当武断;其将日本社会的不平等状况、种族问题以及日本文化的弊端直接归咎于本觉思想,在逻辑上亦不可靠。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颜色语的言语意义和非言语意义。颜色语的言语意义可分为情感意义和象征意义。情感意义与颜色引起人的心理反应有关,而象征意义和非言语意义则与文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7.
杨春红 《广西社会科学》2005,(7):150-152,184
虚拟语气和礼貌用语是英语学习中的常见现象。从语用学中指示语的角度,结合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Levinson称之为“面子保全论”的礼貌理论、礼貌策略以及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对虚拟语气和礼貌用语加以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上博简《中弓》与《论语》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楚简<中弓>记录了孔子与弟子仲弓之间的对话,部分内容可与<论语·子路>"仲弓问政"章对读.孔子提出的"刑政不缓,德教不倦"的命题,与<论语>中孔子的德治思想差异明显,而与<孔子家语>一些篇章的主旨相通.以上情况表明<中弓>所记孔子言论恐非原貌,利用此类文献研究孔子思想时需要谨慎其事.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244-249
语言交流是说话者之间权力关系的相互比较、调整和竞争。在权势不对等的交际中,低权势方的拒绝言语行为具有更大的语用策略依赖性:使用缓和性辅助语(包括模糊限制语等)以尊重对方的权势优势、降低拒绝言语的语力,使用支持性辅助语以增强拒绝言语行为的客观性,使用称呼性辅助语以增进移情。构建语用力量和语用效果之间的平衡可以弱化权势差,增加低权势方拒绝言语行为被接受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欧阳旭 《云梦学刊》2006,27(5):139-141
"委婉"是一种可以脱离人的自然语言而独立存在的、人类普遍认为有效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委婉话语的特点包括礼貌原则在委婉言语交际中的首要或重要地位;委婉语掩盖和篡改某种基本真实,违反了质准则;委婉语源于权利强加于事物的暴力,它的产生、变更和发展体现着社会权利的意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